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市重点监测的近80家购物中心共实现营业收入890.1亿元,同比增长7.4%,保持了实体商业中发展速度领先势头。从发展速度来看,本市购物中心正从快速大幅增长向稳步上升转变。
总体优势
实体商业中发展速度保持领先
2012年,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上海的购物中心业态进一步发挥了零售、服务业种、业态集聚,优质品牌资源荟萃,体验消费功能齐全的优势,保持了实体商业中发展速度领先势头。
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市重点监测的近80家购物中心共实现营业收入890.1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零售业实现营业收入729.4亿元,餐饮业122.4亿元,服务业38.3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81.9%、13.7%、4.3%。
据了解,2012年上半年本市已开业的84家购物中心总营收达478.77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略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其中一、二季营收分别为261.75亿和217.21亿元,同比增长9%和9.4%,表明本市购物中心正从快速大幅增长向稳步上升转变。
据统计,到2012年年末,上海购物中心总数达到近90家,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保持全国领先;2012年当年新开业的购物中心达10家,与前两年开业规模相当。
目前,上海在建的购物中心项目建筑面积达93万平方米,在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前十强城市中排名第八位,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六位。
细分比较
专业专卖店营收增长贡献最大
在百货店、超市等实体商业业态受到电商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购物中心经营状况相对较好。2012年上半年,近年来成为增长主力的专业专卖店势头猛进,同比增长15.8%,餐饮业增长26.9%,服务业增长9.6%。
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监测,上海市重点监测的近80家购物中心中,各主力店,专业、专卖店已成为购物中心营业收入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购物中心内各专业、专卖店(不包括电子电器专卖店)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86.5亿元,占营收总额54.7%;百货店实现营业收入88.6亿元,占10%,前者比后者的营收高出近400亿元。
从2012年上半年都市型、区域型、社区型三大类型购物中心营业增幅来看,都市型购物中心在专业、专卖店强劲势头的推动下,营业收入增幅达到10.8%,区域型增幅为3.9%,社区型受社区固定消费者支撑,增幅为12.6%。
发展亮点
近郊成为购物中心发展新空间
随着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向郊区大量转移,且中心区购物场所密集,商业物业租金持续高企,加上城际交通逐步完善,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距离已不再是购物的主要障碍,大型商业设施也开始由中央城区向城市近郊发展。2012年新开业的购物中心中就有宝山万达广场、嘉亭荟城市生活广场、嘉定马陆永润星辰休闲广场、弘基时尚等多家购物中心开在了近郊或市郊结合部。
据了解,2012年本市外环线附近及外环线以外地区的购物中心营收同比增长情况特别喜人。2012年上半年,嘉定区的购物中心营收增长高达289.8%,松江区的增长93.5%,奉贤区的增长36.9%。
在本市重点监测的近80家购物中心中,约两成分布在上海近郊。由于近郊购物中心拥有更大的面积和更多的商品品种,可以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打造齐全的业态组合,相较于位于市中心的购物中心,往往更需要依靠主力店带动商业氛围和吸引客流。
业态趋势
餐饮娱乐业占比将超过百货业
业内普遍认同购物、餐饮、娱乐的建筑面积配比为5∶2∶3,然而,这个比例正被逐渐打破,购物、餐饮、娱乐并驾齐驱的配比并不少见。
随着商业发展,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购物的体验,观影、用餐、KTV等餐饮、娱乐已成为消费者光顾购物中心的日常消费项目。就本市购物中心发展现状而言,目前购物、餐饮、娱乐服务的比重为6.2∶1.6∶2.2,其中购物比重过大,这一现状与部分购物中心为百货型购物中心有关。
对于购物中心运营者来说,由于服装等零售实体店受网络购物影响较大,适量增加餐饮、娱乐的占比无疑已成为购物中心实现体验式营销和延长顾客在购物中心滞留时间的不二选择。最典型的案例是位于打浦桥的日月光中心,该购物中心经过几年调整,服装百货、餐饮食品、数码电子三大类商品的营业面积之比已从原先的4∶3∶3,调整为4.5∶4.5∶1;最新数据表明,其购物、餐饮、娱乐服务的比例为4∶5∶1。
