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盛的生死大考:太阳宫店出售 复兴门店转型滞后

和讯网   2016-09-21 11:07

核心提示:频繁闭店、业绩连跌、巨额套现……马来西亚最大百货公司百盛近几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频繁闭店、业绩连跌、巨额套现……马来西亚最大百货公司百盛近几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从内地“外资百货第一店”到如今靠变卖物业扭亏,百盛的中国之行走得坎坎坷坷。顶着电子商务、购物中心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对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百盛表示仍对中国充满信心,并将致力加强零售业态,继续推进转型策略。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百盛的转型时机偏晚,面临的压力巨大。百盛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已是“生”与“死”的考验。

  变卖物业

  百盛近期突然发布将出售全资中国附属公司的全部股权及相关股东债权的公告,引发轩然大波。一时间,“百盛将退出中国市场”的声音不绝于耳。百盛中国相关负责人随后回应,退出中国系误解,百盛不是出售中国业务,只是出售北京太阳宫百盛及相关所有物业。

  记者调查发现,此次出售的是百盛集团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北京华德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所经营的物业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百盛太阳宫店,从2010年开业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16年7月31日,太阳宫百盛未经审核账面净值为10.32亿元。百盛表示,集团预估出售该店所得款项净额将约为19亿元,接盘者为深圳前海图蓝投资公司,物业交割将于今年底完成。

  显然,百盛希望通过变卖太阳宫物业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并成为公司新业务的资本积累。太阳宫百盛只是百盛集团的缩影,2013、2014和2015年百盛集团净利润分别下跌58.4%、34%、174%,2015年亏损1.83亿元。而今年中报显示,今年前6个月,百盛实现营业额21.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5.63%;亏损1.24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1584.5万元。

  百盛表示,出售百盛太阳宫店将为公司创造价值,百盛集团可不再向持续亏损的业务投入资源,从而将资源运用到其他业务中。此外,出售物业所得款项也将改善百盛集团的财务状况,为集团投资时装品牌和餐饮品牌的新业务提供资源。

  相比其他经营所得,这突增的一大笔收入略显尴尬。上述负责人还介绍,所得资金将用于提升现有百货门店的表现并发展新零售业态,为每家门店量身定制转型计划。

  定位模糊

  在百盛公布出售物业的消息后,有消息称,太阳宫百盛将在10月31日停止营业。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对于这一“拖油瓶”,百盛早已无力回天。此外,入华后因定位中高端而闻名的百盛,如今已难负“高端时尚百货”盛名。

  早在2014年,太阳宫百盛就已遇到招租难题。彼时,欧时力、妙丽等专柜撤离后,迟迟未有新品牌补充,门店出现不少空置区域。由于业绩不佳、客流稀少,太阳宫百盛货品更新速率慢,从而恶性循环。

  而在8月底,记者走访发现,太阳宫百盛中有将近1/4的铺位空置。在商场内,化妆品品牌满减促销,Clarks等品牌3-5折促销,折扣力度不小,但消费者提袋率极低。而在其余楼层,情况则更为糟糕,铺位已被大量经营丝巾、雨伞的品牌占据,女装品牌寥寥,不少都在进行1折出清,男装、男裤低至199元出售,高端不保。在记者调查期间,商场内难见消费者踪影。

  无独有偶,友店复兴门百盛的经营状况也不甚理想,已有“破罐破摔”之嫌。记者昨日调查发现,复兴门百盛南北两楼经营的品牌老化严重,传统男、女装品牌仍为主力店铺,一件国内生产的女士棉质衬衫售价高达5000元,令人咋舌。一层的阿玛尼和登喜路在进行5折出清,自有品牌Zie Zac在进行2.5折销售,也仅有消费者寥寥。ECCO等品牌门店在多楼层均在打折,对此ECCO店员表示,门店为临时开设,不愿多谈。

  此外,两家百盛中“山寨”大牌和伪大牌不在少数。Boss sunwen、Frognie Zila等看似高端的品牌实为中国服装公司。一位消费者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山寨大牌极易产生误导性。

  电商鸡肋

  在大体量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不断蚕食百货市场份额的同时,百货也在谋求转变。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副院长李鸣涛表示,传统百货企业涉足电商要更多介入到整个商品供应链中。同时,百货与电子商务联手也能满足消费者线下消费体验的提升。

  事实上,2014年起百胜集团就已在谋划电商大计。百盛创始人、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执行董事长钟廷森两年前表示,百盛一直有电商渠道规划。据介绍,今年到明年,百盛拥有的上百个自有品牌将让集团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百盛将直接切入源头,兼具价格和独有品牌优势。

  两年过去了,虽然百盛开通了在线商城、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但电商大计徒有其表。记者体验后发现,在百盛官网,线上销售的女士箱包品类中仅有Bonia一个品牌,女装品类中也仅有Mango和Zie Zac两个品牌。此外,线下商场2.5折出售的Zie Zac,线上折扣是3折。

  百盛手机App则已成为“空架子”。百盛手机端美妆成主力,但北京商报记者尝试购买不同品牌的多款口红、腮红、运动鞋时,均被告知库存不足无法交易。

  而在北京百盛微信公众号,消费者仅能查看门店活动、微购物和查询会员信息,无法查看各百盛的品牌信息。在百盛微店内,虽然产品分类包括化妆品、家电、精品超市、家用品、抢购商品和箱包饰品,但只有家用品、家电可供购买,其余均无商品。消费者在购买后也需前往门店提货,并不能享受积分。

  生死难料

  太阳宫百盛折射了百盛在中国市场的现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艰难前行的全球百货业。

  百盛业绩的连跌与其流淌的外资血液密不可分。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看来,外资百货市场反应不敏锐,多数外资企业需听候总部意见,但在文化、生活、消费等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总部对中国商业文化、消费心理的不了解,导致最后策略决定不能百分百匹配。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百货类型的商场面临着体量过小、业态单一、门店孤立、停车不便等不利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实体竞争中,自造商圈并逐渐培养起来较为困难。而定位高档的百货,受奢侈品和高端消费迅速萎缩的影响下滑幅度更大。百盛在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经营调整不到位,最终只能靠大量闭店“断臂”自保。

  除了闭店,百盛在今年加快了转型步伐。今年1月,百盛与韩国衣恋集团开设上海百盛优客城市广场;6月,旗下青岛金狮广场开业,百盛进军中国购物中心领域;本月,百盛首家独立超市将于上海协信星光广场开业,优化集团零售业态;10月,百盛从台湾引入的烘焙品牌哈肯铺也将在上海新天地开业。

  百盛商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百盛商业转型,将综合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购物中心、汇聚时尚生活元素的百货店及奥莱等全新变革。百盛集团将调整经营,为每家门店量身定制转型计划。

  北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对记者介绍,放眼全球,传统百货业已无前途。对比太阳宫百盛和爱琴海购物中心可以发现不同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百货业走下坡路不可避免。“众多品牌陆续退出复兴门百盛,百盛目前的招商只为充门面。百盛若想复苏必须改变,按过去的模式发展只有死路一条,但向购物中心转型并非易事。”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百货转型为购物中心,无异于从红海跨越到另一片红海。数据显示,国内购物中心以每年300家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底已达到4000家。百盛转型后,如何从购物中心突围成为关键。亚豪机构市场部总监郭毅认为,差异化定位将扩大对客群的吸附力,有助于脱颖而出。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对记者表示,百货公司增加自营品牌、独有货品的占比,根据消费行为的变化进行调整也将会吸引某一类或某一地区的消费人群,培养核心竞争力。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百盛太阳宫购物中心
本文转载来自:和讯网,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