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
相比民营开发商,央企地产商在过去可谓享尽了红利。土地、资金,他们都可以比民企更便宜、更方便地拿到。而现在,“还债”的时间似乎到了。
身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房地产行业,央企地产商中不乏表现优异者。比如中国海外、保利地产、华润置地、华侨城、招商地产等,他们在日常经营和财务数字上的严苛要求,甚至超过民营地产商。
然而高达以数百亿平方米计的房地产存量,是过去30年房地产开发积累而来的巨大产能,在大多数城市,已经足够人们使用:住宿、消费、娱乐,甚至旅游。在一些城市,它们出现了过剩,并带来了危机。
增量市场已经难以为继,如何保持业绩和利润的持续增长?这是摆在包括央企地产商在内的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千亿房企俱乐部中的一些龙头房企已率先从战略和体制上谋变。万科、碧桂园分别通过“合伙人”计划和“同心共享”计划激励职业经理人,将他们变为合伙人,以保持公司的创造性和团队积极性;地方国企绿地集团,也经由混合所有制改革释放了巨大的体制能量,从制度上找到了下一轮增长的发力点。
此时的央企,若不尝试进一步突破制度的壁垒,则可能在“地产下半场”中失去竞争力。
央企地产的重组,只是消除这种过剩和竞争焦虑的第一步。重组将使得资源得以集中利用,效率得以提升。
然而,这必须同时伴随产权制度的变革、管理层激励的推出,才能进一步激发央企们的活力。
由此,央企地产重组与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这一刻重叠。
恰好,当前正值央企混改窗口期。监管层叫停央企员工持股计划11年后,2015年1月12日,国资委《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这被视为重启央企员工持股计划的信号。
事实上,地产央企的“混改”冲动也比外界预想的要强烈。从华侨城迅速引入民资股东宝能、招商地产停牌重组、方兴地产配股更名以及中建系整合进程超预期来看,主管部门对于央企地产商的混改抱有积极的态度。
在房地产业内看来,随着混改的推进,地产央企将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因此应该按照充分市场化的机制运营,而非简单套用过去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混改将对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当然,因为可能带来国资流失的风险,上述制度改革并不会太顺利。在具体操作中,股权结构设计、中长期激励计划、公司管理体系必须精妙地安排,将业绩目标量化,与高管的表现和贡献绑在一起,与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绑在一起。
这方面,地产央企的混改试验有望提供更多的样本。
9月12日,招商地产底价1.59亿摘烟台八角黄庄烟商住地,楼面价1983元/㎡,地块面积6.68万㎡,容积率大于1.0且小于1.2,拟用于马尔贝拉项目。
2017年初,招商蛇口海上世界、汇港、花园城项目携手赢傲科技,以“远程化、实时化、移动化、数据化”打造互联数据时代的智慧商城。
顺德区陈村镇佛陈路金锠(国际)金属交易广场南侧04-08地块采用“限地价,竞配建”的方式确定竞得人。
赢商网以“年轻力商业”为主题,开启第27期『共创计划』。欢迎广大行业人士积极分享和交流优质的“年轻力商业”相关主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