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热词,秒懂2020上半年商业趋势……

赢商网 陈健玮   2020-07-10 08:56
核心提示:有人说,希望2020年可以重启。但时光终究不能倒回,如今夏天已在路上,趁这个时候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切,相信我们会有新体会。

  17年前,非典成就了电商、社交、网游的进化,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巨头也一跃而起,直到现在一直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活力。17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来就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变得更加不可捉摸。互联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商业领域的新变革。

  如今,2020年已经过半。再次审视过去这六个月,赢商网综合了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商业事件,为大家梳理了一些商业热词。这些词语背后所传递出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大家洞察未来商业发展趋势和变化。

  商业热词一:直播带货

  早在去年,各大平台纷纷推出直播带货模式:双11全天带动成交近200亿的淘宝直播、短视频平台入局电商直播、拼多多直播首秀、京东红人孵化计划……因此,2019年,被称为“直播电商元年”。

  而在今年上半年,延续去年的势头,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当下,直播带货呈现出极强的爆发性,正创造一个千亿级的新市场。今年上半年,除了"抖快淘"三大巨头继续蓄力勃发,还有腾讯的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百度,拼多多等平台也初出茅庐,在直播界中分得一杯羹。

  拼多多开辟同城直播

  百度联合京东打造618频道,入局电商直播

  美团推出了独立直播APP

  微视上线多个直播栏目,包括电商直播和游戏直播

  而在疫情的催化下,不少大牌也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直播带货机会。3月26日,LV 和 Nike 分别在小红书和淘宝开启直播;4月15日,麦当劳在哔哩哔哩首次开启直播;6月4日,Gucci 推出视频服务 Gucci Live,让员工在线与购物者交流。

  除了明星艺人跨界直播之外,企业创始人、高层也纷纷下海,变身主播带货。

  比如壹方城策划知名主持人与总经理直播云逛壹方城,带动了场内30多个商家的品牌宣传和销售,该场直播销售额超百万;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也开启直播首秀;自称“中国第一代网红”的罗永浩在抖音上完成其直播带货首秀……

  据新浪科技统计,2020年一季度,在直播带货中出镜的企业家、CEO就超过40位,涵盖旅游、家电、餐饮、美妆个护等多个行业。

  纵观2020年上半年,直播带货无疑处于风口。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多的曝光率,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随着直播带货的规模日渐扩大,夸大宣传、数据注水、售后欠缺等行业乱象也开始浮出水面。

  直播带货是否适合每一个品牌?这一新兴营销方式,对品牌自身而言,究竟是长期渠道还是短期救火?这将是企业方要思考的问题。

  商业热词二:地摊经济

  自今年六月以来,“地摊经济”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个热词。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已彻彻底底被摆地摊占领了,摆摊卖什么货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其实,地摊经济由来已久,贯穿中国古今,Ta始终是中国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地摊除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更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底层百姓的生活烟火气。

  而这股“烟火气”,一直以来藏匿于人声鼎沸的市井生活中。在全国各地,地摊经济则更多地集中在饮食领域,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夜市。

  随着“地摊经济”再度被重新提及,如何将地摊经济融入购物中心,已经成为不少开发商要面对的议题。在“夜经济”、“地摊经济”的双重加持下,市集成为了购物中心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天津部分购物中心开始进行地摊2.0版本的尝试。天津津南吾悦广场策划了“吾悦宝贝旺旺市集”,6月13日—6月14日在1号门外的广场上举办亲子市集,将摆摊的人群聚焦在家庭和儿童之中,主打儿童亲子市集,鼓励儿童将闲置玩具物品拿出来进行摆摊售卖。

  而广州天德广场则将网红夜店SPACE的DJ“搬”到市集现场,结合炫目的灯光秀,在街头还原夜店风,并邀请多位抖音网红到项目直播,同期发力网上直播;广州K11在5月举办的“电车”市集,因为引入的大多是成熟的连锁品牌,通过让第三方公司部分协助落地执行,令整个市集氛围更加精致。

  “地摊经济”爆火,电商巨头也相应地推出扶持计划。

  1、5月29日,阿里巴巴宣布将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为超3000万“摊主”提供进货和经营支持;

  2、6月1日,京东宣布将组织超过500亿的货源,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无息赊购,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

  3、6月2日,苏宁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此外,Ta也正开发一款名为“练这个小程序主要为摆摊小商户量身定制,首批上线5000个优选SKU,主推生活日杂、家居、小数码、食品等小商品。

  曾受广泛排斥的“地摊经济”,却在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当红炸子鸡。虽然其再度走红重新点燃了人间的烟火气,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但其对经济复苏与促进的作用,还需要时间印证。

