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逛街吧”
“逛哪儿?IFS还是太古里,如果去大悦城或者金楠天街,还是开车吧。”
简单的对话,却反映了当下大部分成都人的消费习惯:购物中心成为消费场所的第一选择。而与成都市场上购物中心表现出持久且旺盛生命力不同的,则是百货业态的式微,这一现象在2017年尤为突出,闭店百货数量创历史之最,达到8家。
存量逐渐降低 百货闭店范围扩大至非核心商圈
2013年2家百货闭店,2014年1家百货闭店,2015年2家百货闭店,2016年4家百货闭店,2017年8家百货闭店。
随着百货闭店数的增加,该业态在成都商业地产市场上的占比也不断降低,赢商网梳理后发现,仅2017年闭店的8家百货,总面积就约达27万平方米。
对成都百货业态发展比较了解的人或许都注意到,2015年以前,闭店百货的范围主要局限于一环内,市中心核心商圈更是“重灾区”,但自2015年开始,这种“常规”被打破,闭店百货的范围开始向非核心商圈外溢,如2015年闭店的天虹百货位于红牌楼商圈,2016年闭店的NOVO百货位于建设路商圈。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购物中心的发展下沉不无关系。在政策、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成都的商业价值日益显现。而核心商圈的土地供应逐渐稀缺化,越来越多商业地产运营商看到了非核心商圈以及郊县区域的商业潜力,区域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层出不穷。它们的出现,不仅对原有的商业格局造成冲击,还对已有商业项目进行分流,使本身就面临经营困境的百货业态更加艰难。
“老”百货运营情况举步维艰 转型成为大方向
北京华联双桥子店2017年1月9日闭店,营业15年;仁和春天棕北店2017年1月24日闭店,营业14年;摩尔百货沙湾店2017年1月31日闭店,营业12年……从赢商网统计的表格中可以看到,2017年相继黯然离场的8家百货中,有一半的百货经营年限超过了10年,而万达百货锦华店以及乐宾百货也已开业近10年时间。
这些在市场上经营多年的百货,也反映出了成都百货业态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第一,楼龄普遍较高,硬件设施相对老旧,改造难度大;第二,这些百货大部分依赖联营模式,零售属性过重;第三,百货单体经营面积有限,难以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第四,品牌调整速度不够,业态配比限于传统运营思维。
在消费模式以及高端消费结构转变的当下,消费不再局限于购物本身,消费者消费体验诉求的增加、对一站式消费的青睐、对精致购物环境的追捧等等,都与原有百货业态形成了矛盾,使其在残酷的优势劣汰中难以为继。
因为这样的原因,不少闭店的百货选择通过转型来实现新生。
转型方向多元化 百货未来仍有发展空间
具体到2017年成都闭店的8家百货,目前除了乐宾百货和远东百货天府店2家尚未对外公布未来的规划外,其余6家百货都选择通过资产改造来转型,而转型的方向也是五花八门,除了购物中心外,还有奥特莱斯、专业市场、主题街区。
以已经成功转型的原锦华万达百货为例,它的转型方向为室内主题街区。作为万达集团旗下自有品牌,对它的调整其实可以算是锦华万达广场内部空间的一次解构和重塑。面积达31290平方米的锦华万达·68街区,通过在原有建筑形态中,改变动线、体验式美陈等方式,将街区自然融入到了整个项目,而其引入的超50个品牌,也凭借创新性组合与购物中心部分形成差异化。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方还同时在其2楼打造了独立于整个街区装潢风格之外的主题儿童空间,对商业空间进行二次重塑。
事实上,百货闭店并非仅出现在成都市场,全国近20个城市中的百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业现象,但纵观全球市场,即使在国外一些零售相对超前的城市中,作为高坪效商业形态的百货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百货的历史并不会就此结束,通过充分了解市场最新趋势、精准把握目标消费客群、重新审视定位的调改,它仍旧是有其自身的发展空间的。
近日,大连万达集团新增一则对外投资,斥1亿元成立北京万达文旅产业有限公司,文旅集团执行总裁张春远为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
5月8日,百年人寿变更股东和注册资本正式获批,大连金运通过收购和受让持有其9.1亿股股份,持股比例11.51%,取代大连万达成为第一大股东。
Target第二季度营收260.37亿美元,同比增长3.5%,略低于市场预期;净利润为1.83亿美元,同比下跌89.9%。
拟建设文化旅游街区、多功能城市演艺空间、博览展示空间等,以世界级老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为发展方向。
12月15日,见兴里以“悦见兴生·洞见未来”为主题举行了浣花国际商务范本暨企业『家』高定发布会,推出浣花国际商务高定1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