相对于线上电商的如火如荼,实体零售业大幅收缩。来自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出现的百货行业关店潮,到2015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截至今年4月份,全国共有近180家内外资实体零售百货店关闭。
“近几年,由于经营模式落后,成本持续上涨,新兴业态替代、网络购物冲击等多因素的影响,百货、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效益下降,关店止损现象时有发生。”8月1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商务部已注意到实体百货零售店关闭的现象,并对此做了一些观察和分析,近期将准备加大力度,推动实体零售企业转型创新。
关店潮加剧
今年以来,百货业关店之声此起彼伏。在北京,继接连关掉劲松店、望京店、北苑店和西直门店4家门店后,华堂右安门店也正式停止营业;在成都,天虹百货红牌楼店于6月25日停止对外停业;6月2日,尚泰百货成都万象城店公告称也将于8月31日起正式停止营业。
这轮起于2012年的实体百货店关闭潮,到今年则更加来势汹汹。根据联商网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中国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23家关店数量。
记者近日走访中,也明显感受到零售百货店的寒冷,北京东五环奥特莱斯有些品牌店店员甚至比顾客还多。
“今年以来明显感觉到消费人流减少”,一位在青年汇从事服装零售的张女士告诉说,如今销售业绩大不如前,一个月最高十一二万,最低只有七八万,平摊下来每天三千多,而租金成本就是每天每平米30多元。
短短几十年光景,百货行业由盛转衰,曾经的零售业老大哥百货行业进入“后百货时代”。
“由于前些年百货行业生意好做,大幅扩张背后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凸显,但经济增速放缓、电商等新兴业态冲击以及自身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叠加,百货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夏琳说,有些门店关闭是经营困难所致,也有些是出于自身主动转型需要。
“近几年百货零售业成本上升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人力、物业方面,近几年人力成本年均增幅都在10%-30%左右”,夏琳说,在传统零售业深度调整的格局下,百货业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加速转型创新。
多元化模式经营
已经意识到风光不再的百货业自身也在尝试转型,试水电商便是途径之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主任白冀民此前做过一项调研,整个百货行业在应对销售增速下滑的形势下,全行业开始探索电子商务发展,但是实体店“上网”遇到的瓶颈问题就是,品牌资源的匮乏。
“可能大家感觉到这不是问题,做商业的怎么会没有品牌?”他介绍说,因为现在百货行业主要是联营模式,约占95%以上,所以大部分商品都由品牌商控制,百货店很难掌握经营权;而在国外,百货店一般都是自营为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越来越多的百货店从传统自营模式转向由品牌商控制进、销、存过程的“品牌联营”模式。而在夏琳看来,联营模式自然有利于企业大规模扩张,但这种模式下,百货店就相当于以另一种形式收取租金的“二房东”,主要关注点就是遴选品牌、谈判扣点,没有自行采购商品,实则自主经营能力有所退化。
针对百货行业的萧条境况,沈丹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提问时表示,出路主要还是靠实体零售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去探索求变,作为商务主管部门,商务部近期亦准备从三个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实体零售企业转型创新。
一个是推动经营模式的转变,支持开展品牌商品联合采购,引导零售企业提高自营比重,发展自有品牌,从“二房东”的联营模式向联营、自营、自有品牌混合发展的模式转变。
二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引导传统零售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发挥实体店网点和物流的优势,发展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线下体验、线上下单、在线支付等融合发展模式。
三是引导多业态协同发展。引导百货店、购物中心完善业态布局,丰富餐饮、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将岳阳中航国际广场裙楼商业的地下负一层至地面四层租赁给长沙天虹百货用于开设商场。该租赁房产建筑面积约为1.85万平方米。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以及新的市场环境下,深圳老牌百货天虹从2012年开始转型,如今已经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2018年伊始,上市、土拍、开业成为福建商业地产市场的关键词。赢商网福建站特别盘点出1月十大事件,以便各位回顾福建商业动态。
从表格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零售业态以及儿童业态占据主力店大军的多数席位,孩子王、贝乐鸥、图途、UR、OCE等品牌的面积均在1000平米以上。
王府井2023年营业收入122.24亿元,同比增长13.19%,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增长264.14%;旗下首个离岛免税项目王府井国际免税港已营业。
日本官民投资基金Cool Japan拟转让所持“宁波开发”47.6%股权,日本百货店运营商H2O接手,其持股比例将增至95.6%,料5月20日完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