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地产+文化”取得诸多成就的宝龙,又向新零售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一步。
1月17日,筹备了近半年的宝龙创想实验室在上海七宝宝龙城举行了隆重的发布会,该实验室以蒸汽时代背景下的工厂为原型,集合了人脸识别、虚拟试穿、无人零售等技术,一经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宝龙新商业的基石。
据了解,“创想实验室”是宝龙地产根据前期在商业地产行业领先的互联网研究和技术积累,整合多方资源而成立。项目旨在以实践验证新业态和新模式,储备优秀新技术和新物种,打造宝龙的新商业基石,为商业地产、互联网+、合作伙伴提供诸多创新成果。
宝龙“创想实验室”全景 图片来源:宝龙地产
发布会当天,宝龙地产总裁许华芳、京东金融副总裁姚乃胜、京东金融科技创新负责人白宇、宝龙创想实验室负责人邵子鉴、饭美美创始人郝景振、赛狐咖啡创始人徐建海、云之梦虚拟购物创始人董波、花里花店创始人张宏、英格瑞玛创始人肖渊明及来自商业地产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界的行业大佬、投资机构、孵化企业及媒体朋友们共同见证了宝龙在布局无界零售和消费产业升级上的自信与决心。
宝龙“创想实验室”启动仪式 图片来源:宝龙地产
将互联网思维与无界零售连接
早在2017年9月,许华芳首次对外透露,将在宝龙内部设立创想实验室,为公司在沉淀及扩张过程中注入“新商业、新技术和无界零售”的新动力,这一举措也成为当下商业地产商中为数不多的尝试。
未来的商业线上线下将更加融合,宝龙拥有的强大线下流量资源及优秀的实体商业基因,使得创想实验室也必将成为传统商业运营转型过程中的加速器。
对此,创想实验室负责人邵子鉴表示:未来商业市场的赢家需要能同时占据消费者的时间与钱包,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及日渐“挑剔”的消费者,要做先知先觉的弄潮儿,而不是后知后觉的跟随者。
目前,创想实验室的主要业务板块包括了商品生鲜、个性化消费、亲子教育、严选零售等,而这些新物种或将成为宝龙未来线下商业发展的新机遇。
发布会上,宝龙创想实验室还与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京东金融在无界零售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创想实验室负责人邵子鉴和京东金融科技创新负责人白宇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创想实验室与京东战略签约仪式 图片来源:宝龙地产
新商业、新科技与无界零售的融合
粉色与工业风结合的设计、刷脸支付的咖啡店、虚拟试穿的高科技、自助送餐的机器人、开放式的联合办公空间……宝龙创想实验室里充满了亮点。可以说,宝龙创想实验室是新商业、新科技、无界零售的聚集地。
这里的新商业主要指生态圈的连接和建立。宝龙创想实验室的设计整体上参考了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方蒸汽时代的风貌,那些代表着那个辉煌时期的油罐和钢铁工厂,也预示着在新时代下创想实验室希望为DT商业时代带来巨大的改变。
目前,创想实验室已与众多互联网巨头达成战略合作。通过与京东智慧零售联合开发人脸识别、探针、热力图等技术采集线下商场及门店的消费者画像,同时将打通京东及腾讯的消费者数据,获取更为精准的消费者购物行为轨迹。
新科技指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的落地实践。除了人货场的数据化、实体商业运营的电商化之外,创想实验室与交大博士团队共同研发了一款适用于线下商业场景的机器人,真正做到将人工智能变成“可购买”的智慧。未来的宝龙商场将会是一个黑科技+无界零售商业全面融合的智慧空间,而创想实验室就是新物种进入其中的入口及载体。
无界零售则指创新业态的自营及深度联营。宝龙创想实验室对自身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便是建立创新业态的自营和深度联营。发布会现场,一系列脑洞大开的新应用也正式对公众亮相,创想实验室的每一个反应罐,就是这些新物种的展示区,其中包括了:深入底层消费场景的智能无人餐饮业态饭美美;满足消费升级的无人零售咖啡空间赛狐咖啡及创新花艺品牌花里花店;炙手可热的共享移动电竞吧英格瑞玛及云之梦虚拟购物终端;还有来自京东金融的一整套智慧零售系统。
“我希望创想实验室对未来行业有一点贡献,寻找未来商业空间的变化,与合作伙伴创造出更好的未来。宝龙在商业实体方面有多年的积累,但也许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科技公司,所以我们要更积极的拥抱未来,创想未来,寻求迭变之路。”许华芳坦言。
商业地产格局瞬息万变,而由宝龙创办的探索无界零售线下试验田,一经成立就获得了业内的极大关注,其意义不仅仅是宝龙在智慧零售消费升级上的积极探索,也预示着在无界零售概念提出后,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将从此走上更为专业化、场景化、数据化的道路,代表着中国的新消费、无界零售发展格局进一步被改写!
7月5日,宝龙地产合计4.35亿美元票据交换要约获接纳。通过交换要约,宝龙地产以时间换空间,为自己争取到了近两年的喘息时间。
上海农商银行将为宝龙地产提供50亿元意向性授信额度。对于当下流动性压力缠身的宝龙地产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来自市场久违的甘露。
宝龙地产表示,已准备充分资金来兑付7月15日应付的现金部分,并将会资金从境内划转至境外。
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波动,零售行业如何变革,消费者购物的需求一直都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需求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