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据媒体报道,运动社交平台Keep已经递交赴美IPO招股说明书,计划融资3-5亿美元。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担任此次IPO承销商。Keep方面回应,对此事不予置评。
回顾历次企业上市事件,“不予置评”,往往暗含深意。
早在1月和3月,Keep就曾传出IPO消息。
据新浪财经3月报道Keep将冲刺IPO。报道称,公司上市需求急迫,希望在今明两年内尽快完成IPO。Keep公关人员回应,“目前暂时还没有收到上市消息”。
早在今年1月,Keep宣布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软银愿景基金领投, Keep投后估值约20亿美元。Keep完成F轮融资时,便有传闻称公司将于今年初进行IPO。对此,Keep的公关负责人李若名表示公司目前没有IPO计划。
从“没有IPO计划”,到“暂未收到消息”,再到“不予置评”,keep的回应逐渐“松口”,显然,Keep的IPO之路已愈发明朗。
由于疫情原因,居家健身风靡,keep用户量因此高速增长。极光大数据显示,2020年1-3月,keep用户数量保持着极快的增长。Keep官方数据显示,keep注册用户超过3亿,会员数超过1000万。
健身课程是Keep的产品主体。以此为基础,Keep在商业化上做了广泛的尝试,包括付费课程,电商,以及训练计划。
在今年4月的“春响”发布会上,联合创始人彭唯出面,重新梳理了Keep的商业化思路:第一,知识变现。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做内容,课程付费。第二,硬件收入。比如智能硬件(动感单车、跑步机)、课程同款辅助器械(瑜伽垫,哑铃等)。第三,增值服务收费。提供从健身内容、健身器材到训练、饮食的会员定制计划。
除此之外,Keep还曾尝试线下健身俱乐部,品牌名为keepland,keepland首店于2018年底试营业。
虽然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Keep的盈利能力一直是舆论热议的话题。
据新浪财经报道,一位Keep运营员工表示,Keep一直在融资,尝试寻找盈利模式。对于Keep的盈利模式,他表示:“我们也很迷茫。”
创立以来,Keep的用户量与估值一直保持着强势的增长,但如今的资本市场已不是野蛮增长时期,如何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将是Keep一段时期内的最大挑战。
This application has no explicit mapping for /error, so you are seeing this as a fall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