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江新区十大改革创新 为发展建设提供动力

长沙晚报 记者 唐朝昭   2015-05-25 09:13
核心提示:根据《意见》和《湖南湘江新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结合湖南湘江新区的功能定位、战略使命和发展需要,未来三年,湘江新区将重点进行十个方面的改革,为发展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国家级新区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5〕778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国家级新区围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重大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突出体现落实国家重大改革发展任务和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示范作用。

  《意见》同时指出,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新区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深化重大改革创新,优化行政资源配置。

  先行先试、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赋予国家级新区的重大任务,也是新区增强自身发展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意见》和《湖南湘江新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结合湖南湘江新区的功能定位、战略使命和发展需要,未来三年,湘江新区将重点进行十个方面的改革,为发展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近日,湘江新区对十项改革创新中的部分措施进行再次细化和深入阐释,提出了到2017年,湘江新区拟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等五方面进行大力革新,围绕新区的功能定位、战略使命和发展需要,推进新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改革关键词1

  管理体制

  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一站式集中办理

  理顺管理体制,才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吸引民间投资者的目光。这其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重要一环。正式挂牌后,湘江新区将进一步强化统筹能力,推进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和批后监管的有效途径。

  在十大改革举措中,湘江新区提出逐步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集中办理,提升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此外,新区还将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停止实施非行政许可审批,对行政审批的前置审查、办理程序和管理标准进行创新。

  根据湘江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到2017年,行政审批效率将在2014年基础上提高50%,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程序最透明的新区之一。

  改革关键词2

  国土管理

  探索产业用地差别化管理模式

  目前,湘江新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园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产业用地管理方面,湘江新区将探索差别化管理模式,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在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实施土地差别地价、弹性年限、出让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对园区可挖潜的存量工业用地制定相应的开发再利用政策,进一步挖掘工业用地空间。同时,湘江新区将对节约集约用地,综合考虑经济贡献、绿色低碳等因素实施奖励。

  据介绍,湘江新区计划至2017年底,各项改革基本实施到位,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新模式基本成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土地调控机制科学有效。

  改革关键词3

  多规合一

  各类规划在一张蓝图上无缝对接

  湘江新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6年多来共投资500多亿元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水电气讯和科教文卫等项目300多个,拉开30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框架,形成了180万人口的城市承载能力,推进长沙形成“一江两岸、东提西拓”的城市新格局。

  在创新规划编制理念方面,湘江新区将实行“反规划”。所谓“反规划”是应对快速的城市进程和空间无序扩张的一种途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而是在城市建设中,优先对不建设区域进行规划,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区域保护起来,再对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域进行城市规划。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新区还将统筹抓好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着力实现“多规合一”,确保各种规划在“一张蓝图”上实现无缝对接,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改革关键词4

  产城融合

  设立湘江新区产业发展基金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统筹各类功能区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构建多组团、多支点和生态型、现代化的新型城镇体系。提升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功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湘江新区本次提出的十大改革举措中,在创新产城融合模式上,将把范围内征收的各项税费收入中除留存上缴国家和省、市级财政的部分外,全额注入新区产业发展基金,发挥新区财政性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股权投资、风险跟投、专项贴息等方式鼓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缩小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地价差,加速新区产业集聚。

  到2017年,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达370亿元左右,增长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47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0%左右,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改革关键词5

  投融资模式

  推动PPP等投融资模式落地

  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发展基金,由政府全资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以数倍的杠标效益,吸引社会投资,用于满足新区范围内重点项目和引领性项目所需资金。“引领性项目如文化艺术中心、医疗中心等回报周期长,但对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据悉,挂牌后的湘江新区将通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委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放宽投资准入,积极推动实施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项目,学习借鉴国内自贸区的成功经验,试点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将自贸区的改革经验在新区全面推广。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新区投融资模式的改革将为非公主体拓宽投资渠道,进入公共建设领域提供良好机会。”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在公共项目上引入民间资本,也将对项目长期运营带来益处。

  为服务投资人,目前湘江新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开辟了“招商地图”,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投资人可以清晰看到周边的业态分布,以便明晰地块的定位和优势。

  改革关键词6

  生态文明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等建设试点

  湘江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近年来,新区率先实行了生态环境补偿、节约集约用地、耕地保护等七大政策,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生态环境补偿、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激励四大机制。区内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并转,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下一步,新区将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对因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影响了村级经济发展的涉农行政村实施综合型生态补偿,并同步支持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治理和落后产能淘汰。

  在深化智慧城市和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建设方面,湘江新区将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争取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同时,通过推广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垃圾减量化应用等绿色建筑技术,湘江新区将把绿色建筑指标纳入规划管理、土地出让、建设管理全过程。

  三年内,新区将全面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区建设,新区内龙王港、靳江河水质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0%,核心区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覆盖率达80%。

  改革关键词7

  城乡统筹

  推进户籍、教育等改革试点

  湘江新区战略定位为“三区一高地”,“三区”其中之一就是建设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要求新区坚持以人为本,率先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在基地制度等改革探索,打造功能完善、产城融合、活力充沛、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智慧新城,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在2015至2017年拟重点推行的十项改革中,湘江新区明确提出,将坚持用融合理念推进新区建设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户籍、教育、医疗和文化改革试点,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确保城乡在管理体制、政策支持、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全面接轨。

  改革关键词8

  经济模式

  争取在湘江新区设立保税区

  根据《方案》,湘江新区将通过完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新区“七纵九横”快速交通体系,构建大通关体系,打造综合性开放平台,全面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等,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推进十大改革过程中,湘江新区将学习借鉴国内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争取在新区内设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等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完善新区与周边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保税物流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完善、产业高度集聚、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的自由贸易网络,实现投资和优质要素进出的便利化。

  同时,湘江新区计划试点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改革关键词9

  自主创新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是国家级新区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承载着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国一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任务的湘江新区,将全面实施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6+4”的政策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

  同时,政府部门也将改进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为各类创新主体搭建公共平台,提供服务。

  “人才,是自主创新最重要的前进动力之一。”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就需要打破体制壁垒,破除身份障碍。据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将探索聘用制公务员模式,打通新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人才有序流动的渠道,打造中部地区“人才特区”和“人才洼地”。

  改革关键词10

  内部体系

  推进大部制改革 实行“扁平化”管理

  目前,湘江新区在行政管理方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下设综合管理部、国土规划部、项目建设部、投融资部和纪工委“四部一委”,行使部分市级行政审批权,取消、合并、精简了17项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审批时限从平均220日缩减到42日,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行政资本。

  未来三年,湘江新区将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决策权、知情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同时,湘江新区将按照公司类别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党委与董事会、纪委与监事会合理分工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国企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探索建立与新区建设任务、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体系。同时,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落实好廉政风险点排查和防控机制,形成管理协调、运转顺畅、监督有力的监管体系。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长沙晚报 记者 唐朝昭,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