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千亿布局新能源 欲三五年内成为新能源老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纪佳鹏   2015-08-17 09:17

核心提示:新的迹象显示,继金融、交通运输、房地产之后,光伏等新能源正在成为招商局集团新的主业之一。

  新的迹象显示,继金融、交通运输、房地产之后,光伏等新能源正在成为招商局集团新的主业之一。

  8月11日,招商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新能源”)公共关系总监薛健聪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截至2015年7月30日,招商局拥有或正履行交收手续的光伏电站共计46个,遍布新疆、内蒙、青海和广东等地,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吉瓦以上。

  另据招商新能源高级副总裁刘伟军透露,新能源是招商局正在布局的新兴业务,公司打算在三五年内成为国内新能源老大,届时新能源或将成为招商局的第四主营业务。

  新能源“野心”

  作为招商局“第四主业”的战略实施主体,招商新能源近几年在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

  特别是今年以来,其旗下联合光伏等新能源平台动辄十几亿元乃至几十亿元的大手笔并购让人眼花缭乱。

  在5月11日,联合光伏以19亿元的价格收购国电旗下5个光伏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10MW,两天后又以88亿元大手笔收购海润光伏930MW光伏电站;7月30日,联合光伏又斥资8.5亿元将湖北晶泰光伏的100MW光伏电站收入麾下。

  薛健聪介绍,上述联合光伏与国电的收购案中,有三个已经交付,分别是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30MW项目、内蒙古科左中旗60MW项目、内蒙古商都县50MW项目。

  “从2015年至2018年的四年中,联合光伏计划每年完成1GW的目标,累计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56.8%”,薛健聪透露,联合光伏还已与数家央企和和行业领军企业签订了框架收购协议,项目储备达到了8.4GW。

  另据刘伟军透露,招商局集团目前对新能源业务非常关注,且有意培养其作为未来第四主营业务。

  据悉,招商新能源计划每年收购2~3GW电站,5年后拥有12GW的电站,争取三五年内做到中国最大。而以目前大概9元/瓦的收购价格估算,招商新能源要想完成12GW的目标,至少要付出1000亿元的代价。

  为何“不差钱”

  如此巨额的投资需求引起了外界担忧。

  “招商局积极布局国内电站,对资金链的考验较大”,卓创资讯光伏研究员孟鹏表示,招商局能否实现五年内将新能源做到全国第一,还需看企业的融资及现金流情况。

  不过,在薛健聪看来,背靠招商局这一融资平台,公司资金链无虞。他透露,从去年底至今年5月19日,联合光伏先是通过可转债完成融资60亿港元,紧接着又和华夏人寿签署1GW电站的合作开发协议,总合同标的90亿元。

  此外,联合光伏还分别向招商基金、中国华(0.244, 0.00, 0.00%, 实时行情)融、平安保险、东方资产等金融机构发行了数十亿元的可转债,并携手众筹网、国电光伏等,尝试众筹融资。

  7月26日,招商局旗下的招商局资本投资公司与彩虹精化共同发起设立光伏新能源产业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上述双方或其关联机构拟共同设立融资租赁平台,为新能源产业集约化发展拓展融资渠道。

  “作为招商局旗下唯一的光伏电站运营平台,招商局为招商新能源和联合光伏发展太阳能业务提供有力支持”,薛健聪介绍,除上述融资渠道外,招商局银科也为联合光伏提供资金支持,并且招商银行(20.95, 0.00, 0.00%, 实时行情)旗下招商基金也认购联合光伏可换股债券,为电站项目提供资金。

  后来居上之忧

  尽管资金面看似无虞,但作为一名后来者,招商局又如何短期内做到全国第一?

  光伏行业处于优胜劣汰期,部分优质资源早已被瓜分殆尽。要想实现稳定收益,除了需要巨资投入,后期还需专业的电站运营团队来支撑。尽管招商局深谙投融资之道,但对于电站建设运营而言却是门外汉。

  孟鹏表示,虽然光伏电站预期良好,装机量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西部电网建设滞后,弃光现象突出,大量电站建成后无法及时并网,导致现金流断流,成本回收周期拉长。

  面对质疑,薛健聪表示,招商局在开发和收购光伏电站时有严格把控,主要集中在电站的建设指标与备案、涉及的土地要求和接入条件,以及建成后送出与消纳的条件,具体的收益率根据各个电站的自身情况而定,原则所有的投资回报率不低于9%。

  “对于限电问题,我们会先评估电站所在地的经济发达度及相对应的用电需求,还会确认电站附近是否有特高压、750千伏线路经过”,薛健聪称,基本上目标电站都是现在或未来有主干线通过的地区。

  薛健聪表示,“招商物流授予(招商新能源)25年的独家开发权,用于开发其超过120万平方米的屋顶光伏电站;招商局运营近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两边大量闲置空地可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可装机容量达18GW。”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不少企业跟风投资下游电站,实则是打着发展新能源的幌子,意图将光伏电站资产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为企业谋利。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纪佳鹏,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