餐饮、娱乐企业具有市场培育期短和迅速积聚大量客流的优点,在购物中心的初期招商过程中,餐饮、娱乐往往成为购物中心招商进展较快的两大板块,因此,预期未来上海购物中心的发展过程中,购物比重将呈逐渐下行趋势。
比较电商
电商对购物中心发展影响不大
2010年以来,我国电商业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近几年,虽然增速明显下降,但仍然保持高位增长态势,同比增长超过40%;据预测,到2015年末,本市网络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5%。
据业内专家分析,虽然电商已对实体店铺的销售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暂时还无法对购物中心的发展产生太大的影响。
首先,购物中心的部分商品品牌,特别是中高端品牌没有选择电商作为其销售渠道;消费者选择中高档品牌商品,考量的重点在于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度,其次才是价格,而购物中心的实体店销售模式比网店模式更能够取得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信任;中高档商品品牌商家更倾向于开实体店,培育其品牌忠实客户;而不去涉足电商销售渠道,主要担心电商的低价倾销影响其品牌的美誉度及形象。
其次,有不少品牌商品的网络定价与实体店定价几乎没有差异,由此,电商对实体店的销售影响也就不大;消费者选择网购的主要驱动因素正是低价,与对品牌商品失去价格优势的网店比较,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在购物中心的实体店里购买。
第三,电商无法触及的体验式消费是购物中心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消费者无法在网络上进行包括餐饮、休闲、娱乐等在内的体验式消费,由此,随着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对精神消费的需求逐步提升,美容SPA、健身、观看电影、唱歌聚会等已成为日常聚会约会、健身康体等活动的主要方式,具有体验特点的消费业种将会在购物中心内继续得以丰富和增加。
招商优质品牌与电商错位竞争
随着城镇化发展,都市型的大型购物中心开始崛起,其体量通常在15万甚至20万平方米以上,总体运营表现较佳。但是,由于区域型的购物中心和社区型的购物中心迅速发展,都市型的购物中心的聚客能力被稀释,其定位、招商的难度和来自营运的挑战也将愈来愈大。
据业内专家介绍,本市未来几年购物中心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单个购物中心的商家品牌数量呈减少趋势。现代购物中心讲究综合业态组合,包含了大型超市、百货店、多厅电影院等占用面积较大的主力店,因此,商铺数量并不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大而增加;为了更加满足消费者对购物中心环境舒适性的追求,开发商将在现代购物中心商场的建筑设计上,牺牲一定的建筑面积,使得购物中心项目的营业使用率只能达到50%-65%,远远低于传统百货商场80%以上的比例。
其次,业态多元化成为主流趋势。消费者正处于从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消费方式向满足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转变,购物中心业态多元化将成为主要趋势,同时体验式消费的业种、业态比例将继续放大。
第三,引入优质零售品牌将是避免电商冲击实体零售店的重要手段。购物中心将积极主动引进不走电商销售渠道的商品品牌,这些品牌讲究品牌的维护,通过店面设计、精致陈列、内部装修等营造品牌影响力,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对于同时通过电商销售的商品,尽量选取电商折扣力度不大或无折扣的品牌,以避免消费者在实体店体验后到线上下单购买的状况。因此,购物中心引进国际流行、时尚的商品品牌也是一个重要选择。
第四,快时尚品牌空间巨大,将成为引领购物中心发展的重要品类。风靡全球的快时尚品牌ZARA、H&M等,2005年左右才进入中国,目前在上海市场上门店数量已超过100家。这些分布在各个购物中心的快时尚品牌门店,已成为购物中心集聚客流的重要窗口。
从直播带货到明星分享种菜,再加上各种自媒体平台的加持助力,全新形态的美妆集合点、美妆自营店开始走进购物中心。
时装周、美食节、文化艺术展......深圳各大购物中心迎来了疫情彻底复苏之前的新一轮营销活动。
8日,玛莎百货对外宣布,将退出中国在内的10个亏损的国际市场。其中中国内地市场10家门店将全部关闭。
5月15日,上海普陀90亿元挂牌1宗商住地,体量达32.29万㎡,商业、办公项目占比较大,最终赢家会是谁?中海因“围标”风波未在猜想列表中...
阿里打响“五五购物节”开门红,天猫上海商品1分钟成交破亿。此外,盒马上架50万只湖北小龙虾被全部抢空,口碑线上团购商品订单环比增80%。
百联集团今日官宣,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将通过“i 百联”平台与线下门店发放12亿元优惠券,并与淘宝、拼多多推出合作活动。
上海拟4月下旬一口气推介50宗地块,涉及浦东新区、静安区、宝山区、嘉定区。“围标”事件后,上海土拍规则悄然生变,房企需算好手中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