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李嘉: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才能做到极致化

赢商网 安青   2015-09-25 09:43

核心提示:将消费者细分成不同的社交群体,再把他们所有生活链上商业的、公益的都嫁接进来,当你做能到极致化(而不是差异化)。相信这样的商业体就一定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几年以来的井喷式发展带来了成都商业地产高企的存量,空置率与同质化的重压之下,成都购物中心将如何破局与转型,在业态组合和创新发展方面又可以进行哪些尝试?在9月23日赢商网四川站的首场城市沙龙《赢响四川》上,蓝光商业集团总裁助理李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李嘉认为,成都的人口结构现在变得非常复杂,原来只是成都人以及四川人,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第二个就是年龄界限现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比如说时尚。什么是时尚?时尚并不只局限于18到30多岁的人群,很多50多岁的人也很时尚。此外,消费者的行为偏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30到40岁有孩子的人去购物中心不再把孩子的消费放到首位。他们第一是解决便利性的需求,第二是看电影休闲社交,儿童消费大概要排到第四位左右了,变得更加自我化。从供给上来讲,商业地产粗放式地发展到今天,它需要更多变化,更多细分。住宅是为了给人居住的,商业是一个平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则更多注重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要求运营者围绕消费者做更多创新。

蓝光商业集团总裁助理李嘉

  谈到创新,我概括两个词: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什么?我们所有的都是围绕人进行的,从人的需求来讲分两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二是心理层面。前者是指基本的功能需求,人要吃饭,这是不变的。那就必须要把菜做好,好吃这是基础。但光好吃也不够,需要提升到人的精神层面来,这时候就需要变,需要创新了,比如主题、表演、与其他业态的跨界组合等等。

  变化的是什么?第一是对购物中心的重新定义:如果把它定义为购物中心,那他就是购物中心,但如果把它定义成一个社会公共平台,那他就会会融入更多的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公益等等功能,角色就完全发生了转变。

  第二是运营模式的变化:运营离不开人、货、场,但现在我们如何定义这三个字呢?人指的是各种细分爱好的社群;货指的是极致的品牌和单品;场指的是极致体验的场景化空间。前面讲到现在的消费者非常的个性化、自我化,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标签。原来是我们业主方搭台,品牌商家唱戏。现在就需要完全变化,业主和商家搭台,让消费者唱戏,不论大到空间设计,小到运营活动,都可以让消费者成为导演与主演,来满足他们的自我和主宰欲望,最终最大的受益者是搭台的,因为我们收获铁杆粉丝。

  那具体我们如何做呢?搞清楚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我做谁的生意?完全细分化、标签化,深度挖掘他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二:他为什么来?我们场子的引爆点是什么,驱动是什么,这很重。再细到操作手法上,就是摒弃传统购物中心的做法,和传统4:3:3的圈,以创意和文化旅游的手法来做购物中心,让它充满好玩,好玩儿到极致就成功了。比如购物业态:我们是否可以把购物与定制、咖啡、书吧、保龄球、健身房、桌球、飞镖等等跨界组合起来,购物的体验完全变了;比如餐饮:我们是否可以把中国好声音和众筹模式结合,一家配有各种娱乐功能的主题私房菜餐厅,消费者可以在这里社交,可以和朋友一起在这里表演厨艺,并通过大屏幕让所有人都驻足观赏,做的非常好的菜就收录到私房餐单里面,消费者变股东。这样下次吃饭时你就会去你“自己”的餐厅,向朋友讲述你的故事,这样就满足了消费者的参与感、成就感、自我感,而且得到了巨大的实惠,一顿饭把自己变成餐厅老板。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餐厅会怎么样,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他为什么不断还来?除了上述的产品核心竞争力外,我们把各种细分爱好的消费者聚集起来,成为各种辣妈俱乐部、摄影俱乐部、旅游俱乐部等等,各种细分的社群,举办各种的圈层活动,让社群壮大发展。消费者不单解决了生理和心理需求,还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再把他们生活链条上的各种商业的、公益的跨界资源接口无缝连接起来,成为他们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这样还担心购物中心没有客流和收益吗?未来购物中心超过50%以上的收益都不是来源于租金和扣点。这就是变化。

  简而言之,创新真正的目标就一个:找准目标消费者,深度挖掘需求价值,为他们提供最极致的体验和服务。将消费者细分成不同的社交群体,再把他们所有生活链上商业的、公益的都嫁接进来,当你做能到极致化(而不是差异化)。相信这样的商业体就一定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