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996年:外资零售涌动下的“上海速度”

——《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上海》③

赢商网上海站 和贺文   2019-08-27 09:14
核心提示:上世纪90年代,上海掀起“中外合资”浪潮,推动着上海商业不断往前。

  编者按:2019年,正值建国70周年历史节点,赢商网全国19城大联动,特别推出《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大型专题策划,回溯过往70年城市与商业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探路商业与城市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最终将汇集成册。

  上海,这座消费文化浓厚、制造精神深刻的城市,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以家乐福(需求面积:3000-15000平方米)、麦德龙、沃尔玛等为代表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上海市场,紧抓时代发展窗口期的红利,创造了不少辉煌,并推动了上海商业的发展。

  “1996年,家乐福华东第一家店在上海曲阳路开业,一亮相便引来人山人海,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麦德龙开业也是如此,后来的世纪联华、农工商超市都学习了他们的模式”。

  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商业,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感慨道。

  同样的场景还发生百货商场里。1995年12月20日,中日合资的第一八佰伴商场试营业,当天共引来107万顾客光顾,不仅被载入上海商业发展的史册,还创造了世界吉尼斯记录。

  回顾魔都的这段商业史(1991年—1996年),无论是家乐福的进驻,还是第一八佰伴、东方商厦的亮相,“中外合资”是绕不开的话题。另一方面,百货、大卖场、交通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直接印证“上海速度”,进一步展现了魔都的经济实力。

1994年,上海繁忙的街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外合资”盛行下 百货、大卖场崛起

  1991年南浦大桥通车,1992年中德合资创办的上海爱德华造船公司成立,1993年杨浦大桥通车、上海地铁1号线运营、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1994年首张银行卡在上海诞生,1995年东方明珠正式亮相……进入90年代,上海的经济发展全国瞩目,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世界各地的先进事物,为以后的繁荣景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傍晚的黄浦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然,外资零售巨头能够进入上海市场,离不开政策的变化与支持。

  1992年7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由此揭开了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序幕。两个月后(1992年9月28日),上海第一八佰伴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商业零售合资企业。

  正是这一年,上海解放后第一家高端百货东方商厦建成开业,这同时也是中国大陆首家合资零售商业项目。

  “第一八佰伴虽然批准得早,但最早开出的却是东方商厦”,齐晓斋介绍道。

  同一年,上海第一家私营中外合作企业——中美合作上海好来喜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上海吸引外资的政策取得了新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上海作为全国的龙头,大胆尝试,先从取消食糖、鲜蛋和食盐票证开始,逐渐取消婴儿奶糕凭卡定量供应、猪肉凭票供应,直至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原先“天刚蒙蒙亮便排队,轮到时商品卖光”的场景不复存在。1992年10月,计划经济彻底结束。

  与此同时,上海再次掀起百货扩张潮。原本集结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的南京东路新增了精品商厦、宝大祥商厦等一批中型现代化百货商厦,商业氛围极其浓厚。淮海中路日本华亭伊势丹百货、香港瑞兴百货、南京西路香港WINGS鸿翔百货、徐家汇太平洋百货相继亮相。一江之隔的浦东新区,则有着上海华润时代广场和第一八佰伴商场。

  紧接着,家乐福的亮相标志着大卖场业态登上上海商业史的舞台。1995年的最后一天,上海第一家大型超市卖场家乐福进驻曲阳社区购物中心,并于第二年正式营业,同一年开业的还有麦德龙中国首店、中日合资的上海华联罗森便利店。

家乐福上海曲阳路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此,齐晓斋告诉赢商网,当时的家乐福、麦德龙分别于百联集团、锦江集团达成合作。由于当时没有大卖场业态,家乐福、麦德龙的到来,立马填补了空白,等到消费者养成习惯,开一家便成功一家,90年代国内重新起步的连锁企业,都是跟外资学习的。

  “不过,家乐福的经营模式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如今,国内商超店铺增长很快,且模式不断创新,外资优势显然不明显了,甚至有点落伍”,齐晓斋补充道。

  “四街四城”八大商业中心初步形成

  外资零售企业的到来、计划经济的彻底结束,直接带动了上海商业的繁荣,其商圈氛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上海有名的四大“商街”为例,在此阶段逐渐演变为“四街四城”八大商业中心。所谓的“四街”是在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四条商业街原有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新建的“四城”则是指徐家汇商城、新上海商业城、豫园商城、新客站不夜城。该规划于1992年开始兴建。

1991年,上海繁华街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四街四城”中,从上海开埠时期便是热门商业街的南京东路,更是见证了百货到购物中心的转变。除了新增的百货商厦外,地铁购物中心迪臣集团香港名店街和迪美购物中心在该阶段亮相,前身为新世界游乐场的新世界城也得以扩建开业。

  不仅如此,南京东路贵州路附近的闲置工地还诞生了上海第一家临时的微型泛购物中心,虽然该项目只有2层楼,面积为数千平方米,但是项目引进肯德基、屈臣氏、STOCKS时尚服饰折扣主题店、电玩城,首次将主力店概念带入魔都。

  不过,对于上海本地人而言,最爱逛的不一定是南京东路。家住黄浦区(原为卢湾区)的小鸣表示,自己小时候最常逛的是淮海路,而非南京东路,毕竟离家近是在此消费的主要原因,而且90年代的淮海路西有太平洋百货、新华联大厦,东有伊势丹百货,中段是各种街边店,购物十分便捷。

1993年,上海淮海路街头广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南京路深厚的商业积淀和淮海路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同,90年代初的闸北区(现已并入静安区)与浦东新区一样,都在进行大改造。彼时,浦东新区开放,陆家嘴地区除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台外,其他区域仍旧遍布旧式厂房、住宅;上海新客站地区高层建筑较少,到处是旧区里弄,“不夜城”地区的改造迫在眉睫,好在上海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里,铁路上海站地区被列为上海市副中心、重要交通枢纽和市级十大商业中心之一,政策和规划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993年,建设中的东方明珠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海火车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显示,“不夜城”的建设,以土地批租为突破口,吸引内外资。1992年上半年,当上海市发布土地批租的消息后,外商们蜂拥而至,既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印尼、日本的企业,也有来自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的企业,如“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香港房地产巨商李嘉诚等。一时间,闸北区成为炙手可热的区域,经常几家争夺一个地块。此后,该区域诞生了上海第一家日式GMS生活广场——JUSCO,进驻到嘉里集团开发的嘉里不夜城1期购物中心内。

  时至今日,南京东路依然是每天人潮涌动,但随着商圈扩散、高档购物中心的兴建,人群分流明显,曾经引以为傲的百货商场们由此开启调整升级之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淮海路上汇聚了各类高端购物中心和品牌旗舰店;新客站则不再是“不夜城”,区域内除金融街联合丰泰地产打造的高端商务综合体外,未见新的商业广场开发。

  结语:从百货、外资零售争相进驻,到“四街四城”八大商业中心的建设,及购物中心雏形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为如今的商业地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石。不过,商业环境瞬息万变,曾经的外资零售巨头如今或退出,或调改,或被收购,“洗牌”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推动上海商业向前迈进,开启新篇章。

系列报道链接:

①.1949年-1978年: 静态中崛起的“上海制造”
②.1979-1990,改革开放赋予上海商业“新活力”
④.1997年-2008年:香港人在上海
⑤.2009-2013:一场“世博会”给上海商业带来的连锁反应
⑥.2014年及以后:商业迈入发展新阶段 探索不止步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