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携手剧场成趋势优势凸显 助推商旅文一体化

中国商报 记者 张仲超   2015-05-26 10:07
核心提示:和在购物中心及商场内设立电影院一样,在这些场所里建设剧场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据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透露,其正在和美国百老汇洽商,欲在环球港内创建一座精美的剧场。

QQ截图20150526092857

  就在商场内剧场建设、改造逐步成熟之际,“剧场群”这一概念渐渐进入上海这座都市的规划视野。

  相比伦敦、纽约乃至巴黎、东京,国际范儿的上海在剧场方面似乎一直处于劣势,无论是在剧场的数量上还是形态的多样性上,抑或是剧目的质量或丰富性上,都差距甚远。然而,近几年来,上海逐渐意识到了剧场短缺的问题,以各种方式进行了剧场的建设,一大批新建剧院两三年内在不同的商业区“横空出世”。位于虹口区的1933老场坊,通过改造拥有了微剧场和空中舞台两个特殊的剧场空间,更是带动了周边大批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在新落成的喜玛拉雅艺术中心,1000多人的大观舞台也丰富了浦东的剧场形态。今年10月,沪上首家位于商场内的赖声川“上剧场”将正式对外演出,一个剧场业的黄金发展期正在向我们走来。

  商场设剧场成趋势

  美罗城与台湾知名导演赖声川合作的“上剧场”将于今年10月亮相美罗城,建成后这里将成为赖声川导演的剧目在大陆演出的主场。记者在美罗城5楼“上剧场”的施工现场看到,目前剧场的骨架已基本搭建完毕,观众席也初具规模。据介绍,剧场高18米,有720个座位,分上下两层。

  “美罗城的前身是徐汇剧院,多年来我们一直想还徐汇一个剧场。和赖声川合作打造‘上剧场’的念头始于5年之前。”美罗城相关负责人透露。但要在商场内打造一个剧场谈何容易,5年间,经历了几度选址变更、投资方意向调整、规划审批瓶颈、消防法规不符、方案设计受限、合作模式差异等不计其数的“不可能”。“上海的消防条例规定了多少层以上不能造剧院,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专门在外墙上破墙重新造了一个逃生通道。”该负责人表示,这座全市首个商场剧场已成为今年徐汇区的重要项目之一。

  “上剧场”属于典型的为大商城量身定制的精品小剧场。为了给它“让位”,原来位于4楼和5楼的舒适堡“移驾”到了3楼的“罗薇道”。据悉,赖声川导演的剧目的首演都会在“上剧场”上演。由于剧场位于商场内,故不会有旋转舞台,未来所有的演出都将对剧目进行精华和浓缩处理。

  上述负责人透露,最快今年8月底,“上剧场”就可以竣工,预计于“十一”国庆节揭开神秘面纱并售票演出。

  与之对应的是,今后美罗城5楼将打造成“艺文廊”。早在2013年7月,大众书局(需求面积:500-1000平方米)率先移址5楼,继而“超极电影世界”全新布局重装。随着“上剧场”的竣工,美罗城5楼将集合“阅读+观影+看剧”的一站式服务。

  “其实,美罗城的整体规划改造从2010年就启动了,以一年一街的速度开展——2010年的五番街、2013年的欧风街、2014年的罗薇道、2015年的艺文廊。”据相关负责人透露,“上剧场”的入驻吹来了一股文艺风,使得周边的产业调整也围绕其展开。“在把握总体风格的前提下,我们更加关注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兼顾商场定位和商户品牌,走更为亲民的路线。”

  和在购物中心及商场内设立电影院一样,在这些场所里建设剧场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据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透露,其正在和美国百老汇洽商,欲在环球港内创建一座精美的剧场,让国际一流的舞台剧在这里轮番上演。同时,楼宇戏剧也开始冒头。外滩源区域内,除了光陆大戏院这样的大型剧场外,一些类似于咖啡剧场和沙龙戏剧的场地也正在规划之中,针对的是整个区域内的商务人士。

