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鞋王大亨”百丽7月18日停止交易 7月27日正式退市

赢商网 乔心   2017-07-18 17:54
核心提示:7月18日,“鞋王”百丽停止交易,且将于7月27日正式退市。

  (赢商网报道)如果鉴用香飘飘的广告,“,一年卖出七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那么,我想你穿过的“百丽鞋”也可以绕地球走过好多圈了。但是,就在7月18日,“鞋王”百丽停止交易,且将于7月27日正式退市。

  2017年7月17日晚间,百丽国际发布公告宣布,其私有化方案获股东特别大会通过,公司股份在香港联交所的最后交易日至7月18日下午4时,并自7月21日起至7月25日期间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如果法院聆讯于7月24日批准私有化计划及确认股本削减,公司预计将于7月27日撤销上市地位。投票结果显示,超过98%的公司股权支持私有化方案,而反对的只有逾1%。百丽国际的私有化将创造港股私有化规模的历史纪录。

  事件来龙去脉:

  2017年4月28日,由高瓴资本、鼎晖投资及百丽执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组成的财团,向百丽提出私有化要约,将以协议方式,以每股6.3港元收购百丽所有已发行股份,这意味着百丽将以估值约为531.35亿港元从港交所退市。

  私有化交易完成之后,高瓴资本将拥有百丽国际56.81%股份,鼎晖投资持有12.06%的股份;包括百丽执行董事及体育部总裁于武、执行董事及新业务事业部总裁盛放在内的公司参与要约收购的管理层将拥有余下的31.13%股份。

  百丽创始人、董事长邓耀和首席执行官盛百椒将抛售持有的全部股份,彻底从百丽国际退出。二人通过其所控制的实体共计持股25.74%,套现金额将高达130余亿港元。现年已83岁的邓耀和65岁的盛百椒被称为百丽的“最佳拍档”,曾是百丽发展成“中国鞋王”的主要掌舵者,但如今却要分道扬镳。

  业绩频频下滑:

  从2013年开始,百丽曾引以为傲的鞋类业务开始给集团拖后腿,传出同店销售下滑等问题。事实上,不仅老大百丽,整个女鞋行业都陷入危机,由于设计同质化、物流链条过长、运营成本太高,百丽、星期六、哈森等多个鞋类品牌同店销售持续下滑并出现关店现象。从2016年开始,百丽出现关店潮,平均每天关店3家。

  在2010~2012年期间,也就是危机明显爆发的前夕,百丽几乎都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开店,两年之内店铺数就从8312超过了1.2万。在2011年的一段时间,百丽平均每天都会新开2~3家店铺。到2011年时,百丽的营收达到了289亿,净利达到了42亿,垄断意味着定价权,到2011/2012财年止,百丽的毛利率一路走高至57.2%。

  转型失败原因:

  百货商场一楼的女鞋专柜,是百丽的起点。百丽最初做的是女鞋品牌代理,是时尚品牌Bata、CAT、Clarks、美国都市休闲品牌Dockers、Levis以及运动品牌Nike等在华的主要代理商。对品牌认识积累多年后,百丽开始大力收购品牌并开始自创品牌,形成了超级品牌矩阵,旗下拥有百丽、思加图、真美诗、天美意、他她等多个主打时尚真皮女鞋的品牌,牢牢占据百货商场一楼的绝大多数地盘,在内地开始长时间的垄断式经营。无论是白领丽人还是在校学生,鞋柜中大多有一双“百丽鞋”。

  百丽业绩下滑究竟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首先就是百丽的销售渠道。2012年,百丽曾投入20亿元大力发展电商优购,还一度线上垄断百丽自主品牌,切断其他电商货源。再加上当前百货业的转型,很多百货都更青睐于一些快时尚和餐饮品牌,提供多元化服务,创造更好的购物体验。此前盛百椒也承认,购物中心运营成本太高,百丽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和精力去做。此外,购物中心零售商的快速更替也不容忽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轻奢品牌、国际二线品牌的入驻,百丽在百货购物中心曾有的线下渠道优势地位也在不断削弱,线上不理想,线下受挤压让百丽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其次,随着消费升级,无法完成迭代更新的产品将逐步被市场淘汰。百丽目前的设计明显落后于市面上一些年轻品牌,且性价比也很低,所以这些都造成了百丽销售滞后。沉重的包袱和过重的模式让百丽行动变得迟缓,对市场风向的转变和消费者品味的变化虽有察觉却难以迅速做出反应。

  未来,百丽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百丽要转型,必须先抓住消费者的购物心理需求,从环境体验、品牌定位、品牌款式等重新入手,因为这毕竟是一个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在购物的同时带来的愉悦体验。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百丽百丽退市购物中心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