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地产人士谈“互联网+房地产”:惊现10个大坑

明源地产研究院   2015-10-23 11:14
核心提示:大多数开发商做“互联网+”、跨界转型在现阶段可能是形式大于实质。在地产触网近1周年之际,我们连线了近20位地产人士,他们对“互联网+房地产”或者“房地产+互联网”,可谓有赞有拍。

  已经开始有这样的言论在行业上空萦绕——大多数开发商做“互联网+”、跨界转型在现阶段可能是形式大于实质。在地产触网近1周年之际,我们连线了近20位地产人士,他们对“互联网+房地产”或者“房地产+互联网”,可谓有赞有拍。

  观点1:互联网+地产,处处都是坑

  慧联置业副总经理王忠:

  1.很少成功案例。我们公司在二线城市,自己身边似乎也没有发现特别成功的案例,全国来讲成功案例也不多。大家都想“+”,但是第一不知道“+”什么,第二不知道怎么“+”。

  2.无根本改变。在本地已经做了所谓“互联网+”的,因为其实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似乎和没做的也没什么区别。

  艾佳生活CEO潘定国:

  3.方向不明确,不知道可以从哪里切入;

  4.没有相应的团队,之前的团队都是搞开发的,能力不匹配;

  5.路径依赖,虽然搞“互联网+地产”,但只是希望互联网对自己卖房子有帮助,并不想改变自己传统的开发模式。

  深度触网的某房企高管:

  6.闭门造车。“互联网+”的核心是开放、跨界,地产相对保守且传统,要想有所收获,不能固守自己的传统思维,主动去地产化。

  7.求全求大。地产的主营还是不动产,地产的阵地是自己的优势,一定要接力,切不可像部分企业搞ERP一样,什么都上,而是要吸收市场上已经有的互联网资源,来做整合。

  8.技术误区。不能陷入技术的误区。地产与互联网结合,本质还是为客户服务,所以服务为上,客户为上,线下才是硬功夫。

  中洲控股中山总经理张权:

  9.丢失基础。我一直关注万达,万达互联网原想利用全国万达广场的商户优势坐大,但忽略了商业经营和商户培育,失去了基础,单独做电商又没阿里的云技术。给我感受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空中楼阁,原有的东西还不能全部丢掉。

  10.缺乏质感。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平面化和即时化(透明和快速),它的缺点是欠立体感和质感,利用现有产业适应它就有商机,比如我们的商业地产在规划时就定位为目的性、体验性消费,在空间结构上做得更灵活以适应市场变化,空间装饰上突出到场体验感。

  观点2:噱头>实质,传统开发模式难以“+互联网”

  某知名Z房企+小米的负责人:

  跟小米合作的预期有三个:第一,通过强强联合提升品牌价值;第二,通过小米智能家居的落地及智能家居的概念为项目做好增值服务;第三,充分用好小米的粉丝平台进行传播。

  但因为企业内部原因,Z房企+小米的合作暂时停掉了。

  互联网+地产的确很火热,但更多的是噱头,结出果实的不是太多。有方案,但没有执行、落实到位,没能真正实现价值。

  金地集团稳盛投资执行董事梁钧博:

  总体感觉传统开发模式要想与互联网关联,会比较难,但在市场研发、销售服务、客户管理端口,互联网一定是有可为的。

  绿地集团培训总监周亚东:

  “互联网+”不是新的模式,只是一个新的工具诞生,而非房地产问题本身,是我们在讨论房地产问题的时候有可能会用到“互联网+”这个工具,仅此而已。

  前世联行总监何学礼:

  互联网+地产,这一年风声大、雨点小,扯着嗓子喊互联网思维,然后按照传统销售的方式在做企业,没有实质性成果,真正推动行业发展的还是线下企业。

  观点3:硬实力>触网,开发商重在找地、开发和客户

  旭辉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林峰:

  (关于是否跨界投资金融,)我们的角度来说,对于行业内部的,包括众筹、首付贷、REITs,我们都在积极研究。但暂时不一定会去考虑投资金融行业,因为你那种投资不是对它的利用,而是你的资源分配出去,而资源分配出去,需要时间和精力成本。就像一个人全身心做主职工作,还是兼职一段时间,要评价时间精力投到哪里会更合算。

  我们认为这几年发展还没有到一个瓶颈或者一个平稳期,如果我们到达了规模想要的平稳期之后,我可能会考虑多余的一部分资源,再投其他的比较大的,像金融或者其他的行业或领域。但是在地产体系内的,凡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开发,更好地做好客户服务,更好地帮客户降低融资成本的,我们都积极的欢迎、积极的尝试,那不是体系外的创新,是为了把你专注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合景泰富运营总经理汪松涛:  

  创新是趋势,但我们不做盲目的转型。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后,从行业前景来看,有发展空间。我们的定位比较明确,只做一线二线城市,需求增量方面也有良好的势头。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延展,一线城市贡献的增长份额越来越大。

  保持对互联网的逐步关注度,在内部转型的动作上面会比较谨慎,着重把产品、服务做好。项目管理上面,会把资源和精力放在设计、项目运营、成本管理、采购管理的标准化上。

  大连万达南区项目营销部副总经理刘堂荣:

