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客隆、卜蜂莲花等超市品牌缘何错失北京市场?

和讯网   2017-05-10 09:35

核心提示:作为国内超大型城市,社零额过万亿元的北京吸引了不少零售商品牌前赴后继。

  

  已经有20年发展历史的华普超市有可能成为北京又一个消失的超市品牌,作为国内超大型城市,社零额过万亿元的北京吸引了不少零售商品牌前赴后继。不过一些品牌在北京只是过客,如普尔斯马特、万客隆、冠军超市、迪亚天天、物美尚佳、易买得等,它们憾别北京的原因,除经营不善、管理层动荡之外,模式不符合当时的消费环境也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品牌,如华堂、天客隆、卜蜂莲花,曾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却节节退守,存在感大大降低。

  原因1 定位摇摆

  在大卖场积极求变的当下,会员店迎来了最合适的发展机会。

  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从1996年进驻中国到2016年10月,仅开出了14家门店,而现在,有近20家已经初步选址的项目正在推进当中,进入了在中国发展最快速的时期,会员费用也从原来的150元/年增加至260元/年。另外一家进入中国已经20年的会员制零售商麦德龙已经在国内58个城市开设了87家门店。会员制仓储超市在国内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人已经忘记了最早在北京开设会员店的是万客隆。

  1996年,荷兰零售企业万客隆与中粮集团成立了中荷合资企业中贸联万客隆商业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在洋桥开业的万客隆超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外资连锁超市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门店。开张第一年创造了上万平方米超市年销售超8亿元的纪录。万客隆在经营过程中始终无法找到规模扩张之路,运营11年后,2007年9月宣布进入转型期,当时万客隆四道口店已摒弃了批发业态,“入乡随俗”地转型为普通零售大卖场。随后,韩国乐天宣布收购万客隆的股权,随着2009年北京最后两家万客隆超市招牌更换为韩国乐天玛特,开业近12年的万客隆彻底退出了北京市场。万客隆在北京尝试的会员制业态正是今天麦德龙所执行的模式,主要针对B端小商户,偶尔兼顾个人消费者,不过当时这一模式还未能匹配北京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后期万客隆在个人消费者和B端消费者之间摇摆,最终失去了会员制特色,也失去了生存发展之本。

  原因2 生不逢时

  与万客隆一样本是行业探索的先驱者结果败走京城的还有冠军超市。2004年,家乐福与首联集团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尝试在北京发展连锁生鲜超市,将其欧洲生鲜业态“冠军超市”品牌引入北京,虽然现在超市零售业言必称生鲜,甚至生鲜超市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立业态,当冠军超市首家门店出现在北京劲松时,家乐福想把它打造成社区内的“菜市场”,近3000平方米的卖场内90%的商品是食品,生鲜食品占50%以上,但是仅一年多的时间,该店已缩减到1000多平方米,生鲜食品仅限于少量的瓜果蔬菜,肉类、鱼类几乎“绝迹”,价格也没有优势。当时专家认为,一段时间内,生鲜超市不可能取代中国传统的农贸市场配送中心和超市化体系所要求的农产品生产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又不是中国目前农业生产水平所能达到的。同时,北京本土拥有社区优势的超市将生鲜市场做得越来越成熟,冠军超市营业面积小、地域辐射性弱等不利因素也暴露出来。

  2006年,家乐福证实旗下的8家冠军生鲜超市由于业绩不佳,撤出北京,其中4家确定由首联集团接管。2008年,撤出冠军超市“心不死” 的家乐福中国再推express超市,首家express超市位于北京崇文区东花市南里富贵园购物广场,营业面积约4700平方米,其中70%-80%的产品为生鲜、杂货食品,其余为百货日用品,但是家乐福express也重蹈覆辙,默默退市。

  4月末,德国最大的折扣零售商Aldi以奥乐齐为名入驻天猫进入中国市场,引起了国内零售业内“狼来了”的感叹,但是折扣店这种形式2003年就在北京出现了。2003年,彼时还隶属于家乐福集团的迪亚(2011年迪亚脱离家乐福独立)分别与联华超市和首联集团合资,以“迪亚天天”的品牌进入上海和北京,当年即在两地开设了多家门店,并提出五年内开设1000家门店的计划。然而,由于之后业绩不佳,合作伙伴纷纷撤资,迪亚天天2011年顶峰时在中国也只有447家门店,2013年底则只剩下361家。2014年初,集团全面撤出北京,转战上海市场。迪亚天天是全球第三大折扣零售商,不过,中国市场对于折扣超市的定位并不清晰,折扣店赖以生存的自有品牌在国内也无法实现规模生产和消费。

  原因3 经营管理不善

  更多的企业由于管理经营问题在北京市场上从叱咤风云到默默无闻。

  普尔斯马特也是会员制业态,1997年刚进入北京时,凭借早期中高档定位和差异化的商品在高端消费群体中站稳脚跟。打响招牌后,普尔斯马特开始在全国疯狂开店,短短七年开出40多家大卖场。普尔斯马特利用中国零售业的游戏规则,向供货商大肆收取进店费、宣传费等各种费用,并长期拖欠供货商的货款,套取资金进行全国扩张。2004年普尔斯马特所有债务达到了20亿元。当时各地连锁店都收到了最后通牒。2004年7月,两辆来自青岛的中巴车上坐满了供货商,堵了北京普尔斯马特的大门,普尔斯马特的辉煌之路终于走到尽头。随后全国门店的逐渐倒闭,慢慢将其发展中的弊端暴露无遗。“出身不正、资金链断裂和经营亏损”是当时业界对于普尔斯马特倒闭总结出的三大原因。

  易买得隶属于韩国新世界集团,是韩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型超市,于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2007年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不过易买得从2004年开始出现亏损,到2010年亏损额共达5.15亿元。2011年11月,永辉超市发出公告,表明其全资子公司北京永辉超市有限公司与韩国株式会社易买得已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同意作价400万元收购北京易买特商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成立于2007年的北京易买特在北京仅拥有易买得洋桥店一家门店,投资总额4000万美元。2011年前三季度,北京易买特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62万元,净利润-1896万元,净资产为2494万元。这意味着,永辉的收购价格还不足其净资产的两成。

  本土超市也有不少因为无法实现长期盈利而消失的品牌,首联商业旗下的小白羊超市曾经在北京有20多家门店,是老北京人熟悉的超市品牌,不过,小白羊超市在2006年受困资金危机,拖欠供货商货款达3000万-4000万元,首联商业也一直处于亏损中,京客隆在2008年完成了对首联商业的整合,也陆续把首联集团包括小白羊在内的门店以“京客隆”品牌加盟店的形式收编。最近消失的零售品牌是物美尝试的会员制业态物美尚佳,开业一年后,尚佳原址转型为以进口商品为主的GES全球精选门店。

  另外一家险些消失的品牌是来自于泰国的卜蜂莲花,加上2016年亏损的5.38亿元,卜蜂莲花亏损连续五年总计已超过11亿元,卜蜂莲花优势门店全部位于南区,各区域之间差别很大,2010年,物美商业曾收购卜蜂莲花天津超市有限公司,接手其开设的4家门店。2013年11月,物美有意收购卜蜂莲花位于广东、湖南以外的全部业务,这些业务包括36家面积约为31万平方米的店铺。消息一出,北京8家卜蜂莲花门店当即停业集体抗议,当年12月,双方合作告吹。虽然卜蜂莲花这个品牌在北京市场上依然保留,但是规模及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正如北京本土老牌超市华普,曾经跨区域开店而现在只有北京的9家门店,而且这些门店已经将近一年处于调整期的非正常营业状态。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和讯网,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