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7年,SOHO中国基本只能依靠出售资产,以及老板潘石屹的个人爱好来维持声量。
从2014年开始,公司陆续出售资产超200亿元,今年6月底,公司再次宣布出售78亿元资产。
公司转型7年,营业收入“瘦身”,从高峰时期的180亿元降至如今不到20亿元。
在这期间,公司屡次出售资产回笼资金,也没能挽救业绩衰退,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2.32%和59.33%。
转型被同行超越
6月28日,SOHO中国对外宣布出售物业计划,涉及北京、上海13处物业,预估总价值78亿元,首批涉及9处。
公司出售物业并非首次。自2014年以后,公司频繁出售物业资产,截止目前,公司手中核心物业资产仅有8处,另外,丽泽和古北项目尚未竣工。
2007年,公司登陆港交所,公司实现营收70.44亿元,虽远不及万科A和碧桂园,但足可以将恒大和融创甩在身后。
2012年,公司实现营收153.05亿元,提出要在5年内超越万科的宏伟蓝图。
然而,当年8月,公司宣布从开发、销售物业向持有物业转型,此后多年,公司极少出现在一级土地市场。
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1亿元,归母净利润19.25亿元。相比高峰时期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缩减近9成和8成。
10年前,落后于公司的融创中国和中国恒大,2018年收入已是公司的72倍和271倍。
租金成主要收入来源
SOHO中国转型后,租金逐渐成为公司主要收入。
斑马消费梳理发现,从2014年至2018年,公司租金收入分别为4.25亿元、10.25亿元、15.11亿元、16.69亿元和17.35亿元,期间租金对公司总营收的贡献从7%增至100%。
2018年报显示,公司在北京、上海各4个项目,除外滩SOHO出租率为87%之外,其他物业出租率均在95%以上。
转型收租,使得公司资产负债率保持在低水平,2014年至2018年,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保持48%左右。
激进扩张的融创中国、中国恒大和碧桂园,2018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9.80%、83.58%和89.39%。
因为自持物业收租,其盈利水平在上述3家房企之上,2018年,公司毛利率为74.69%。
SOHO中国在2015年推出基于共享办公的3Q产品,并且打算将其推向资本市场。截止目前,3Q业务在全国7个城市拥有31个中心,超过3万个工位。
不过,潘石屹不大看好这个项目,他曾对外抱怨这个项目利润特别薄,公司资金不会大规模投向这个领域,也没有上市计划。
重回房地产开发一线
斑马消费梳理发现,2013年至2015年,公司业绩明显下降;2015年至2018年,业绩出现回升;2016年及以后营收规模维持在15亿元以上,净利润也呈现同样的变动曲线。
2016年出售SOHO世纪广场,更像是在改善业绩连续下滑局面。
斑马消费初步统计显示,从2014年开始,公司几乎每年都在出售资产。
2014年,公司以52.3亿元出售上海SOHO海伦广场和静安广场,30.5亿元出售凌空SOHO一半项目。
2015年9月,将外滩地王股权转让给复星,对价84.93亿元。
2016年7月,公司将SOHO世纪广场出售给国华人寿,对价32.97亿元。
2017年6月,公司以35.73亿元出售虹口SOHO,50.08亿元出售凌空SOHO。
在2018年3月举行的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潘石屹明确表示未来不再出售资产,到2019年6月,公司再次宣布将旗下13宗物业资产出售,预估总价值78亿元。
仅上述出售或将要出售的物业,合计回笼资金将达364.51亿元。
这些资产卖出后,公司有哪些计划?
潘石屹对外表达出两个选择,一是拿地建房,二是偿还银行债务。
从财务指标来看,2018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55.66亿元,短期借款9.64亿元,公司不存在地产开发商普遍存在的债务压力。
公司靠收租熬过7年后,最终选择重回上游介入房地产开发业务。
光华路SOHO 3Q项目11月12日起已经卖掉,原有运营团队的员工转岗或拿赔偿离职,项目则交给筑梦之星来运营。
SOHO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卖方与买方就出售停车位订立协议,初始代价为约人民币7.61亿元(经扣除增值税且可予调整)。
5月29日,SOHO中国在北京举办2018年年度股东大会,股东们对共享办公品牌SOHO 3Q的未来依旧不明朗,甚至有人提出,希望3Q别烧太多利润。
过去,老潘自带“明星效应”,让SOHO中国一直颇受业内关注。不过,相比起业绩,最近几月扑朔迷离的私有化事件显然更牵动市场神经。
据路透社消息称,黑石集团正与SOHO中国进行私有化谈判,而对于本次私有化,黑石给出的报价为每股6港元,交易价值40亿美元。
11月19日,北京丽泽SOHO开幕,项目占地1.1万㎡,总建面17万㎡。潘石屹出席现场,并就此前传言80亿清仓公司资产进行回复:以公司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