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欧盟零售协会主席默克尔:电商不会替代实体店

赢商网上海站   2015-06-12 15:16

核心提示:我个人的观点是,电商不会替代实体店,最后的格局是电商与实体共赢的局面,当然这中间有被淘汰的。电商已经有失败的例子,实体店也会有同样的例子,这两方面需要结合,他们并不是竞争的关系。

      (赢商网上海站报道)2015年6月12日,由中国商业地产领域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赢商网与21世纪商业地产研究院主办,赢商控股、赢盛中国、赢才网联合主办的商业推动地产论坛华东峰会第6届年会暨“赢商网·中国商业地产招商大会”在上海大宁福朋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

  活动上,来自前欧盟零售协会和国际百货集团协会主席赫尔穆特·默克尔(Helmut Merkel),发表了《欧洲历史上的零售和品牌变迁对中国的启示》的主题演讲。他是EuroAsia(欧亚)等数家专注于零售和零售服务业(物流,采购,品牌管理)的中小型企业的创始人,公司业务覆盖香港,中国大陆及欧洲。

  他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诠释了欧洲零售业的发展历史,通过马斯洛理论,特别通过国际零售业近200年的发展变迁,介绍了零售渠道从专卖店到百货公司,到大卖场和大盒子,以及购物中心、奥特莱斯,以及折扣店和电商的演变。提到了驱动零售业发展的四个动因:零售商、开发商、品牌、数码科技,也使我们对于零售和品牌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嘉宾发言详细观点

  欧洲和中国零售方面的变迁,在欧洲历时150年,在中国大概是35年。我们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看消费,我们今天会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阐述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对这个理论都很熟悉。我们先讲一下,这个模式怎样影响中国的变化。第二个部分是讲从方面对中国的启示。

  在消费方面的变化,基本需求是吃、安全,之后我们还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最后是个人实现的需求。

  需求都是非常个性化的,都是关注自我。关注是我,我的家,我的生活。而珠宝、美容、休闲、健康都是个性化需求。

  麦肯锡所做调查研究表明,2000年各方面消费的需求,大部分是吃的内容,占43%的比例,市场总量为0.64万亿。2010年开始发生变化,食物降到了28%,但是总量增长到1.55万亿,其他部分可以占到更大比例。2010年麦肯锡作出预测,到2020年,总量将会达到4.38万美元,事实上预测这些变化是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中国在去年就已经达到26万亿的数额。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食物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其他需求增幅更快。这些增长都是在2014年发生的,所有这些变化在欧洲是它的150年。

  通过2012年中国和欧洲、美国的GDP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GDP是8.93万亿,欧洲是17万亿美元,美国是16万亿。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食品占到27%。在欧洲和美国,也分别占到了24%和25%。但是中国有14亿消费人口,欧洲只有5亿人口,美国是3亿消费人口。这显示出中国在未来的增长会成为主要的贡献力量,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

  对于供给,四个驱使力量为价值约34万亿美元全球市场价值的货品提供了分销渠道。

      第一个驱使力量是零售商,中国是在改革开放时候有第一批国营的零售商,之后才出现了私营。

      第二个驱使力量是房地产开发商。

      第三个驱使力量是众所周知的品牌。

      第四个是数码科技,在20年前才出现,但现在已经成为主要的驱使力量。

      第一次变革是发生在1820-1945年,以本地供应、本地连锁店为主。1945年到1985年开始专卖区域性连锁卖场。第三阶段讲的是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的零售商家。第四个是国际性(全球)商家。1982年的时候都是专卖店的形式。百货公司其中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但是国外的百货公司跟中国的百货公司是有差别的。

      国外的百货公司是拥有产品,他们批发和零售都是自己这边操作。中国的百货控制零售商品。百货公司目前是没有一个国际性,全球化的。精品、奢侈品、快销品发展的非常快,他们都是专卖店、百货公司、大卖场共同的供货商。大卖场,比如沃尔玛、家乐福,除了大卖场之外,还有大盒子,比如加州的单个业态的集成店,这些品牌都没有自己的零售渠道。在中国就发生了很多变化,当时出现了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这样的新形式,还有折扣商店,这种食品驱动的折扣商店在中国目前是没有的。我们相信未来也会有这种尝试。

      在第三阶段出现电商,在20年之后发展的非常迅速,他们都成为了国际上的大玩家,比如说阿里巴巴。150年达到的变化,在中国40年就实现了。同时这也预测未来折扣店会越来越多。

      这些是比较知名的零售商,相信大家也都比较熟悉。这些零售商目前都以后达到数百亿的规模,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公司是哈罗兹,在1834年在伦敦成立。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是在1910年在上海成立。

      沃尔玛在1950年成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2012年销售额是4280亿美元。家乐福目前是第二大百货公司。  大盒子模式的代表案例,比如说苏宁、国美、万得、百思买。在中国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有这么多品牌。

  2011年最大的250万零售企业收入的来源分类,食品占比最大,达到67.8%,只有8%的收入来源于服装,占比15.5%是硬线产品。硬线产品指电器、家居类。8.6%是其他的,比如说杂货。从我自己感觉上,食品比服装占比要小,所以我相信在未来食品是会驱动零售。驱动经常性消费,除了食品之外。食品购物每年接近150次,几乎是每两天来一次。服装是每年购买4-8次,大概是一个月才会去购买一次,频率变化是非常大的。PRIMARK是欧洲一家服装折扣店。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大量的财富和投资都是涌向亚太地区。我个人非常担心,这已经供过于求,中国一线城市目前比欧美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数量大很多。

  在中国目前是还没有出现一个非常强大的品牌商家。最后一部分我讲一下数码科技,这个部分相信对中国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在中国这部分发展非常迅猛。中国的电商在2014年占比9%,我们预测未来几年会增长到12-15%电商是一个新的渠道,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最后,在国外150年达到的情况,在中国30年就已经实现了。这里预测一下,以食品导向的模式是零售业绩的赢家,目前在中国食品相对较少,中国的百货公司需要重新变革,这些都是需要去重新定位。我们预测,大超的模式可能会下降,最好的例子是百思买,目前在中国发展电商。房地产行业,商场和奥特莱斯的概念现在已经非常全球化了。

      打造一个品牌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中国目前还没有快销品巨头。我个人的观点是,电商不会替代实体店,最后的格局是电商与实体共赢的局面,当然这中间有被淘汰的。电商已经有失败的例子,实体店也会有同样的例子,这两方面需要结合,他们并不是竞争的关系。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