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达芙妮国际公布,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实现营业额52.11亿港元,同比减少19.85%;毛利27.53亿港元,同比减少16.87%;毛利率上升1.9%至52.8%;公司所有人应占亏损7.34亿港元,同比降低10.4%;每股基本亏损44.5港仙;无派息。
公告称,2017年达芙妮国际营业额减少19.9%至52.11亿港元,2016年营业额为65.02亿港元,这主要由于核心品牌业务店铺数目减少21.9%,及其同店销售下降,导致核心品牌业务营业额下降所致。
据公告,2017年达芙妮国际毛利减少16.9%至27.53亿港元,2016年同期为33.12亿港元。核心品牌业务毛利率上升,所以集团毛利率上升至52.8%,2016年同期为50.9%。
2017年达芙妮国际经营亏损由前一年的8.195亿港元收窄至6.888亿港元。2017年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7.342亿港元,2016年同期为8.191亿港元。
核心品牌业务拥有3,589个销售点
核心品牌业务指达芙妮国际于中国大陆销售自有品牌“达芙妮”和“鞋柜”的鞋类产品及配件的零售业务。
于回顾年内,集团开始调整其渠道组合,以配合其全新品牌形象并继续进行店铺整合,这些举措导致2017全年净关闭1,009个销售点(包括943家直营店和66家加盟店)。于2017年12年31日,其核心品牌业务拥有3,589个销售点(包括3,303家直营店和286家加盟店),较2016年12月31日的4,598个销售点减少21.9%。
集团于2017年全年同店销售录得跌幅,但当其推出设计提升后的秋季系列并受到顾客好评后,第四季度同店销售跌幅有所放缓。由于店铺数目减少及同店销售下跌,集团核心品牌业务营业额减少20.8%至4,7.03.2亿港元,2016年同期为59.36亿港元。2017年,核心品牌业务对外客户的收益占本集团总营业额86%。
其他品牌业务占总营业额的14%
其他品牌业务主要是电商业务和来自中高档品牌,包括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自有品牌及拥有独家经销权的品牌,例如「爱意」、「STEPHIGHER」、「爱柔仕」及「ALDO」等业务。
由于市况疲弱及销售点由302个减少至247个,中高档品牌组合营业额下跌,致其他品牌业务分部营业额下跌至7.335亿港元,2016年同期为8.13亿港元。该分部占集团2017年总营业额约14%。
由于电商业务的销售占比上升,故其他品牌业务的毛利率由59.0%微降至58.2%。加上中高档品牌组合表现转弱,这些都导致其他品牌业务的经营盈利率下降,并录得710万港元的经营亏损,2016年同期盈利780万港元。
2018年在全国推出“达芙妮”新形象店铺
达芙妮国际准备在对店铺营建和翻新计划的必要修改完成后,于2018年在全国适时推出“达芙妮”新形象店铺。随着新一批与“OpeningCeremony”品牌跨界合作的春夏季产品即将上市,集团正为2018年秋冬季系列筹备其下一个重要跨界合作项目。
电商业务将通过加强在线与线下的互动,继续推行O2O业务,并提升相关效益。鉴于中国在线零售市场的迅速发展,集团的电商团队正致力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计划采取适当措施,以维持并扩大其在在线市场的地位。
达芙妮2023年收益增加53%至约2.63亿元,股东应占盈利增加68%至6243万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达芙妮实体店缩减至87间,2022年为149间。
此外,2021年,达芙妮孵化了先锋设计新品牌「DAPHNE.LAB」,进一步推动集团年轻化转型。今年4月1日,品牌在上海TX淮海开出了首店。
南极人的门徒们,部分通过授权业务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比如达芙妮,仅用两三年就扭转了颓势;大部分品牌的授权业务,结果令人扼腕叹息。
达芙妮国际公告,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个月,集团营业额减少37.9%至14.02亿港元。股东应占亏损为3.89亿港元,同比收窄20.9%。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达芙妮国际营业额约41.27亿港元,同比下跌 20.8%;股东应占亏损约9.94亿港元,同比上升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