  除此之外,上海很多老式影剧院也在谋划改造,记者了解到,长宁的天山影剧院就有计划改造成专业剧场。

  事实上,早在10年前,一个关于要打造上海百老汇的“戏剧大道”规划就已呼声一片,经过几年的酝酿和规划,位于静安区的上海现代戏剧谷在2009年正式成立,这个现代戏剧产业聚集区和如今的“环人民广场演艺聚集区”颇为近似。但相对于黄浦区以旅游产业为基础发展商旅文结合的剧场宏观规划,现代戏剧谷似乎更侧重于以商业街区为中心发展戏剧文化,更针对生活和工作在本地的白领及商务人群。

  打通商旅文产业链

  1933空中剧院位于1933老场坊1号楼4楼,拥有600平方米的大型玻璃舞台,透明炫目。这座位于北外滩的艺术剧院,正构架起一座属于上海创意园区的艺术桥梁。

  空中剧院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8米挑高的空中舞台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每平方米玻璃可承重400公斤。空中剧院拥有圆形穹顶,这增加了视觉冲击,使整个剧院更具空间感。270度环形视角则为各类演出的观赏提供了完美保障。整个剧院共有观众席531座。

  现代化的剧院、一流的设施、配套的服务使得1933空中剧院成为沪上最受欢迎的演艺中心之一。它还是一个“多面娇娃”,可以举办各种话剧演出,也能承接大型服装秀,而一旦配合3D灯光投影,又能瞬间营造一场独一无二、浪漫个性的梦幻婚礼。

  如今1933空中剧院已成为老场坊的灵魂所在,更是举办大型宴会及活动的不二之选。到目前为止,其已成功举办过法拉利F1派对、雷达表50周年庆、《蓝莓之夜》亚洲首映派对、ZsaZsaZsu新品发布及派对。此外,阿迪达斯2008年首次大型派对、可口可乐新品发布会、奔驰新车发布会、保时捷60周年纪念、NIKE摩天争霸篮球赛、中德安联2009卓越精英颁奖盛典等也在这里举行过。

  作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先锋,1933老场坊自2007年开业以来已成为集演艺、会展、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时尚地标。日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1933创意园区签订了长期演出协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表示,此项目是对上海戏剧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1933老场坊作为创意园区发展的定位进行综合考量之后确定的文化战略,旨在实现文化带动商业,园区带动社区,通过上海戏剧文化创意青年创作及培训平台的建立,促进戏剧文化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聚集,实现对创意园区发展模式的创新。

  以商业为切入点

  就在商场内剧场建设、改造逐步成熟之际,“剧场群”这一概念渐渐进入上海这座都市的规划视野。一座剧场的建立,往往能带动周边的大批产业,形成一片文化产业聚集地。1933老场坊周边就已聚集起一批创意产业“邻居”,包括三角地艺术园、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老洋行1913等。据虹口区科委相关人士透露,这整片创意产业园区统称为虹口音乐谷,根据规划,音乐谷北邻海伦路,东面靠近辽宁路、梧州路,南近周家嘴路、溧阳路,西至四平路。

  “最早有打造音乐谷的想法是在2011年,那时候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虹口区辽宁路46号,而紧邻几条马路的溧阳路上,1933老场坊也修建完工了。当时1933还没有这么多商家租户,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或是年轻人过来拍照参观。我们就想,为什么不把这一片区域收储重组,打造成一个创意产业的集聚地呢?”虹口区一位工作人员称,旧式房屋多、居民人数多、老上海风味重是音乐谷地块的特点,其最初就带有社区概念,在总面积28.1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同时交汇了俞泾港、虹口港、沙泾港三条河流,形成了上海市区最为独特的滨水社区形态。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个主题街区式的开发项目,音乐谷划分为五大功能板块,分别是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体验休闲娱乐、石库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风貌居住社区、音乐特色商务及设计精品酒店。其开发建设主要由四川北路街道和上海圣博华康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音乐谷文化创意管理有限公司负责。通过旧民居修饰、旧建筑创意式翻新、河道整治、街区灯光改造等各子项目的改造开发,音乐谷内集合了多种功能的建筑;通过对商业、办公、居住和休闲娱乐进行混合布置,避免了传统园区功能单一化和简单化的问题,提高了园区的复合性,给园区带来了更多活力,从而形成创意园区、居民社区和商业街区的融合。

