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集锦:“中国第一店”1955年北京王府井百货

网易财经 潘秀林   2012-08-30 11:30
核心提示:1955年,王府井百货作为公营商业的样板创立。此后它承担起引领计划经济时代百货零售业以及对外展示的重任。在那个年代,北京市百货大楼(王府井百货前身)是购物圣地的代名词。

  

  1955年百货大楼开业,这是建国后全国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 

  1955年,王府井百货(需求面积:40000-80000平方米)作为公营商业的样板创立。此后它承担起引领计划经济时代百货零售业以及对外展示的重任。在那个年代,北京市百货大楼(王府井百货前身)是购物圣地的代名词。

  计划经济时代的零售“第一店”

  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尹宏恩老人,是当年通过工会推荐、再经过面试和笔试进入百货大楼的首批售货员之一。与其他应征者一样,27岁的尹宏恩一直在犹豫。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呆在“私商”(当时的民营企业),二是走进刚刚成立的国营百货大楼。

  那一年正是1955年9月,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型百货商店——北京市百货大楼。从私商去百货大楼,意味着将放弃高工资和已经形成规律的舒适生活,而选择“参加革命”。

  他选择了“参加革命”。他至今仍对当年的开业场景历历在目。“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顾客早就等在大楼门前的广场周围,原定首长先行进入参观的活动也被临时取消。领导致辞结束后,当位于商场东南两侧的9处货场大门被同时打开的时候,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人们,便像潮水一样涌入货场。”

  计划经济时代的零售“第一店”就在这年打响了。

  新中国“第一店”

  王府井百货,其前身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以下简称百货大楼),成立于1955年9月25日。

  实际上,从1951年初开始,就已经在酝酿立项,后经历了1952年的方案审批,1953年的工程设计及施工单位的确定,再经过1954年至1955年长达15个月的建设施工,几经周折,历时四年半,百货大楼在新中国成立六周年前夕正式对外营业。

  

  1955年百货大楼开业入场券(王府井百货供图 )

  当时的商场共分三层。一楼主要经营挑选时间短的商品,包括食品烟酒、日用百货,二楼则经营挑选时间长的商品,如纺织面料、服装鞋帽、五金电料等,三楼就经营高档贵重类商品,包括钟表、收音机、乐器等。为了使顾客购物更方便舒适,商场内还设有顾客休息室、卫生间和试衣室,这些在当时极为罕见。

  据后来统计,开业当天,百货大楼共接待顾客16.4万人次,日销售额30.9万元。这在当时非常惊人,还一度影响了全市同行业的销售水平。邻近王府井东单一带的私营百货店当日销售额平均下降46%,前门大栅栏14家商店下降33.3%,西单三友等6家商店下降31.3%,这种趋势大约持续一周时间。到当年底,百货大楼在不足100天时间里累计销售1752万,平均日销17.87万,商品品种增加千余种,每天营业时间也由8小时增加到10小时。

  百货大楼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自行设计并投资兴建的第一座大型国营百货商店。“各级领导赋予百货大楼的任务首先是让它起排头兵的作用,引领全国商业;第二个是要起到政府和人民群众联系纽带的作用;第三是窗口作用,与其他国家对外往来,要通过百货大楼看中国;最后还赋予它商业晴雨表的作用,通过百货大楼可以看到商业的情况。”

  样样走在前面,百货大楼成为不折不扣、驰名中外的新中国第一店。

  改革开放迎来真正“腾飞”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开始,百货大楼与中国其它所有企业一样,訇然跌入十年浩劫的深渊。

  “王府井大街”路牌和“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商店”的霓虹灯牌匾,因为有“王府井”三字,很快被拆除并砸烂,大量商品也在劫难逃。不过,除1967年“4·24武斗”事件被迫停业两天半外,商店照常营业。

  对于百货大楼来说,1979年无疑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年。如果说50年代的中国是重生产、轻流通,商业只被作为辅助行业的话,那么自1979年国家在政策上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之后,百货大楼才真正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1979年到1986年,在经济负责制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铺路的前提下,直到1991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政策,包括百货大楼在内的北京四大商场实行计划单列,成立集团公司。

