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行业的困难由来已久,只是近几年下滑较快,在大陆的百货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
早在1990年代,亚洲的百货即表现出下滑态势,包括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的百货。
比如在香港,松坂屋(Matsuzakaya)关店,东急(Tokyu)在香港新世界关店,伊势丹百货(Isetan)关店,大丸(Daimaru)在2000年后关店,西武百货(Seibu)被迪生集团收购,崇光(Sogo)被香港新世界和华人置业(Chinese Estate)联合收购。
新加坡两家大丸也关店。大陆的先施百货(Sincere)、瑞兴百货(Shui Hing)在90年代碰到同样的问题。
因此,近年看到的万达、百盛(Parkson)、太平洋等连锁百货出现的问题,其实在百货行业早已出现。
1. 百货存在的主要问题
百货是“二房东”。
开发商即“大房东”会根据市场来调整楼板价,租金也会随之上涨,这个租金上涨压力自然落在作为“二房东”的百货身上。10年一个合同期满后,百货较难承受上涨的租金,其品牌供应商也较难承受增长的扣点。
百货的机会是,除非百货没有房租压力。
例如,位于香港上环的永安百货(Wing On),仍在经营,但从其年报上看,还不如将整栋楼整租出去获得的收益高。
当然,百货选择继续支撑下去也有其考量,比如:员工问题,要保留核心产业,或者其他原因。上海久光在南京西路仍继续经营,其是2000年初与九百合作,后来九百将商业转给久光。
百货追求“高坪效”,公共走道较窄,专柜面积小,大些的边厅也就是100平,专柜排布密集。
但是近年来,品牌SKU多,有些原来做女装的品牌扩展到做男装、童装,有些女装品牌也会增加饰品、鞋的SKU,品牌需要大面积的店铺来做形象,做陈列展示,以此来增加消费者购买的机会,提升业绩。而百货公司50-100平的专柜或边厅已不能满足其要求。
2. 百货面临的竞争对手、品牌选择的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
品牌与百货公司的合作模式是联营或代销,需要按营业额支付扣点,以及支付推广费、管理费等其他费用,还有保底销售额的要求。
近些年,Mall越来越多,体量大,可以提供大面积的店铺;且商业地产行情下行,招商有压力,开发商提供优惠的条件吸引品牌入驻,其中不乏提供装修支持、免租期,品牌只需要支付物业管理费、电费等费用。
所以品牌愿意入驻Mall。
品牌在Mall中经营店铺可以自己收银,业绩和货款都可以自己管控,不需要像在百货公司时每月与百货结算货款。遇百货公司拿货款去周转的情况,甚至需要催货款。
百货以购物品类为主,而Mall的业态更多样化,除了购物类,还有餐饮、服务(儿童类培训、美容美发等生活类服务)、娱乐(影院、电玩等),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更多。而百货业态只是Mall的一部分。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变化,他们现在更喜欢在Mall里面逛。
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百货较难与Mall竞争。更何况,现在商业供应量大,十几万体量的Mall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一个3、4万平的百货如何跟这些大体量的Mall竞争呢?
如果百货作为Mall的一个主力店,那么还有发展机会,如果独占一栋单体建筑,则较难让消费者在百货内停留。
近日,伟禄集团旗下子公司先施在内地的首家购物中心——先施购物中心正式开业,商场位于深圳龙华区伟禄雅苑裙楼,打造宝石主题多元业态。
2007年,西武百货落户沈阳,开启了东北奢侈品市场最近十年特立独行的存在。对奢侈品品牌来说,东北究竟是不是个值得关注的市场?
胖东来启动对步步高百货及购物中心的调改,首批调改门店为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和步步高星城天地。步步高超市梅溪店经过“爆改”后,业绩大涨。
王府井2023年营业收入122.24亿元,同比增长13.19%,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增长264.14%;旗下首个离岛免税项目王府井国际免税港已营业。
日本官民投资基金Cool Japan拟转让所持“宁波开发”47.6%股权,日本百货店运营商H2O接手,其持股比例将增至95.6%,料5月20日完成交易。
南宁百货2023年营业收入6.81亿元,同比增长3.79%;净利润为725.24 万元,实现扭亏为盈。期内,朝阳店百货招商突破,盈利能力大幅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