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两会上马化腾、朱鼎健等大佬这样说!

广州乐居综合   2018-03-05 11:41

核心提示:自3月3日起,在本届入选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中便频频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州乐居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经营报、深圳特区报、经济杂志等)自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民间倡议上升到国家战略后。1年内,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文件支持,比如广州近日发布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中,便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列入其中。

  来到2018年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更成了会中热词。

  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便被记者问及政协委员们对“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何建议。

  王国庆表示,中央有关部门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按程序报批,审批通过后将正式公布。全国政协委员尤其是来自粤港澳地区的委员,一定会高度关注,并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献计出力。

  这不,自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起,在本届入选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中便频频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霍启刚

  全国政协委员、霍英东集团副总裁

  让体育赛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融合。

  霍启刚指出,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形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交流和融合。

  霍启刚表示,大湾区的交流和融入可有不同切入点,可以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去尝试申办国际上一些大型体育赛事,自行车也好,马拉松也好。随着该区域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的陆续建成,香港、澳门和内地9个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可以把不同的赛区安排在不同的城市,这对大湾区融合是非常好的事情。

  谈及大湾区未来发展前景,霍启刚说道,以后一小时生活圈绝对是一个现实。如果交通便利且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人们是愿意去一小时以外的地方工作或居住的。

  马化腾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四大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领域实现突破。

  据了解,马化腾为今年两会带来了八份书面建议,其中他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 

  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在区域、民间层面成立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

  在此基础上,推动在当前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实现更大突破。

  居民生活方面,试点推行身份证明“E证通”,使大湾区居民在一部手机上承载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实现一机在手、无缝通行;

  出入境便利化方面,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出入境核检需求,提高通行效率;

  协同创新方面,将深港河套地区打造为大湾区融合创新首 个标杆项目,研究在该地区新设“湾区大学”的可行性和操作路径;

  在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进一步扩大前海、横琴等已有鼓励优势产业目录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

  二是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建设“云上湾区”。同时在大湾区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

  三是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 

  建议国家和粤港澳三地政府促进大湾区青年人沟通和融合,进一步整合提升相关青年活动项目,出台政策鼓励大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为优秀青年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

  同时,研究启动湾区文化发展专项,探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的标杆城市。

  四是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同时在区内实施更加**的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政策,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

  朱鼎健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

  促进人才流动与高校交流,建议将“深圳河港深科技创新带”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战略创新带。

  朱鼎健此次有3份提案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认为人才的聚集和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应该要加深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互动合作,并要多措并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第一,全面取消港澳人才就业许可。

  第二,推进财税改革,减轻大湾区港澳人才税负水平,一方面率先推行个税改革,增加专项扣税,另一方面则采用财政手段,发放港澳高端人才税额补贴。

  第三,促进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直接执业。

  第四,建设港澳青年人才公寓,提供安居保障。

  同时,在朱鼎健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深港合作具有了更为重大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他建议将“深圳河港深科技创新带”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战略创新带,将“深圳河港深科技创新带”打造成为国际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高新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示范区、粤港澳及全球青年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要素高效流通实验区等。

  首先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系统研究分析,清查改革重点,实行更加开放政策,建议在金融、专业及科技服务等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深港两地更为深入的资源要素整合、科技创新产业聚集。

  长远来看,科技创新带应连通深圳、香港两座超级城市的所有科创基地,进而向更广泛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辐射。

  孟丽红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打破体制障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

  孟丽红认为,相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一无二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律体系”的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仅要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和行政区域限制,更重要的是打破体制障碍,以促进湾区内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新格局。

  此外,在孟丽红看来,良好的法治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各方的公平竞争、规划的实施,都有赖于湾区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时,孟丽红表示,区际法律冲突这一问题是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无法绕过的障碍。三种不同法律制度下开展的区府合作,不仅仅是静态意义上的民商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冲突,更是内地与港澳在立法权、司法权、执法权行使上的冲突。

  基于此,孟丽红建议,建立由中央政府主导、港澳特区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委员会,强化对大湾区协同发展规划、制度的顶层设计,统筹推动三地各种合作机制的深入落实,促进湾区各重点项目的开展。

  为破解区际法律冲突,孟丽红还建议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法制体系,具体为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

  立法层面,基于“一国两制”前提,可由港澳与内地协商各自制定规则相近的《区际法律冲突法》来协调法律冲突;也可由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委员会协调粤港澳立法机关制定区际冲突规范,以解决区际法律冲突。

  执法层面,三地行政执法机关应强化互联互通、协作配合,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信息互通机制、重大事项通报机制以及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等。同时,协商建立相对统一的办事规则,促进湾区的协同发展。

  司法层面,要加强内地与港澳司法协助机制的建设。

  李清泉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

  建议粤港澳合作创建“湾区联合大学”,可在深港边界的河套地区、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分别设立校区,一校三区。

  李清泉是在深全国人大代表中唯 一一名教育界人士。

  他说道,“目前整个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其中香港高等教育最发达,广州次之,澳门、深圳、珠海居中,其他地区相对薄弱,且粤港澳三地制度差异明显,体制壁垒较大,尚未形成协同发展机制,也缺乏有效的共享与合作平台”。

  因此,李清泉建议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粤港澳合作创建一所由中央政府授权,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大学合作创办,社会广泛参与,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联合大学——“湾区联合大学”,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突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跨越式发展。

  另外,“湾区联合大学”可在深港边界的河套地区、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分别设立校区,一校三区,实行统一管理、特色发展。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广州乐居综合,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