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半年销售业绩冲高:三巨头超万亿 中型房企增长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敏   2018-07-06 09:37

核心提示:房企“三巨头”发布半年销售业绩。上半年,碧桂园的销售额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8%,成为唯一一个迈过4000亿门槛的企业。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高压,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在高压之下,房价趋于稳定,但是房企销售和土地出让金仍保持增长。数据显示,房企销售额普遍上涨,碧桂园、万科以及恒大“三巨头”今年上半年销售总额突破万亿,三家房企销售额都超过3000亿元,而中型房企的销售增速最快,当然,房企之间的分化也在加剧。不过,随着调控的深入,房企的资金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也将导致房企在策略上进行重新的选择。在土地市场方面,土地出让金继续增长,并且创出历年同期新高,但是从价格上观察,趋于平稳,溢价率出现回落。不过,不同城市之间出现较大的分化,三四线城市土地成交相对较热。土地市场的调控也是楼市调控的焦点,供应体制和结构在逐渐变化并深入。

  当房地产行业进入分化时代,大中型房企仍然可以在市场下行期分得一杯羹。

  近日,上市房企纷纷发布半年销售简报,并普遍录得增长。其中,恒大上半年销售金额为3041.8亿元,同比增长24.62%;万科同样突破3000亿元大关,同比增幅为10%。富力、融信、金茂、建业、龙光、中南建设、荣盛发展等企业,上半年销售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由于去年大部分房企已实现了销售规模的高点,这意味着今年的业绩存在继续攀高的动力。

  尽管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加码,但行业的红利期似乎仍未结束。按照官方的数据,今年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均出现正增长——前5月的增幅甚至比前4月有所扩大。

  但调控政策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有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企业虽有“以价换量”的压力,但拿地、扩张的步伐都会放缓。由于对市场的态度趋于谨慎,很多房企正主动“刹车”,过去两年的拿地和扩张规模已很难维持。

  中型房企增长明显

  截至记者发稿时,房企“三巨头”均发布了半年销售业绩。上半年,碧桂园的销售额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8%,成为唯一一个迈过4000亿门槛的企业。恒大的合约销售金额达到3041.8亿元,同比增长24.62%;万科实现销售3046.6亿元,同比增长10%。但这三家企业的增速并不算突出。

  中型房企的销售增速较为明显。其中,融信销售规模为545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金茂则实现717.62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幅接近200%。

  上半年,奥园的销售规模达到402.9亿元,同比增长约143%。龙光、建业的销售增速也都在80%以上。

  中原地产指出,一方面,中型房企的业绩基数偏低,更容易实现高增长;另一方面,规模效应仍是行业的主旋律,规模在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的房企,更有冲击规模的紧迫感,其出货速度也更快。

  从月度销售来看,大部分房企在6月当月的销售规模明显增加。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很多地方政府对预售证的管控有所松动,企业的推盘速度也有所加快。“当然,这里面也有企业冲击半年报的考量。”他说。

  从区域贡献来看,二线城市仍是房企销售主动力,三四线城市也有较大贡献。中国指数研究院指出,2017年以来,重点二线城市相继出台人才新政,催动楼市需求走热。华夏幸福、富力、雅居乐等房企抓住契机,加大销售力度。三四线城市主要受一二线城市的需求外溢影响,销售业绩也大幅上涨。一线城市对企业销售的贡献仍然较小。

  近日,易居克而瑞和中国指数研究院均发布了上半年房企销售榜单。尽管部分数据有所出入,但其反映出的行业分化情况仍然较为一致,这也体现出整个行业的变化趋势。

  按照易居克而瑞的数据,上半年百强房企总体销售规模近4.6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千亿规模以上的房企有7家。

  从总销售规模来看,十强房企的市场占有率为29.9%,三十强房企的市占率则达到48.5%,均比2017年有明显提高。体现出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提升。

  相比之下,200强房企的门槛比去年同期有所降低。上述机构指出,“销售榜百强之后的房企,受行业格局分化的影响将会更为显著。”

  资金链逐渐承压

  调控政策的不断收紧,仍使得企业的业绩前景面临不确定性。中原地产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央和各地共出台了192次楼市调控政策,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6月以来,监管层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轮密集表态。

  6月20日,审计署发布报告指出,9家大型国有银行违规向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360.87亿元,抽查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也有部分实际流入楼市股市。

  6月25日,央行发布报告指出,“一些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较高,偿债压力较大”。

  6月27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强调,“部分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企业外债发行规模有所增加。这些企业评级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不高,自身实力有限,但申请备案登记的外债规模偏大,动辄五六亿美元,甚至高达数十亿美元,申请发债规模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有的缺乏以项目本身收入偿还贷款的能力。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外汇收入来源,抵御汇率波动风险能力较弱。”

  6月28日,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

  其间,还有国开行收紧棚改货币化安置项目审批权限的传闻。虽未最终证实,但棚改货币化逐渐“退场”,被认为是大趋势。

  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认为,这一系列利空消息,将对房企产生诸多影响。其中,银行、海外融资渠道收紧,将使房企的资金压力继续加大;七部委治理市场乱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款速度;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收紧,则意味着三四线楼市逐步降温,对业绩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表示,从房企资金兑付压力来看,压力将在2018年第三季度真正体现(2016年房企集中加杠杆扩张,借贷资金平均周期2年,因此,2018年资金到期兑付相对集中)。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房企会寻求主动降价。

  福建某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企业应对资金压力的手段,无非是“少举债、少拿地、快周转、薄利润”。因此,未来不排除以价换量现象的出现。

  他同时表示,这种“以价换量”只是短期策略,并不会刺激销售规模大幅攀高。这是因为,房企对今年的市场判断普遍趋于谨慎,拿地扩张的步伐已明显放缓,整体的推盘节奏也慢于去年。“除非在规模上有想法,否则不会有前期那样的增速。”

  但该人士并不担心完不成销售目标,一方面,出于对市场的判断,企业在制定今年销售目标时,增速已经比去年有所下调;另一方面,过去两年间,大中型房企进行了大量货值储备,随时可以释放。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敏,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