  个人认为互联网是锦上添花多于雪中送炭,房企还要靠硬实力,比如政府关系、资金、人力、土地储备等。

  深度触网的某房企高管:

  目前地产企业在互联网的道路上都是进行时,还很难说谁成谁败,倒是互联网企业有很多创业团队失败的,我觉得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要说经验教训还真谈不上,毕竟我们也是在路上,总体感觉是,互联网是一个手段,内容最重要,对于地产来说,就是产品和服务。

  某TOP20房企高管:

  互联网成不了房地产行业的核心,只是一个工具。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做互联网+,但不能把他作为一个核心竞争力。我们还是应该以客户为中心,这是互联网思维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价值。

  海南荣丰控股营销总经理吴雅清:

  焦虑过后,更多的让我们回归到本源,尊重商业的基本常识,即如何关注我们的客户,做好客户体验。我个人觉得更关注客户、追求极致是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影响。

  如果既有的东西都还没有做好,那么所谓的创新就是伪命题。个人比较赞同地产+互联网,但怎么+要根据企业情况、企业成熟度实际情况推进,我比较推崇守正出奇。

  观点4:触网是锦上添花,变革和颠覆需要市场份额

  前世联行总监何学礼:

  触网不是万能的,不触网是万万不能的。以为触网就可以一劳永逸,可以快速见效,也是不对的,下线是基础,线上是锦上添花。

  互联网+地产的实质性解决方案其实都没有,也没有实质性的推动房地产行业变革,那些所谓的联合办公、创意办公、众筹都没有实质性地推动房地产企业变革,一个行业被变革和颠覆是需要市场份额的,至少需要10%的市场份额来支持,电商撼动了零售行业,电商目前占到市场份额的15%左右。

  某TOP20房企高管: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互联网+没能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一些很大的转变,没有很大的效益体现。

  从目前来看,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有四个方向:1.一手房;2.二手房;3.家装、智能家居;4.社区服务。比如一手房这块,互联网+做出一定影响力的主要在营销这块,一个是利用互联网做客户分析,第二个是在产品定位时候可以导入一些互联网+的元素进来,第三个是用互联网做大数据分析,第四个是全民营销。而二手房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做信息收集、发布。

  整个互联网+对房地产的颠覆是很小的,我们只是把它作为工具来使用,使用它的出发点,第一是满足客户需求,第二是在工作过程中提升效率;它从房地产开发的整条环节的参与度是很少的。

  互联网热度确实下降了,比如说原来我们公司也会倡导内部创业,现在也基本上不提了。

  观点5:一定要触网,地产+互联网会诞生新的“大神”

  艾佳生活CEO潘定国:

  一是企业内部多找尝试的方向,发动所有人的创新能力。比如万科,他们从上到下鼓励创新,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分公司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公司觉得合适大家就一起干,这样就可以有很多创新的模式和机会;

  二是找创新企业合作,我最近经常接到大型房企的电话,对我们的模式感兴趣,看有没有合作机会。

  浙江百里集团总经理张佳佩:

  地产和互联网肯定会有一些值得合体的地方,只是目前没有大神出现。比如管理、服务、销售、采购、买地,也都在用互联网实现。

  只是房地产行业中住宅产品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被互联网洗牌,但是商业地产是被洗的很干净,就连体验式消费买单也是通过手机的。

  住宅也只是时间问题,最终肯定是地产商跟互联网合体,才是大赢家。

  大连万达南区项目营销部副总经理刘堂荣:

  房地产+互联网,这个题目就不对,而应该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房地产创新。互联网+是不可逆的趋势,互联网+让人和各行各业都改变了,房地产能不改变和创新吗?

  互联网改变的不是房地产,而是各行各业,工具和工具改变带来的思维改变。房地产营销被互联网改变最多的是传播媒介和思维,销售永远是面对面,改变不了。

  产品好,还需要让人知道!现在的信息口碑都在手机上,不触网如何传播?

  营销没有对错,过程中的动作设置谁都不知道结果,成王败寇,厉害的只是过程中设置成功率大些,有针对性。还有大数据、客群维系、产品研发、渠道营销等,除案场销售转化以外都会被影响。如万达广场的日常安保、管控已经全部自动化,这个也是互联网+。所以不触网肯定会被淘汰。

  海南荣丰控股营销总经理吴雅清:

  转型失败的较少,风口上做得不错的倒是挺多。我认为地产做互联网转型很失败的还说不上,因为都还在做,有些做得比较早的正在调整,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还不能叫失败。比如远洋地产在互联网转型路径和尝试上很多,如果仅仅从它上半年的业绩来说,销售额没有去年好,但是我觉得它这种探索,与金融公司、互联网营销上的尝试,值得关注……

  小结

  互联网最终会改变人们居住方式以及与居住相关的生活方式,因此对房屋功能需求也会有很大调整,首先不能让我们的建筑成为人们未来改善和适应“互联网+”生活的障碍。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明源地产研究院,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