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商业总经理杨创:商业地产开发的误区

赢商网   2010-12-09 11:23

  最近在一次商业地产行业的交流会上,碰到不同的开发商朋友,话题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商业地产上。他们的市场角度除早前的住宅地产外,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投射到商业地产,目前都有商业项目在开发。其中有因地块要求的因素,也因为国内的商业地产开发,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于欧美和澳洲,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最令我感到震惊的,不是商业地产的开发总量,而是我发现大多数商业地产开发商走进了一个大误区。

  一、市场调研不足

  众所周知,住宅地产是以售卖来完成市场检验的,房子卖掉以后开发商就已经不存在压力和风险,后期管理的压力主要在物业管理上。与住宅相反,商业项目后期的营运管理才是核心问题,包括规划、业态组合、建筑设计、招商、推广、运营等等,这一切都是以对市场的充分认识为基础的。因而市场调研至关重要,关系到后期营运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大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却基于对地区的了解,或是住宅开发的成功经验,就主观地定位商场,而缺乏对未来市场、宏观经济层面的调研。有一个案例可以用来佐证。某个原来专注住宅开发后涉足商业的开发商,因为他的太太喜欢名牌,就盲目地将项目的招商定位在世界名牌,忽略了项目自身的限制,对项目的“扬长避短”更是无从谈起。后来,整个商业项目处于停滞状态,要么停在那里期许突然有一天名牌找上门来,要么为市场所逼重新分隔店铺,改变业态,但时间、金钱、人力、物力却在这过程中白费了。

  二、主管的个人偏好因素

  正如我们第一点所谈的,有的公司决策人喜欢“拍脑袋”,也有职业经理人喜欢“拍马屁”,奉承附和,这往往造成商业地产开发的潜在危机。将个人的兴趣偏好带到工作上,将商业项目变为个人的项目。但个人化的项目是小众喜欢的,但却未必是大众接受的。小众喜欢与大众喜欢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前期过于偏重招商

  招商是商业开发中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开发商在未开始开发,前景、周边环境等仍未明朗的情况下就开始寻找目标品牌。这一点,是开发商走进的又一个误区。有部分商业顾问公司在为开发商出具零售商业的调研报告的时候,大多喜欢报喜不报忧,按业主思路来写报告,这导致了开发商过于强调项目的优势,而缺乏对现状的清醒分析和认识。那么当顾问公司面对品牌做零售商访谈时候,往往得到的回复便是零售商“将来有开店计划”。这句话隐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不会因此而影响与开发商的关系;二是将来如果项目真的好,那自己也决策也没有失误。这样的招商努力,其实徒劳无功。因此,商业项目的前期,太早偏重招商是另一误区。

  四、业务管理脱节

  从市场调研、主体设计、建筑施工、市场推广,招商到运营,每个业务部门的沟通和配合,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然而这些核心业务的脱节却常常出现在商业项目的管理中。各个部门的沟通不足,导致出现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市场调研由调研部门做,设计部门只顾建筑设计,推广自定主题,到了招商的时候更是靠自己,每个环节都严重脱节。所有的付出与努力,便成了为调研而调研,为推广而推广,招商便只好自由发挥了。这样,就好比一个作战的团队,战术不统一,不知己不知彼,如何可以打胜仗?

  所以,投资商业地产,其实如同生育新生命,不是为了几分钟的开心或新鲜,而是要从这个新生命的孕育、出生、培养、教育等一揽子的连续性问题,环环相扣。开发商业地产也是如此,如何调研、设定主题、切合未来市场需要、明确推广战略等等。只要这一切都想明白,做明白了,招商便有方向。

  由于篇幅所限,本论题只能点到为止。下次将会从“重地段,轻定位”、“重建筑,轻配套”、“重开发,轻经营”,“专业开发比例低”、“项目开发超前度不高”等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商业地产的开发问题。

  【作者简介】

  杨创,出生于香港。1986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服装设计系,后负笈英国,获得英国皇家设计师与特许市场学会会员资格。曾在日本,德国,加拿大,美国从事服装行业相关工作。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从事零售业务。1993年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主要研究中国市场经济与政治对商业影响。2000年开始由商业零售业务转入商业地产,参与国内多个商业项目的策划、设计、招商工作,项目包括上海外滩源,北京三里屯,西单项目,富力城,重庆,成都,深圳,天津等项目。2006年于澳洲取得博士学位,研究品牌战略。现任星河商业地产总经理,负责旗下多个商业项目的筹备和运营。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COCOPARK星河杨创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