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正值建国70周年历史节点,赢商网全国19城大联动,特别推出《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大型专题策划,回溯过往70年城市与商业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探路商业与城市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最终将汇集成册。
上海,这座消费文化浓厚、制造精神深刻的城市,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京路步行街作为上海商业的缩影,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中百公司的自动扶梯,是上海第一部。上海的第一部也就是全国的第一部。我们都会排队去乘坐。”
“要说逛街、逛商场,南京路肯定是当时最热闹的地方。不止是从外地来上海的,连当地人要采买些什么东西,家门口也是买不到的。”
“当时的上海制造,就意味是全国顶尖。无论是食品、皮鞋、玩具等等,上海货就是全国名牌。”
地产专家、少山咖啡品牌创始人项震,商业地产资深媒体人徐跃明,同为“老上海”。这是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上海商业,不约而同的回忆。
要回看这段时间的上海商业,还不得不追溯到解放前的30年。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以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力量,奠定了南京路在上海的商业地位,也奠定了上海在全国不可动摇的商业基础与格局。
1949年至1978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但上海商业依旧傲立全国之首。除了上海专属的繁华与热闹,上海制造,无疑是当时最热门的商业关键词。
中百公司 现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静态商业环境下 制造业涌动
1958年,第一批按照标准化工艺生产的上海牌手表投产,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一时间,国人都以能够拥有一块上海牌手表为骄傲,该品牌手表甚至创下累计销量超过1.2亿只、上缴利税52亿元的惊人纪录。
在“计划经济”这一全国经济大环境下,上海作为全国市场的“供应商”,制造业悄然崛起。据徐跃明回忆,建国初期,上海的零售商业是全国最好的。“从全国来看,当时只有上海有相对比较齐全的零售品生产能力。虽然北京、天津等也有各自比较有名的品牌,但都不像上海品类这么齐全。而且很多其他城市的生产能力,都是经过上海的输送扶持才提升起来的。”
在徐跃明看来,当时繁华热闹的上海,却是处于一个相对静态的商业状态。
“解放后30年,上海商业所呈现的繁华,其实是解放前就已经沉淀下来的。在这几十年中,上海一直都超负荷承担着供应全国的角色,但投资再生产的能力是不够的。生产技术、设备设施,包括人的思维观念,都是相对静态老化的。这个状态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才开始转变。”除此之外,当时的百货也不像现在的商场,没有换租、调改等更新,几十年来,几乎一成不变。
但即便如此,全国第一的生产能力打造了“上海货”的款式新、质量优、价格好,依旧使上海成为全国人民的采购天堂。所以,即便是在那个凭票购买的年代,无论是为结婚置办家当的上海当地人,抑或是外派到上海出差的人,都会想尽办法购得“上海制造”的家具、家电、布料、成衣、食品……钻石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缝纫机、中华牌香烟、大白兔奶糖、麦乳精等一系列上海品牌,成为了驰名中国的名牌。
零售产品的高产量和来沪消费者的增加,使得市场需要商业体去承载这一切。基于几大百货而延伸出来的“商圈”,应运而生。
商店内观看使用缝纫机的顾客
三位年轻女子欣赏展出的自行车
社区配套商业贫瘠 四大“商街”成热门
若放眼全球,上海当时的零售商业面积可能不值一提,但在中国,上海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建国初期的上海,在房地产国有开发的背景下,由政府组织计划开发的住宅——新村(当时称为“公房”),已经有了沿街商铺的配套,但仅停留于早餐店、小卖部等,并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购物需求。所以,即便是上海当地人,也需要到当时的 “四大商街”购物。这四大商街分别是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城隍庙,其中以十里洋场——南京路最具代表性。
基于浓厚的消费文化和品类丰富的零售产品,上海这四条商业街也各具特色。
南京路作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又有四大百货公司坐镇,自然而然成为当时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地方;四川北路这条上海开埠以来最早建成的商业街,有着“平民商业街”的称号,在老一辈虹口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城隍庙则以琳琅满目的小商品闻名;淮海路相较于其他三条商街虽属后起之秀,但也以其时髦和“腔调”,成为当时“逛街”必去之地。
但正如前文所提,当时上海商业所展现的繁华,是解放前四大百货公司鼎盛的延续,散发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光彩,这部分光彩甚至闪耀至今。若要单看解放后30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海商业,实则是静态的。
随着娱乐休闲场所的关闭和改造,1952年,南京路上的百货公司也开始运行计划配给模式。1956年1月2日,永安百货成为第一家合营的百货公司,在此之前,永安外国商品已基本中断供给,粮油等日用品被纳入统购统销的归到,永安的业务已经陷入困境。同年,先施公司合营后改为上海服装公司,部分楼层分别被东亚大酒店、黄浦区文化馆等单位使用。
自此,全面的公私合营开始,上海的消费文化和商业氛围急速降低。
虽然上海“消费型城市”的光环减弱,但“生产型城市”的身份逐渐耀眼起来,上海在全国的商业地位依然不可撼动。改革开放后,也正是依旧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深入骨髓的消费文化,推动了上海商业的迅猛复苏。
公私合营后的永安公司
结语:
如果说1949年前的30年,上海是车水马龙、风花雪月的消费乐园,那么1949年后的30年,上海就摇身变成了名牌辈出、声名远扬的制造天堂。历史沉淀下来的消费基因和时代铸就的工业情结,形成了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商业格局,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上海。
(注:本文图片均来源于视觉中国)
系列报道链接:
②.1979-1990,改革开放赋予上海商业“新活力”
③.1991年—1996年:外资零售涌动下的“上海速度”
④.1997年-2008年:香港人在上海
⑤.2009-2013:一场“世博会”给上海商业带来的连锁反应
⑥.2014年及以后:商业迈入发展新阶段 探索不止步
多个商业中心的逐渐形成;引入外资;发展超市连锁业态……80-90年代的南京商业催生了众多商业标杆,如金鹰、苏宁、苏果等等。
关键词: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 2019年09月29日
2月24日,上海商务公布《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到2025年全市商业建筑总面积1亿㎡,到2035年控制在1.2亿㎡左右。
本期聚焦“2022中国城市商业力排行榜”中的商业1线城市,重点观察【上海】、【北京】、【深圳】的商业情况。
春节7天,上海12座万达广场总客流达615万,总销售6.4亿+,宝龙商业上海区域10个商业项目业绩喜人,实现总客流100万+。
截至12月18日,上海成功通过招拍挂转让345宗地块,土地成交金额2889.64亿元。金地年内五度落子上海,拿下4宗涉宅用地、1宗工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