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92-2002:百货业“黄金时代”下的繁华旧梦

——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系列报道

赢商网 袁昭   2019-09-05 11:54
核心提示:赢商网全国19城大联动,特别推出《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大型专题策划。回溯城市商业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探路商业与城市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编者按:2019年,正值建国70周年历史节点,赢商网全国19城大联动,特别推出《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大型专题策划,回溯过往70年城市与商业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探路商业与城市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北京商业市场随着北京历史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演变受到北京政治、经济兴衰所制约。长期以来,北京是一个消费城市,在市场结构、交易场所、供求关系上,都充分显示了这方面的特点。

  当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了完整的市场体系。在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调节供求上,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功能。经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而进入9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崭新的阶段,北京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市场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更加繁荣活跃。

图片来源:界面

  现代商业初具规模,商业市场发生质的变化

  1992年以来,城乡居民的购买能力不断提高,对商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而且趋向多样化、高档化,人们崇尚健美的趋势明显增强。穿着商品的绚丽多彩,追求个性化、求名牌、求新潮的风气日益盛行。

  市场调整商品结构取得了成效,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新品种大量涌现,使适销对路的商品急剧增加,货源充裕。

  长期以来存在商品供求不平衡的状态得到了缓解,卖方市场开始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第二次经商热的兴起,北京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图片来源:7788收藏网

  1993年5月,随着商品供求不平衡的状态改善,北京市民在购物时终于不再需要陪伴了他们多年的粮票,这个细节的背后蕴藏着一场即将席卷全国的消费革命。5月10日,京城粮油价格放开,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完成其三十余年的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说,改革开放让消费者时隔多年终于告别了食品的匮乏,“丰盛”逐渐成为一个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随着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增多,口味的多样化逐渐被市场培养出来,开放状态下,外来食品也随之开始广受欢迎。

  1992年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厅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开业,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麦当劳餐厅,营业第一天就接待了超过四万名顾客,人们把这个巨大的M字标志作为感受美式文化的理想场所。

图片来源:微博

  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即如今的国贸商圈开设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目前,星巴克已经在中国140多个城市开设了超过3300家门店,2018年星巴克更是在前门开出全球第二大门店。

  1992年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势下,第二次经商热的兴起,北京市政府曾宣布,北京要进一步敞开大门,欢迎全国各地到首都投资建商场卖东西,使首都的商业、首都的市场,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商业和全国人民的市场。

  从1992年到1993年,先后扩建和新建的大型商场有天桥百货商场、城乡贸易中心、燕莎友谊商城、赛特购物中心、复兴商业城、华奥商厦等27户,1994年又有双安等13家大型商场相继开业,全市已有万米以上大型商场40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大商场已有27家。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科技含量的商品增多,传统商业和现代化商业相结合,使这个传统商业行业演变为一个现代商业行业。

90年代北京地铁票(带广告)

图片来源:网络

  百货业态迅速崛起,改革深化外资进入

  1992年7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由此揭开了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序幕。

  1992年北京作为国务院首次批准的六个试点城市之一,开放了商业领域的中外合资,6月,全国第一家商业合资企业——燕莎友谊商城开业运营,第二年4月实行合资,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开业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燕莎商城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新加坡合作方的商业智慧和欧美的一些商业经验。

90年代燕莎友谊夜景

图片来源:搜狐

  1992年12月,国家科技部门和日本八佰伴合作,成立北京首家中外合作的新型商厦——赛特购物中心。当时赛特是一个景观,卖场开架率90%,超市以进口品为主,首家使用电脑联网收银系统,引入季节、节庆日营销策划。引入会员管理机制。很有点日本百货店的形象。

  1993年3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经国家批准在一些城市和地区试办中外合资的零售商业、物资供销企业。”第一次将批发领域列入对外开放范围。

  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京试办两家中外合资的连锁商业企业,荷兰万客隆(Makro)和日本伊藤洋华堂(Itoyokado)先后开进北京城,1997年10月7日,我国首家合资连锁商业企业——中日合资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在京成立,1997年底开业的中贸联万客隆首家店铺投资额达3亿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搜狐

  但是百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经济体制系统改革深入推进,外资大规模进入后,新的商业业态不断迅速崛起,例如超市尤其是连锁超市向原有的主流商业业态发起挑战,形成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多业态并存格局。加上百货商店本身经营不善等,在1996年大批百货商店出现利润下滑的情况,21世纪初期,百货业态进入调整和转型期。

  多种业态并存,北京商圈新格局形成

  在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随着旧城区的改造速度加快,拆迁人口大量迁往郊区,消费者集中在城市商业中心购物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购买力由过去的过分集中趋于分散。

  传统的商业中心区客流已明显减少,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地价昂贵等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使商业分布出现了“中心空洞化”趋势,二环路以内的旧城区逐步演变为商业空洞区。

1993年的朝外大街

图片来源:搜狐

  该范围内居住人口和商圈内固定人口都在逐渐下降,可供商业开发的系数只占全市开发系数的3-5%,二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新城区正在成为商业蔓生区。全市的商业布局发展呈现“摊大饼”的模式。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城市发展思路的更新,以“两轴两带多中心”为思路的城市布局规划全面取代了过去“摊大饼”的陈旧做法。

  城市商业格局逐渐按层级进行扩展。最初由王府井、西单、前门一大栅栏等以满足市内外、境内外消费者休闲、旅游消费需求为主的广域型城市商业中心构成第一层级商业中心。

90年代的国贸大厦

图片来源:搜狐

  发展到第二阶段,是以商圈范围涵盖较大城市范围的区域型商业中心构成的第二层级,包括公主坟、朝外、崇文门外大街等以满足消费者的选择性购买和一般性休闲消费需求为主的区域商业中心。

  顺义、通州、亦庄等三个重点新城商业正在形成社区商业体系,包括社区商业中心和便民终端设施, 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为主。

  可见这一时期,北京商业业态发展形成了大市场格局,开创了大型商场与中小型商场相互配合、综合商店与各类专业商店相互补充、市中心与社区服务商业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百货、连锁、仓储等多业态并存,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高中低档结合”的商业业态格局。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商业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 孙骁骥.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2.

  [3] 刘梅英.北京商业发展程度评价[N].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06(2).

  [4] 田侠. 北京商业业态的发展历程及其变迁[N].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07(4).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