  再到1993年,集团改组股份制,并于199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对百货大楼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上市融资顺利解决了资金瓶颈的难题,被公司员工称为“脱胎换骨的变革”,也意味着百货大楼38年的结束(从1955年成立到1993年改组),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新阶段。

  艰难抉择

  就在百货大楼成功抓住每一个历史机遇的同时,历史也给其出了一道难题。

  从90年代到2000年的10年间,国内百货市场处于商业变革的主要时期,主要表现是:商业领域开始兼并重组、非商业领域纷纷进行市场分割、以及外资抢食引起的市场扩容。

  面对越来越小的市场份额,很多同行业企业或选择与外资合营,或固步自封、维持现状,而王府井百货则选择了二次创业。

  公司将原来制定的“一业为主,零售为本,多种经营,全方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修改为“以百货业为主,实行主业大连锁”,跨越地区,向全国辐射。

  这在当时的中国无疑具有超前性,由于各地经济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跨地区连锁也遭遇了重重困境。“跟国际上的‘反倾销’一样,国内个别地区也有‘地方保护’,你是外来的,人家就要挤兑你,那是很艰巨的”,此时的尹宏恩已经担任百货大楼化纤部经理、业务科科长,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但依然不乏创业激情。

  由于率先占领了市场,目前王府井百货已经在全国12个城市开业运营17家大型百货商场。

  张秉贵与“一团火”

  和其他200多名首批应征者一样,尹宏恩当年是喊着“参加革命”的口号走进百货大楼的。

  “那会儿参加工作有一个所谓的政治觉悟,就是讲责任心、事业心。当时全国就这么一个大国营商店,可了不得,进去以后就是企业的主人,所以有一个报恩的心态,一定要在这里好好干!”

  同样持这种心态的,还有大楼糖果柜台的售货员张秉贵。“他(张秉贵)的责任心最为突出”,尹宏恩回忆说,当时国有企业提倡优质服务,要求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但由于当时国家物资少,有些百货店的营业员就很有优越性,往往店大欺客。但张秉贵的服务态度一直非常热情,譬如有农民常常来买糖买得很少,一般的售货员可能就只拿一种,张秉贵却不是,即便买两毛钱的糖果也尽可能选两到三样。

  在不同时代,张秉贵还总结了不同的服务要领,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服务升级。到了80年代,张秉贵对服务进行最后一次总结: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一团火”由此形成。正是这种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流传下来的“一团火”的革命精神和主人翁态度,让王府井百货迄今风雨兼程走过54年,创造了中国零售商业的奇迹。在其后纪念百货大楼开业32周年时,“一团火”被正式提出作为企业精神,直至现在。

  

  1955,王府井大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商业街,这里既保留着老北京的风韵,又洋溢着现代都市的气息。图为庆祝北京市私营工商业全部公私合营(图片来源:人民画报独家供图) 

  

  1955年至1956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和平改造,使之成为公私合营的企业。这是上海信大祥绸布店换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图片来源:人民画报独家供图) 

  

  1955年邓小平视察北京市百货公司王府井商店  

  

  1955年百货大楼开业入场券

  

  老大楼外景  

  

  60年代的百货大楼货场人头攒动  

  

  1963年百货大楼的橱窗广告促销  

  

  60年代的纺织品柜台  

  

  60年代的百货大楼的枕套专柜   

  

  百货大楼营业员热情为顾客服务 

  

  工农兵群众意见、建议接待室

  

  70年代末百货大楼针织柜台  

  

  80年代初百货大楼召开清查严打揭发检举坦白交待动员大会 

  

  80年代纺织人造棉展销  

  

  百货大楼曾经的搪瓷脸盆柜台  

  

  纺织品柜台  

  

  现场裁剪  

  

  90年代初百货大楼举办全国名优洗衣机质量跟踪评议展台  

  

  百货大楼营业员向顾客介绍商品   

  

  毛衣自选

  

  洗衣机  

  

  百货大楼家电首饰临时售货处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网易财经 潘秀林,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