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便利太少了,搬来北京就没见过几家711”、“北京的便利店和上海比确实少”、“五一呆在上海,楼下的711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近日,“北京便利店少”这个话题再次被冲上热搜。其实网友们对北京“荒芜”的便利店的抱怨不是一次两次了,吴晓波甚至还曾发文吐槽称北京是便利店的荒漠。
但是当看到他们发的文案就会发现,他们眼里的便利店荒漠,其实是日资便利店的荒漠。
在“北京便利店少”这个话题下,有不少网友宣传自己在上海看到的711、罗森等日本便利店有多少,但在北京却很少看到711,为自己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微博博主“顾扯淡”还总结了一组自己认为颇有说服力的数据,称截止2021年5月,上海有1945加罗森,北京只有237家;同时上海有3045家全家,而北京只有112家。最后总结下来认为北京的便利店却是确实很少。
不得不说,这位“顾扯淡”真的很能扯淡。
难道这样的数据就能说明北京的便利店少了吗?北京的便利店数量什么时候仅仅要靠日资便利店数量来衡量了?不少博主都发声反驳:日本的便利店不能代表中国。
那么北京的便利店到底少不少呢?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政府就开始大力扶持北京便利店的建设,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让便利店遍及北京社区。仅在2018年一年里,北京便利店就增加了1200家,是上海、广州等城市新增门店的5倍以上。
根据北京市商务局去年7月的数据显示,北京便利店总数为1.4万家,在全国排名第7 ,北方城市排名第一,为71.11%;而身为“便利店绿洲”的东莞才61.38%。同时,北京便利店的营商环境还高居全国第一。
面对这些数据难道还能说北京便利店少吗?
日资便利店并不能能代表整个北京的便利店市场。虽然711、罗森、全家这些日资便利店在北京确实不常见,但是北京的国产便利店可不少。
特别是中关村、国贸这些地方,算得上是国产便利店的绿洲。
从中关村的地铁站一出来,就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便利峰,短短1000米的苏州街就有7家。除了便利峰以外,还不排除有其他品牌的国产便利店。日资便利店能满足的,国产便利店都能满足大家,而且还变着花样的为这些上班族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服务,在这里的上班族从来不必有便利店焦虑。
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大可不必因为日资便利店少而感到焦虑,上千家乃至上万家的国产便利店一样可以满足身在北京的人们各种需求。
北京的代表不该是日资便利店,而是这些遍布街头的国产便利店。
?
到2020年,北京市连锁便利店数量将达到3000家左右,其中中心城区达到2000家以上,实现中心城区社区全覆盖,24小时便利店占比达到50%以上。
今年,北京计划新增200家连锁便利店,这些便利店将主要开在社区、商圈和地铁站附近,很多都将搭载简餐、快递收发、洗衣等多种生活服务。
近10年,我国便利店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上升,今年上半年相关企业上半年注册量同比增23.1%,短期内市场格局还是“全国品牌+区域龙头”共存。
因经营战略调整,全时将于5月20日关闭北京所有门店。全时如今再次陷入危机,距离山海蓝图的投资介入不过1年有余。便利店生意为何如此难做?
2019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便利店行业保持着稳健的发展速度,多数企业2019年计划开店高于2018年,市场发展空间在逐级下沉...
消息称,便利蜂累计募资15亿美元,北京地区门店已经盈利,预计2020年底达成全国整体盈利。目前便利蜂开出超过1500家店,其中北京500多家...
北京电影院即将恢复营业,与以往电影院的“人挨人、排排座”不同,复映初期的电影院需要按隔排隔座售票,观众需要登记姓名、住址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