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当下的消费者动机

感性城市SCity   2024-04-15 14:17

核心提示:在如今的慢钱时代,比起选择路径,或许更应该去耐心探究消费者和品牌本身最真实的个性和需求,不评价,尽量尊重,巧妙满足。

撰文/显微镜

编辑/Lan

先聊一个问题,大家都喜欢环保这个概念,却不一定为此买单,但品牌依然乐此不疲。

Why?

环保概念在消费圈,似乎是从2019年Chanel、Nike等品牌加入了G7环保公约开始,紧接着2020年-2022年,我们看到大量的环保材料品牌产生并被追捧,大量的环保博主衣食住行各种倡导概念涌现出来。

作为零碳排鞋的代表allbirds高估值上市,低碳生活方式Brompton进入中国十年后突然爆火,Starbucks开设首家可持续“向绿工坊”环保主题店,顶峰的快时尚品牌们纷纷被扣上了“不环保”的标签开始走下坡路…

这些品牌的动作背后,消费者会马上为了环保的概念多付费吗?很难。但为什么品牌还是坚持不懈的在做?核心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无可争辩的正面价值。

这个正面价值,往往能够掩盖同样真实的阴暗面/隐藏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善良的、客观的、稳定的、积极的,但也或多或少都有内心的阴暗面:焦虑、疑虑、脆弱、善变、狭隘、自私…

立体的人性可以被控制被迁善,但很难被消灭。

照顾到人性立体复杂的多面,传递正能量的价值,但同时,包容安抚自私的心,就能驱动消费。

也就是今天要聊的这个“消费者展露和隐藏的动机驱动”话题。

贩卖未来和贩卖焦虑同样重要

品牌的诞生总是伴随服务提供:已知的服务精细化提升,未知的服务点亮需求。

在这个赛道上,我们看到最头部的永远是“贩卖未来”,但短期增长最快的永远是“贩卖焦虑”。

因为未来的共识,往往阶段性只能有一个梦,当品牌不想成为追随者,不想去搏杀剩余市场的时候,就需要静下来看趋势,制造出正能量追求下隐藏的负能量情绪,其实就是“制造焦虑”。

同样是契合人性,只是先从另一条路出发,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其锋芒,先蓄势,再发。

比如这几年的美发赛道。

曾经大家都停留在造型和发丝健康本身的维度各种卷,2020年前后突然爆发的“头皮健康”焦虑制造,直接打开了新战场。

本来头皮屑只是洗发水的选择,突然我发现或许是我头皮就有问题,本来只是天生的细软发质需要呵护,突然告诉我可能是土壤出了问题…

好家伙,这不就产生了消费。

各大品牌纷纷关注头皮生产头皮产品,首先是很多国产品牌踩着这股风起来,SPES、TUTULABO、Effortless等都在这一期间崛起,有的不断在线上渠道发力,有的则进入了实体开店赛道…

然后是成熟品牌的产品线的试水,卡诗率先推出头皮磨砂、头皮精华,到2023年末卡诗竟一跃成为“线上洗发护发品牌”销售最大的份额…

蛋糕做大了,梯队也重新洗牌了。

老牌的院线高端洗护“沙宣”结束与快消宝洁的合作,加入专注高端美发赛道的法国汉高;法国头皮护理品牌“馥绿德雅”中国业务给到了国产网红彩妆橘朵…

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更多老牌军加入养护战场,是收割还是再次升级市场,都很难说。

但就消费者行为的观察角度来说,这一系列的操作,似乎完美契合了传统斗争哲学中的 “制造矛盾,激化矛盾,再解决矛盾”。

再拨开一层,“贩卖未来”就是直接并持续“传递正能量价值“,有点像目标明确的、门当户对的征婚。

那些坚持长期品牌价值的打造思路,一点点积累市场基础和品牌力,一点点提升份额和价格算是这个路数;

而“制造焦虑”更像是“先包容安抚自私的心”,有点像先患难与共,再要嫁妆的苟富贵。

这个方式类似国内基于制造业发展的供应链品牌路线:以性价比占领市场,再慢慢发展。

恋爱看过程,品牌发展也是如

英雄的结局,从不取决于出生

Manner是一个成功完成从A到B的品牌。

记忆中第一次看到Manner是在2017年的夏天,上海的几家店刚开始进入购物中心,那时候的上海湖滨道还在逐步成长,精品咖啡概念随着同时期展露头脚的seesaw蓄势待发,IFC来自香港的Fuel显得很经典,似乎是星巴克后又一轮咖啡兴起的开头。

为什么我觉得Manner特别,并不是说它多么好,但七八年过去,市场竞争和蛋糕都扩大了几百倍,我依然觉得它很特别。

这个品牌在湖滨道的时候一开门就会排长队,你会看到上海白领们各种精致的器具,是的,除了马克杯保温杯,我还见过盒饭碗,小花瓶…

10元自带杯的记忆,在没那么多网红种草的时代,它是供应链优势的鼻祖,也是成功从“供应链品牌”转化到“品牌价值赛道”的幸存者。

简约的装修,好的口感,背后是从奶到豆到咖啡机、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

创始人老韩说,我刚开始在咖啡店打工,很快就发现一杯杯卖精品咖啡根本不怎么赚钱,机器、牛奶和豆子的成本占了大头,于是我开始想办法…

是的,初代的辣妈代理商,从苏州的明治牛奶厂、再到一手带飞味全鲜奶,从最小15㎡简装模型到云南的生豆合作,一点点抠出来的成本,让10元自带杯小店一边拿着投资人的钱跟在星巴克隔壁开店,一边还不亏钱。

