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与零售化已是健身行业的主流共识,而“共享健身仓”作为自带新零售属性的业态在2017年一度成为投资风口。2018,这道风,会继续吹吗?
近期,36氪获悉共享健身仓品牌「公园盒子」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融资,由华住酒店集团领投。这是公园盒子成立一年以来获得的第4笔风险投资,也是共享健身仓2018年获得的第1笔公开融资消息。本轮资金除了用于研发更多形态的健身盒子外,还将帮助公园盒子从社区场景拓展到酒店场景,其中就包括了未来两年内华住酒店集团500个酒店项目。
去年的采访中,公园盒子CEO黄晓蕾曾提及:“共享健身仓需要满足三大条件:极致的便利性、足够低的门槛和足够多的激励。前两者是共享健身仓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足够多的外部激励对于共享健身则十分必要。”
因此公园盒子并没有采用单人仓的形式,而是通过8、18、28平方米三种形态的仓,来满足用户陪伴式健身需求。而“盒约”功能,则能让健身达人帮助小白用户健身,以形成相互的激励作用。
让我们展开分析:公园盒子主要覆盖区域以住宅、园区以及白领公寓为主,即离用户更近。
其中8平米的健身仓能容纳2人同时健身,保留了健身用户“陪伴”的基本需求。28平米的健身仓最多可容纳5人,且做了相应的隔断,为实际运营中坪效最高,互动性最好的产品形态。所有形态的健身仓内都有跑步机、哑铃组和AI智能教练作为基本配置,其中AI智能教练是用户跟随机器健身,机器自动识别动作的标准性;
在线上产品的设计中,公园盒子的“盒约”功能,能让用户在线上基于地理位置约就近的教练或达人进行健身教学,强调了“他人激励”的重要性。
以上是公园盒子区别于其他健身仓的两大特点。
所以,公园盒子的Slogan:“以社区为中心的5分钟健身社交圈,让健身运动碎片化、游戏化、社交化。”
在商业模式上,除了按小时收取费用外,公园盒子参照了COSTCO的会员体系,在支付99元的会员费后,用户不仅可享受10元/小时的健身价格(非会员每小时健身费用为29元),还能以优惠的价格买到盒子内的健身周边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36氪得到的最新数据是,公园盒子已在上海落地了50+健身仓并已开始在杭州铺设网点。用户数据上,黄晓蕾告诉36氪,活跃用户每月平均使用盒子6次,3月留存在25%左右;去年6月份上线的第一个健身仓已经回本且实现盈利,通过财务测算,今年投放的健身仓预计将在8个月内回本。
公园盒子核心团队成员的背景非常多元,包括了摩拜、享骑、盛大、百姓网、宝洁、微软、思科、福特等企业,CEO黄晓蕾曾在宝洁等快消公司从事市场及运营工作,也在硅谷有过创业的经历。
最后补充公园盒子过去的融资历史:2017年3月获得个人天使,2017年7月获得熊猫资本的数百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2017年11月获得合鲸资本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
如果我们横向看待整个健身市场,相比美国超过17%的健身用户,中国0.7%的健身渗透率依然很小。无论是传统健身房、互联网健身品牌、拥有黑科技的健身工作室,抑或是挖掘线下流量的共享健身仓,都会成为中国健身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6氪认为,现阶段新兴健身品牌能否赢得用户的青睐除了要紧跟O2O与零售化的大趋势外,进一步降低用户的准入门槛、将产品与服务进一步碎片化、满足用户对时尚与潮流的追求等策略都是充分条件之一。
回应文章开头,共享健身仓之所以能成为2017年的风口之一,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健身方式,更重要的是,做为一种社区流量的线下获取渠道,其获取流量的效率与潜在的变现能力更有想象空间。如果说2017年是共享健身仓风口的摸索期,那么2018年会是共享健身仓的验证期:单点模型的财务验证 + 多元化商业变现的可能性。
公园盒子ParkBox目前已经获得熊猫资本等多家机构的Pre—A轮融资,公司在上海等地投放“公园盒子”近30个。
除了标配的跑步机,共享健身仓还有别的新玩法,如AIPHABOX做了个智能乒乓球舱,采用“智能发球”+“自动捡球”模式,同时支持1-2人使用。
共享健身仓觅跑近期完成对“达卡运动”的合并,后者同为共享健身仓的玩家,且产品完成落地,已在北京签约200个小区。
Keep做运动用品、投资运动瑜伽服,虽然不太可能成为lululemon,但运动服确实可以讲更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