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上调了第二季度利润目标,预计第二季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99%至2.91亿欧元,这也是阿迪达斯全年第四次上调业绩预期。
阿迪达斯方面表示,公司第二季度销售同比增长13%,达到44亿欧元,营业利润上涨77%,达到了4.14亿欧元。公司也上调了2016年度业绩预测,预计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同比上涨35%至39%。由于推出了经典的Stan Smith系列球鞋以及全新的NMD系列鞋,阿迪达斯的业绩在第一季度迎来了较大的增长,销售额与净利润均取得双位数增长。远远超过了耐克和安德玛。根据阿迪达斯发布的业绩数据显示,截止至3月31日,集团在第一季度净利润猛涨38%至3.50亿欧元,销售额增长17%至48亿欧元,营业利润增长35%至4.90亿欧元。
这样的业绩增长与阿迪达斯在产品创新与体育营销策略不无关系。包括从耐克挖来饶舌歌手兼设计师坎耶·韦斯特,并且与之合作推出限量版服装和运动鞋Yeezy Boost等,期望巩固在北美市场的增长势头;同时与万达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加速在中国的扩张,以及深化运动休闲及时尚领域的发展等。
阿迪达斯的智能化布局
不断增长的业绩推动了阿迪达斯转变其商业模式。7月25日,阿迪达斯CEO赫尔波特·海纳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称:“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我们将利用机器人进行生产,生产线将回归欧美等消费地。”
他指出,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加上生产完运送产品的时间物流成本,在亚洲等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地区设厂的优势正在不断减少。同时,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工厂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生产模式,虽然建造费用较高,但是长远来看成本却更加节约。在主要的消费地投资设厂,降低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缩短了产品周期,加快了产业运转速度。
早在2012年,阿迪达斯就关闭了位于苏州的惟一一家在华直属工厂。在2016年5月底阿迪达斯对外宣传,他们已经准备在其大本营德国,启动机器人工厂Speedfactory,运用智能机器人制造运动鞋。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称,首批由Speedfactory生产的鞋将在2016年下半年问世,大规模生产则预计要从2017年开始。阿迪达斯还计划于2017年在美国开设第二家Speedfactory。
除了启用机器人工厂,阿迪达斯另一项智能化布局就是3D打印技术的应用。 如今他们正借助3D打印机进行部分鞋底的生产,但目前成本仍然十分贵,但阿迪达斯的CEO赫尔波特·海纳仍表示机器人自动化工厂的下一个阶段将是3D打印机。
目前全球各大运动鞋品牌已开始尝试3D打印运动鞋。例如耐克、New Balance在2014年和2015年就相继推出3D打印的概念鞋。阿迪达斯也在2014年与中国的3D打印公司Shining 3D合作,试验生产鞋类模具的新方法,开始采用3D打印技术来开发新的运动鞋系列Springblade。
除了机器人工厂与3D打印,阿迪达斯还将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2015年阿迪达斯收购了运动APP开发商奥地利Runtastic公司。该软件能记录用户过去的运动历史,比如篮球、跑步等,同时存储热量消耗数据,还能在朋友之间比赛。阿迪达斯希望吸引该软件在全球1800万的活跃用户成为阿迪达斯的客户,以此对抗耐克开发的运动APP。这也可以帮助阿迪达斯实现运动装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更好地开发自己运动生态圈。
目前国内已开展智能化布局的企业
2015年7月, 李宁携手华米科技发布国内首款智能跑鞋, 2016年4月,李宁又与云动科技合作推出智能篮球。用户可以将跑鞋或者篮球与手机APP连接,运动中的数据会被APP直接记录下来,以此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与李宁相似,安踏也在2016年6月推出自己的智能跑鞋。安踏与富士康合作,将富士康的芯片放入跑鞋中,从而采集跑者数据,配合安踏跑步APP,记录跑步的距离、时间、步频和能量消耗等常规功能,为跑者搭建跑姿对比的数据平台。
三六一度也正加紧布局智能化,2015年10月其宣布与百度跨界合作,推出智能童鞋,力图打造智能运动生态系统。
行业的现状与展望
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装备市场已经逐渐进入了智能时代,人们不仅仅是穿上装备进行运动这么简单。运动数据的记录,运动规划,乃至运动社交等越来越多的运动需求正在被不断挖掘出来。
运动智能硬件的开发带动了运动装备商业的蓬勃发展,围绕这一领域各体育品牌纷纷发力,力图构建属于自己的运动生态版图。
就目前来看,世界一流的运动企业在智能化、互联网化方面的布局仍在起步阶段,例如阿迪达斯的机器人工厂、3D打印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这对于中国企业发展来说是非常好的追赶机会,智能化会是体育生产企业新升级方向。
阿迪发布Q1初步业绩,收入为54.58亿欧元,同比增长4%;营业利润达3.36 亿欧元,大涨460%;Yeezy营收约1.5亿欧元,营业利润约0.5亿欧元。
阿迪达斯2023年全球营收214.27亿欧元,营业利润2.68亿欧元,净亏损5800万欧元,是1992年以来首次亏损;大中华区业绩连续3个季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