  据悉,经过4年多的建设,音乐谷已完成项目6个,包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1933老场坊、1913老洋行、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1930鑫鑫创意园、星梦剧院。1933老场坊租金在5元/平方米/天,而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则在4元/平方米/天,目前1933和半岛湾招租已满。此外,三角地艺术园、音乐谷游客接待中心的建筑已建成,正处于招商阶段。据介绍,三角地艺术园共有四层,一层为商业配套,其余空间用作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展示等。而音乐谷游客接待中心共有三层,一层为游客接待中心,另外两层则以餐饮和文化创意企业办公为主。

  “和其他创意产业园区相比,音乐谷里所含有的项目齐全,有剧场、有创意餐厅、有个性小店,文艺气息相当浓。同时,这里的居民数量特别多,老厂房也多。很多外国游客来到这里,特别喜欢拍摄居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十分钟爱石库门老建筑。”工作人员透露,区政府目前正考虑将居民区打造成另一个“田子坊”,政府将通过置换的方式,把居民的房屋租借过来,再统一对外租赁。然而,土地收储工作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打造一片都市里的村庄,让这一地块的产业聚集度更密集。”

  据悉,目前音乐谷正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一旦申报成功,它将成为首个以创意产业为主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商场优势凸显

  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上海的演出业尤其是戏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剧场荒”。由于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上海的演出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现有剧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演出需求。虽然上海先后新建了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大型剧院,但由于形态不够丰富,造成了一种“结构性”剧场荒。与此同时,在如今很多新兴的城市副中心,诸如徐家汇商圈、豫园商圈、五角场等地区,也都没有配套的剧场设施,造成了另一种“空间性”的剧场荒。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今的话剧市场。最近3年,上海的话剧演出总量每年都超过180台,但各方面条件都相对成熟的剧场却屈指可数。除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3个剧场,上海现在的中大型话剧基本集中在艺海剧院、上戏剧院、兰心大戏院、人民大舞台和东艺歌剧厅。而小剧场话剧几乎面临“没锅煮饭”的租场境地,由于大剧院的小剧场大修、话剧艺术中心自身剧目饱和,大部分民间戏剧制作团队时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小剧场演出而“抓狂”。

  剧场与内容缺乏有效连接机制。上海锦辉剧社总经理孙徐春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文化地标性剧场与有效的商业剧场之间存在落差。对于讲求效益的民营演出机构来说,要在好剧场中取得场租和档期的调和很难。

  以上海锦辉传播为例,去年锦辉传播以300万元投资制作《盗墓笔记》,演出45场获得3000余万元票房,《盗墓笔记》晋升中国大剧场史上票房第五位。但在找剧场的过程中,锦辉仍感吃力。孙徐春表示,剧场资源不可控,演出时间和剧目受剧院方限制使得孙徐春干脆包下浦东八佰伴对面商场内的一个小剧场,签了10年的自主运营合约,专演锦辉出品的爱情话剧,但对大剧场制作来说,这个空间显然不够。

  “剧场多当然是好事,之后的问题是内容跟上,或者说内容与剧场如何对接。”不少民营演出机构有相同的看法,上海投建剧场目前多处于各区单独规划的状态,剧场与内容之间缺乏连接机制,“各区自己找人,形不成完整的剧场圈。”这一轮新改建剧场的风潮或正是民营演出机构进入剧场建设一体化的一次机遇。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中国商报 记者 张仲超,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