  商业热词三:宅经济

  从疫情爆发,到目前防控已步入常态化,“宅”成为广大消费者共同的生活状态。

  在今年端午假期,不少消费者选择宅家“买买买”的方式过节。据京东到家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前夕,市民宅家网购单量翻倍,除了主战场一二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销售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奶制品、纸品湿巾、卫生护理成为了小镇青年最爱采购的商品类别;端午节期间,健康服务、个洗清洁、母婴用品在95后人群中的销售金额增幅最大。

   长期宅家所引发的消费需求,也在这次618各平台年中促销中大放异彩。据电商平台数据显示,618期间,和宅家相关的智能家居、健身等领域均迎来了增长。

  数据显示,618开售以来,天猫精灵智能家居中带有健康属性的产品销售额增长50倍。其中,带有消毒、风干等功能的智能晾衣架销售额同比增长超750%,智能洗烘套装销售额增长超200%,带有除菌、加热等功能的智能毛巾架销售额同比增长65%;京东方面的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6月1日至9日,购买带杀菌功能晾衣机的用户为去年同期3.6倍。

  此外,受健身场所关闭影响,智能哑铃、智能跳绳、智能划船机等运动设备也成为新晋爆款,在家组建“健身房”成为时髦;AI娱乐电视、家用游戏机甚至达到了“一机难求”程度。

  受年初疫情影响,“宅”不仅会成为今年上半年人们生活的常态,也有可能延续到下半年。因此,很多人也认识到“家”的重要性。因此,以往有可能被我们所忽略的品类,或是被认为是“消费升级”的需求正在变成新的“刚需”。随之而来的是,以在家买买买为核心的“宅经济”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并将很大可能继续成为下一个阶段的消费热点。

  关键词四:共享员工

  疫情期间,“活下去”成为大部分企业今年开年朴素的愿望。但怎样“活下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尤其让员工能在不景气的时候也保住饭碗。

  就在这时,“共享员工”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应运而生。2月3日,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正式宣布“跨界租走” 餐饮品牌云海肴旗下近500名员工,这些员工将由盒马培训上岗,并负责相应劳动报酬。紧接着,盒马又向其他餐饮企业发出了“招工令”,一时间响应者众。

  此后,京东7FRESH、苏宁、联想等公司也先后宣布了类似的共享员工计划。

  疫情之下,人们不敢去人多的地方,餐饮、影院、酒店……都在经历寒冬……而我们普通老百姓,饭碗不保,却背着房租、房贷、车贷等压力。“共享员工”这种模式,一方面能让双方企业各取所需,达到双赢;另一方面,员工有收入,生计得以保障。如果这种模式在疫情后能真正打开,对于想赚第二份收入的人而言,这又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关键词五:囤货式购物

  以前,我们经常说要“理性消费”,该花的果断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

  不过,疫情之下,“理性消费”可谓荡然无存。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恐慌性囤货”,2013年的SARS,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囤醋、抢购板蓝根,今年的新冠肺炎再次引发大家囤口罩、护目镜和酒精。而不出门的日子,很多消费者也开启了厨娘模式,预先在盒马、苏宁小店等平台囤食品。

  在国外,各地药店、超市甚至出现了抢购潮。一开始是口罩、消毒用品很快售罄,紧跟着就是超市的卫生用品被疯狂抢购;再然后就是超市食品专柜被“抢空”。据报道,有些民众连冷战时期的末日堡垒都开始重新启用了。为此,沃尔玛在3月中旬宣布,计划在5月底前雇佣15万名新员工在超市、俱乐部和配送中心临时工作,以满足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出现的消费者的“囤货”需求。几乎在同一时间,大型电商亚马逊也宣布,近期内计划在全美雇佣10万名员工,以应对新冠疫情下的订单激增和线下配送人手不足的问题,以帮助人们实现居家购物。

  而在国内,疫情进入防控阶段,人们不需要为了囤口罩、消毒用品而担忧之际,香港DFS免税店促销活动、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新政……这不仅让代购赚了一把,还让不少MM们囤了一堆大牌免税产品。

  刚需也好,非刚需也罢。可以说,囤货式购物,在2020年上半年,一直存在。

  总结:

  受疫情的影响,目前全球总体经济形势都不太乐观,很多国家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包括我国。

  诚然,疫情下,小到个体,大到企业,其实大家都不好过。甚至,上半年的危机更影响到各行各业。但每个人都有需求,哪怕只要能满足其中一点,也是商机。就如2003年SARS期间,抓准了消费者线上购物的这一需求,就茁壮了京东、阿里巴巴这两大巨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能否瞄准其中商机,并抓住Ta,在于你的视野和格局了。

  笔者一直坚信:星月皆无的冬日后,春天仍会如约而至。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