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商业,假如运营得好,能实现长期回报,这个资产还可以作为融资工具,使资金再投入到土地市场上,拿地回来再开发,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假如做得不好……那就相当于挖了一个投钱的“黑洞”,从规划到开业运营,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的开支成本可谓压力山大。
商业项目开发多了几分冷静,投资回报率在降低,招商难度在加大,甲方需要重视收支平衡,备好充足的现金流才是打赢“长期持有”战的根本。而目前所强调的购物中心要加大体验,要警惕这些体验业态带来的后期维护成本的增加。
8万平方米以上规模适合长期持有
1、我们如何从投资角度去看一个购物中心?
做商业时,会思考,投资商如何考虑这个购物中心?就像现在说要做体验型业态,但还是要考虑整个购物中心怎样才能尽快收回投资额。我们会提供“账簿”给发展商,看看他们能够容忍的限度,如果这个规模、业态组合下的投资方案不能容忍,就换别的方案,例如把整个商业缩小,去做社区或者街区型商业,无论卖,还是租赁都比较好处理。
假如发展商资金充裕、希望长期持有商业物业,或者希望整体转让给商业投资公司的,则物业规模一般在8万-12万平方米较为适宜,因为体量有足够规模时,投资人获得的利润才相对较多,才愿意长期持有。
2、怎样做账本?
会根据合理的业态组合下商户能够承受的租金水平,做出现金流量表给发展商看。我们会以现金流量表的形式,将物业的建造成本、财务成本、租金收入、运营费用等指标综合考虑,计算出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各项指标,给开发商参考。通过这个账本,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平衡,再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于收益较低的项目,发展商就要控制建造成本、寻求利息相对低的融资渠道。对于培育期较长的项目,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或融资渠道支撑,那就需要考虑销售部分商业面积或者缩小规模等措施,保证投资安全性。
购物中心盲目增加餐饮,投资成本会增高
3、除了这些基本开支之外,还需要注意可能产生的其他成本吗?
例如餐饮。现在很多顾问建议开发商增大餐饮业态比例,但做餐饮也会引起新的问题,虽然可以带动人群来消费,但这个人群消费目的是非常强的,如果购物中心的零售不足以吸引他们的话,吃完饭可能就走了,同时还具有时间性,不会一天都呆在这里,但购物中心因为增加了餐饮比例,它的所有设施设备的成本都将变高,空调、水电,甚至隔油池都需要增容。
有一些业主对自己购物中心不是有太大信心,餐饮比例设施方面预设做到了七成,但也要注意相关成本的增加。特殊的业态和非常规的设计将带来额外的维护成本。
例如在购物中心中小型水族馆、垂直绿化和水系成为新的潮流,这些设计涉及到的维护成本明显高于一般的商业建筑,而且并无直接的租金收入。虽然引入特殊业态和特色设计的出发点是吸引人流,业主还是需要对其进行成本和收益的仔细考量,是否能够起到杠杆作用,带动项目整体价值的提升。
4、商业项目层出不穷,对于长期持有的项目,它的定期翻新是不是也很费钱?
购物中心每天运转,接待大量客流,后期维护成本不可忽视,并且,原有的项目需要通过重新装修,才能保持良好的购物环境,并且给消费者带来新鲜的体验。例如,1990年开业的香港太古广场,分别在1998年和2008年都进行过大型的翻新工程以保持活力,在2008年至2011年更是用了四年时间做整体翻新,为了避免影响租户的生意,大部分工程是在每天结业后进行。
国内的购物中心的建造水准和后期维护均弱于香港的成熟购物中心,而面临着变化更快的市场环境,通过翻新来保持竞争力,对于业主来说是不可不预备的费用支出。
投资回报率在降低,资金流要比较充足
5、从投资角度,开发商投资回报率一般在多少?
