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的手机屏幕定格在一条微博上。
他指给记者看,微博“抱怨”的是北京正在摇号的自住型商品房。“有人质疑该项目层高低、玻璃窗材质廉价、阳台设计不符合潮流,且没设样板间。”他不无忧心地指出,新的保障房有可能沦为低质量住宅的代名词。
在7月16日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4届年会上,他和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展开“对战”。有地产业内人士抱怨,朋友圈被任志强刷屏了。
会议间隙,记者们仍旧惯性将房价、市场走势等问题抛向任志强。但任志强更想指出的是,以非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危害更大。
今年楼市为什么下滑?任志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要原因是受个贷政策影响,一部分需求被挤出。贷款优惠利率取消,购房成本大增。现在的利率上涨了20%左右,即使开发商将100万的房屋降到90万,买房的人还要支付110万,购房者没有少付一分钱,开发商的降价都变成了银行的利润。很多本来有能力买房的边缘群体不再具备支付能力。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保障性住房产生的挤出效应。自2011年以来,全国已完成960万套保障房,已投入棚改资金2万多亿元。“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加上1200万套棚户区改造,是4800万套。任志强认为,在5年之内,如果每年有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一定会对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但“住房双轨制”对市场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1998年,推行住房市场化时,忽视了保障房建设。2007年到2009年又过度补偿,导致保障性住房也具有财产权。“政府应保障居住权利,这与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不冲突,但不应赋予其财产权利。”任志强说。
任志强指出,中国的市场化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政府总把手伸到别人的口袋里,不是用税收的预算支持民生(医疗、教育、社保、住房),而是将政府的责任推给市场。以自住房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福利。“保障性住房本应该是一些买不起房屋的人享受的福利,却沦为一种交易,可以发财的交易。”任志强指出。
任志强向记者分析,地方政府是保障房的最大受益者,而不是普罗大众。他以北京市的自住房为例分析,政府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获得收益。首先是地价款,其次是保障性住房的数量(企业需要增加保障房建设数量来竞得地块),再次是政府要抽得自住房总销售额30%的收益。
参与其中的房地产企业也获得了好处。他们可以通过摇号和拍卖预先预售将保障性住房的资金迅速收回来,还可以利用保障性住房发型债券。已经审批的债券,总量不少于8000亿元。任志强承认,他所在的华远也用这种方式发了债券。其结果是一部分开发商因此解决了现金流问题,同时还扩大了影响力。
但他话锋一转,“你们小心点,不是市场配置资源,而是政府决定资源的配置很危险。如果破坏了市场经济,将是死路一条。”当政府利益最大化时,市场利益必然损失最大。
除了公平问题外,首要是保障房的品质和质量问题。他还举例说,如果政府出让的地块太远,开发商会选择放弃抑或是通过其他灵活的方式来弥补,比如建大量的商业配套设施,但政府自己主导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或者是棚户区改造不会这样做,或者说政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市场化对于民众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任志强进一步分析,市场化会产生失败者、淘汰者。为了弥补这一部分人的损失,西方政府实行高福利,富人们通过捐赠,来缩小差距。但人们创造财富的权利被保证,社会也相对公平。对于中国来说,即使是倡导住宅市场化,也并不意味着政府放任不管。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调节,例如税收。
运用非市场化手段,频繁干预市场时,会导致市场信号失灵。任志强预测,未来几年政策的常态将是,借市场而提供保障,借棚改而拉动投资,借双轨制而操纵住房市场,借保障房而分化需求。短期将冲击市场,分化需求,抑制房价。长期将导致低品质的重复建设。非市场化容量的扩大,必然影响供求关系,当市场无法预知供给时,必然会造成投资失误。
“目前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还是政策不透明,必须要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市场的问题,而不是盲人摸象。”这句话也是他公开演讲的结束语。
任志强警告,由于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房企银行贷款、债券和票据和其他融资都在持续下降,今、明、后3年房企大约有1万多亿到期债务。
原华远地产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五任会长任志分享观点认为,中国房地产不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年还将创历史新高。
该物业位于长沙华远华中心二期7号楼,建设层数为地上裙楼5层,设计用途为商业,总建筑面积约为3.397万平方米。
华远·辰悦好天地在给社区商业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引领了西安社区商业发展的创新和变革。
作为空间内容运营领域的新秀,共享际始终在思考如何为都市年轻人提供更多样性的共享型生活场景。
孙旭东与赢商网分享了景枫KINGMO近期在商场运营端的一些做法,以及他对于商业未来十年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