除了每个环节和时代的运气,Manner从供应链优势品牌成长为具备品牌价值的咖啡头部,背后是抓住了消费者“既要又要”的人性。

或许有团战时候的竞争难度,但不得不说,消费者的玻璃心又不管你斗争的死活。

Manner的成功在于扎实做了事情的同时,还精准的照顾了消费者情绪。持续到今日的自带杯,依然是主打环保和日常咖啡生活方式概念,而不是便宜。

走这个路线的品牌其实也蛮多,比如Uniqlo、比如Freitag、比如1807,比如蕉下…

或许品牌初期设想的价值并不是如此,但至少国内市场,它们被追捧和流行的原因,确实多少是更综合的人性取向在作祟。

能悄悄满足隐藏需求的正面价值,永远能更好的立人设,保护消费者的玻璃心,就能长远的被簇拥,反之,可能就会失去原有的市场。

“不是xx买不起,是xx更有性价比”。

其实扪心自问,如果can afford,你会选择另一个所谓的“性价比”吗?

核心不是两个产品本身,是两种生活的比较,而比较背后是隐藏的内心阴暗面。

我们需要的是在消费中制造这种“照亮阴暗面的瞬间交汇点”,这个产生于不同群体的交汇点,能够让“贩卖梦想”的品牌路线得以延续,让贩卖焦虑的品牌找到“拐点”。

制造不同群体的交汇点,就能制造更多的消费

如果说“联名”是品牌转型或者路上的一个小手段,那么直接聊聊奢侈品的操作,或许更有助于理解深层次被营造的“交汇点”。

希望成为有钱人,本质上都多少是希望追求掌控感,对自己、对生活、或是对周边世界的掌控感。一边少说话显得谦和而威严,一边又享受着无声的话语权。

奢侈品依然是卖给少部分有钱人的服务,这些超高溢价的品牌价值,都必须是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服务,光是销售给到的态度和产品给到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从Virgil到Pharrell,从自媒体信息化高速发展开始,LV开始偏好选取更多跨界领域的红人作为设计师,去扩大影响力。

这背后或许有年轻人streetfashion风潮的概念拉动,但就操作手法本身已经不再是奢侈品经营品牌的逻辑,而是上市公司维持高增长的逻辑。

不上市的Hermes不求高速增长,是不是就不用撒网圈粉了?并不是。

虽然看起来什么配货什么限量都是关起门来富人圈的游戏,但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你也会知道这个游戏规则,为什么偶尔想起要送一个什么礼物你会想“买不起爱马仕的包,我送一个爱马仕的卡包给客户吧”…

这背后是什么,依然是先圈粉先种草。

对于奢侈品牌,买得起时你是我的客人,买不起时,你是满足我品牌高价值的情绪粉丝。

这个效应,既维持了小圈子消费者的虚荣心,以及货品实际交易的增长性,有效地经营了品牌力在时代流转中不至于一下跌落神坛。饭不能顿顿吃,包还不能努力买一个了吗?

不是说这些奢侈品就没有更多维持高溢价品质的其他重要价值,只是,这背后,对人性两面的精确把握,才是他们经久不衰的高级竞争力。

反之我们去看轻奢,外语里的affordable luxury,对应我们前面讲那句不是xx买得起(can afford)的俗话,这后面跟着luxury,似乎就注定了不太匹配人性增值的生命力逻辑。

延伸到OUTLETS行业,也有类似的交汇点秘诀。对于所有奢侈品品牌来说,奥莱渠道都是一个下水道的补充,甚至很多一线奢侈品品牌并不会进入公开的奥莱平台。

但对于大部份传统运动品牌,比如Adidas或者Nike,又或是一部分所谓的中产轻奢,奥莱是很重要的销售渠道,甚至有的品牌,还有专门的奥莱产品生产线。

这是不是很有趣,很少有消费者说,我去奥莱是为了买运动服,但为了买奢侈品不一定真的买奢侈品,这种心理不也是需要演员和观众的配合体验吗?

上海的比斯特是配合人性十分周到的项目。

不同于很多国内操盘的奥莱,这里从场景打造、配套的餐饮、服务体验,甚至到每个精品店铺的装修美陈,都是精确到百货方式的运营管理,其目的就是全方位的营造出不那么奥莱的购物场景。

从奢侈品到时尚潮运,一些核心品牌在人群测试后也会融合折扣和正价商品,让本来想买的折扣品牌和忽然偶遇的心动款,同时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度假村氛围制造的交汇点,激情购买也只需要一瞬间。

我们看到,不只是奢侈品,其实很多品牌甚至消费场景的崛起背后,都是契合了消费者和别人、甚至和假想群体的比较。

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的幸福感依然来源于比较,不是事实本身。

而更有趣的是,这种比较的手法,有的让你产生落差感甚至激发你的自尊心一点点受挫,有的则激发你的,优越感,强化自我意识表达,但造成的结果却殊途同归,你都因此去消费。

后记

在如今的慢钱时代,比起选择路径,或许更应该去耐心探究消费者和品牌本身最真实的个性和需求,不评价,尽量尊重,巧妙满足。

这一切的果都将在日后,呈现在每个人日渐挑剔和严肃的消费观中。

这是时代进步和生活方式整体提升的必然,更是人性永恒不变的两面性平衡。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都看不到尽头,向左或是向右,不在嘴上说,也不是心里惦记,而是在脚下卖出的步伐,你走了一条路便不必回头。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