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商圈的“大十字样本”:老城中心蝶变迎来新生

贵阳楼市网 赵宁 钱丽   2016-06-02 09:40
核心提示:1953年老百货大楼正式营业。时光荏苒,老百货大楼于2000年左右逐步停止营业。直至2013年底,老百大重建项目征收工作启动。

  商业兴盛,一城繁荣的风向标;商圈的演进,一城发展的缩影。

  说起贵阳商业聚集最早的发源地,老贵阳人的心里肯定是老百货大楼,家里要添置生活用品,“去大十字逛百货大楼”,早已成了那一代人的口头禅。

  1953年老百货大楼正式营业。时光荏苒,老百货大楼于2000年左右逐步停止营业。直至2013年底,老百大重建项目征收工作启动,这幢代表着贵阳商业发端的建筑,已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一个甲子年。

  此刻,老建筑正以“破而后立”的姿态,预示着一个“老商圈新时代”的到来。

  大十字 城市商圈发源地

  今天的贵阳“风起云涌”,来自贵州各地的人们纷纷相聚于此。

  口音不同,但彼此之间却有一个共同的地名,将我们“并联”。打开手机的地图App,在遵义、安顺、凯里、铜仁······都有一个名叫“大十字”的地方。

  而在贵阳老城的核心地段,便是诸多“大十字”的最初起源。

  早在明初,贵阳的土城墙改成石城墙,北面延伸到今天的喷水池,因为两条主要街道的交会,便有了大十字的称谓。

  明清时期,大十字一直是商贾云集,形成了贵阳城市商业的雏形,然而经历过抗战期间的灾难,昔日繁华化为灰烬。

  解放后,大十字迎来了新的繁荣。1953年,老百货大楼的开业曾引起全城轰动,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装修档次在省内都是首屈一指,也奠定了其贵阳市民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并形成了以大十字为中心的“第一代城市商业圈”。

  在很多老贵阳人看来,大十字是不变的城市记忆符号,贵阳再怎么变,大十字的地位不会变。早期的大十字连接中华路与中山路,周边分布着老市委市政府、公安局、群众艺术馆,贵阳最早的银行、邮政、食杂店、服装厂……这里一度成为整座城市的政治、经济中心。

  1988年,大十字上空架起贵阳第一座环形露天天桥,此后百货大楼有了全省第一架自动扶梯。新鲜事物吸引贵阳人争相体验,至今很多人家中的老照片上仍然有着大十字的“背景”。不少来自省内地州的人都认为,唯有到过这里,才算来了一趟省城,体验了一番现代商业的繁华魅力。

  1996年,露天天桥改建为封闭式环形天桥。天桥内形成商铺,市民过天桥时可以顺道逛街购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华路的拓宽改造,贵阳老城区的“商气”逐渐向喷水池环岛周边南移。

  老商圈新商业复兴道路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一座城市挥之不去的记忆。作为贵阳市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心城区地标建筑——老百货大楼,正伴随老城中心的蝶变迎来新生。

  正在建设的“老百货大楼及周边棚户区成片改造项目地块”,位于贵阳市中华中路与中山东路交会处,东临正山街,北抵黑羊巷。

  2005年,贵州驰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与老百货大楼的资产及土地拍卖,并最终摘牌。

  2013年底,贵阳市老百货大楼及周边地块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出台,房屋征收签约工作正式启动。

  2015年5月,当老百货大楼在工程机械的作用下片片拆解,也意味着这幢苏式风格的大楼,走过一个甲子年之后,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015年12月30日,大十字环形天桥主体工程完成全部拆除。作为贵阳市正在进行的交通升级改造项目,改造后大十字周边交通、商业、广场、人流等功能将实现相互协调、互不干扰。与此同时,城市规划部门对大十字的立体人行过街系统从功能、业态和景观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改造,大十字将修建四向出口的地下通道。

  现在人们途经此处,能感受到地面空间变得敞亮,未来有望更具“国际范”。

  今天,“拆”与“建”彰显着城市发展步伐。“破而后立”,也让承载过贵阳城市的历史积淀的商业中心,给城市带来更多新的期盼。

  驰峰房地产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老百货大楼及周边棚户区地块的改造,企业正在肩负起“商圈升级、大十字复兴”的城市责任,通过建设充分发挥出区域商业、商务人文中心的作用,“我们将让贵阳的老商圈,谱写出新的城市故事”。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贵阳楼市网 赵宁 钱丽,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