一般投资回报率8%以上是比较好的,但是近三年一些发展商6%都能接受,回收期一般是要求在10年以内,但是目前纯粹的商业很难做到,除非是综合体和一些销售的产品才能做到10年以内。
6、充足的资金也不代表就能把购物中心做好。很多项目都卡在“招商”上了。前期怎样规划商业规模,比较好招商?
首先,单层建筑面积比较讲究。单层达到1.5万-2万平方米(以下除使用面积会单独注明,其他面积都指建筑面积)就会比较好做,即使用面积为8000-12000平方米(商家一般按使用面积报数给发展商)。
假如对于一层只有300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购物中心来说,如果要招进一个服饰主力店,它所占有的面积往往都要100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因此仅剩下100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就不好再去招别的次主力商户进驻了。
主力店也是需要和好的品牌做邻居,但是除去主力店占用的面积外已经没好的铺位给其它“邻居”了。6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就会比较灵活,可以做成家庭式的消费,一站式购物中心,这样的话,可以考虑引进电影院、超市作为主力,还可以找一些好一点的服饰品牌做主力店。
7、超市、电影院之类,他们给的租金都很低,不利于提高投资回报率?
从市场角度来看,精品超市就是顺应购物中心的发展成熟而兴起。国内购物中心早年多规划大型超市作为主力店,随着市场变化,业主逐渐发现大型超市租金低和租期长的缺点,而且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并不能有效地带来中高端客源。
于是,购物中心纷纷缩减超市面积,如广州的中华广场和正佳广场,先后将大面积的Jusco和百佳替换为小面积的TASTE,既腾出了商业面积引入其他高租值商家,也提高了超市的租金,还提升了购物中心的档次,可谓一举数得。
主力店也有多种形式
8、如果购物中心不追求招主力店呢?
每个购物中心都肯定需要有主力店,否则其他小的店铺或新兴的品牌很难存活,只不过可以没有超市、百货、电影院这类大型主力店。一般4万平方米以内的商业物业,要么作为社区型商业,要么定位做到小而精,商户的组合数量不会很多,但都围绕某个主题来打造项目。
例如,深圳华润1234space的商业面积约1万平方米,引进的品牌主要以时尚、精致、年轻品牌为主,业态上则以零售和餐饮为主。零售品牌以潮流服饰为主,包括H&M和GAP等国际品牌,也引入了众多原创设计师潮牌。餐饮则引入悦活火锅店和香港翠华茶餐厅等吸引年轻人的新锐餐厅。此外,购物中心还引入了充满文化和小资气息的西西弗书店,进一步呼应了项目主题。
再如上海的K11,其商业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购物艺术中心为主题,业态以零售和餐饮为主,未引入任何大型主力店。K11一方面引入商圈内未有的零售和餐饮品牌,另一方面在消费者体验上下足功夫,购物中心各个角落都有艺术品带给顾客惊喜,设置更多的公共空间供顾客休憩和娱乐。地铁通道入口、精致的农庄餐厅、临街花园的设计都充满创意,成为吸引人流进入的卖点。
9、目前招商是不是比以前更严峻?
经济下滑、供大于求、电商冲击等因素,令招商较以前严峻。现在是商户的市场,而不是业主的市场,有些主力店商家比较强势,在三、四线城市很多购物中心想引进商家,但商家又觉得这些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能力不够,因此,有些商家会要求没有保底租金,有的甚至要“反保底”,保证能够做到多少生意,做不到购物中心就要补贴给这个商户。
商户愿意为购物中心守1年或2年,假如预计两年后购物中心都没办法旺起来,就算给多少装修补贴和优惠都不会去,因为货物堆压和聘请人员的费用也不是小数目。同时,这些商家每年开店的名额有限,所以都比较谨慎,因此对于甲方的现金流要求更高了。
美国的购物中心等实体商业是基于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而做业态分类的,并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的发展而不断细分。
赢商网以“年轻力商业”为主题,开启第27期『共创计划』。欢迎广大行业人士积极分享和交流优质的“年轻力商业”相关主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