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疫情后复工复市调研座谈会纪要

——广东·汕头

赢商网   2020-04-08 17:59
核心提示: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疫情后复工复市调研座谈会纪要

  为深入了解疫情防控攻坚阶段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实际情况,2020年4月2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马龙龙教授至广东省汕头市实地调研目前企业复工、商业复市、居民消费等情况,并与政府部门代表、消费者代表以及来自于广东省各地市和湖南省的企业代表等进行关于“疫情后复工复市调研”座谈。座谈会上,马龙龙会长和与会代表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充分了解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后企业真实情况。形成如下纪要:

  一、企业复工复产情况

  Ø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内销生产企业开工率较高,目前为60-70%。而产品主要面向国外市场的外销生产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Ø各企业复工复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巨大压力和如何留住劳动力。

  Ø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南北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南方复工迅速、北方复工较慢的客观情况。

  Ø停业期间的企业经营成本并未降低,很多企业成本不降反升。

  Ø很多补贴政策(如给企业两个月税收补贴等)并未落到实处,企业尚未得到实质补贴。社保补贴同样尚未落实。

  Ø复工较晚的企业,其损失更为严重。

  Ø企业对于产品的正面宣导存在较为迫切的需求和突出的期望,即现阶段物资供应紧张、进出口存在明显差异的背景下,应“化危机为机遇”,鼓励和宣传我国自主产品和品牌。企业建议政府能够给予宣传支持和引导帮助。

  Ø目前,各企业对于疫情何时能够真正结束非常关心也非常担心,对疫情后何时能恢复正常也是充满了忧虑。

  Ø现阶段,各企业维持生存和进行生产的资金压力巨大。各企业主要依赖企业主自身资源或自有资本来勉强支撑。

  Ø目前,关于国内外宏观形势、疫情控制、经济环境、行业趋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各种信息较多,但真实性和准确性较低,对于企业发展决策和经营判断的参考与支持较弱。企业希望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行业发展相关信息。

  Ø地方政府并未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实质补贴或利率优惠,企业资金成本仍然较大。由于形势不明朗与缺乏信心,即便具有贷款资质或条件的企业,也不愿或不敢进行贷款,更多的企业主选择自有资产/资本的投入,或亲友间的民间拆借。

  Ø虽然生产企业一直停产,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客观存在招工难、熟练技术工人培训周期长(3-4个月)的客观情况,而且疫情加剧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各企业还对6月底后国外疫情能够出现向好反转存在预期和希望,因此,各生产企业仍想尽办法尽力维持保有员工。

  Ø正常情况下,生产企业的员工工资以计件工资为主,人均月工资约为6000元人民币。停产期间,员工月工资调整为2000-2500元,且为员工提供食宿。员工日常在企业以培训和休闲为主,未开展任何生产或经营活动。企业和员工并未获得失业补贴或其他支持,所有成本均由企业或企业主自行担负。

  Ø研发人员招聘更加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研发工作的进行与发展,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原材料供给情况

  Ø对于原材料,政府的“保供”支持力度方面,南方普遍高于北方。

  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压力大,产品生产出来后,难以销售或出口,双重压力下,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生产,难以为继。

  Ø原材料价格在不断上涨,目前已普遍上涨20-30%。

  Ø制作婴幼儿食品的重要原材料乳铁蛋白出现2天内每吨上涨2000元的情况。

  Ø某生产婴儿米粉的企业,其主要原材料大米(由于用途特殊性,对大米有严格要求)成本上涨30%,因为其货源主要供应地越南和泰国不再向我国出口大米,不得不转向采购国内江苏地区的大米。

  Ø建议为母婴产业开辟物流绿色通道,婴幼儿奶粉生产所需的乳铁蛋白、DHA、益生菌等原材料数量巨大,而这些原材料大部分依赖于进口。目前,各厂商储备的原材料只能维持至5月31日。

  Ø由于美国不再向我国出口大豆,大豆价格上涨严重,上涨了30%。

  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同时为保证销量,产成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或上涨有限,日益上升的成本压力无法转嫁给消费者或其他相关者,只能生产企业自身消化和担负增加的巨额成本,加之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生产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如纸尿裤行业,产能基本为需求的6倍左右)。因此,多方压力下,倒闭现象较为严重。

  Ø原材料价格虽然已经上涨很多,但由于存在“滞后效用”,后面可能迎来更大幅度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大型生产企业在春节前或疫情初期,积累了大量原材料存货,能够保证其3-4个月的稳定生产。因此,现阶段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对有存货生产企业影响较小。但是,当原材料存货消耗殆尽,将产生下一轮原材料价格上涨。

  三、生产物流情况

  Ø疫情期间,生活物流逐渐恢复正常,但疫情对生产物流影响较大。很多生产物流3月份才开始逐渐恢复,目前仍有大面积生产物流尚未恢复。

  Ø对企业而言,物流成本上涨非常严重,普遍上涨20-30%。

  Ø国际物流成本上涨更为严重,且目前仍持续上涨,增速较快。目前,生产物流均为“现金现付”模式,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Ø很多产品正处于物流运输途中,但无法继续运输,不得不一直保持在途状态,对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均产生较大影响和成本压力,政府对于在途商品未采取任何补贴或措施。

  四、外贸出口情况

  Ø目前,国外普遍处于停产停工状态,也影响着产业链或供应链上相关的国内企业。

  Ø出口订单方面,美国订单已全部停止或取消。其他国家也陆续停止。

  Ø虽会产生很多疫情防控相关的美国订单,但很多外贸企业不敢承接美国订单,因为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和后续法律隐患。由于大部分企业缺乏敏锐的法律意识或充分的法律知识,因此,后续对于外贸企业法律知识和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Ø总体上看,生产企业的外贸订单下降了30-40%。若长此以往,我国很多产业将出现被“产业替代”的问题。

  Ø很多外贸订单的合同并未要求客户支付定金,没有定金的约束,订单损失率更高,加之生产企业已经投入生产,双重加剧损失。

  Ø各行业、企业普遍认为预计6月底左右国外疫情将有望出现反转。很多企业以6月底为限,力保企业至少坚持至该时。但6月底时是否能够真正出现向好反转,市场和产业链能否真正开始复苏,则不得而知,大家均表示非常担心、没有充足信心。若7月份国外疫情仍未得到控制、市场仍未好转,很多企业将濒临“存亡线”边缘,将出现更大规模的破产和倒闭。6月底不仅是很多企业保生产的底线,更是其心理上谋生存的防线。

  Ø很多出口型企业,已经停业2个月左右。

  Ø对于代加工企业,代工产品越是知名品牌、大品牌,其订单量下降越为严重。由于疫情原因,国外知名大品牌对国内生产企业的打击较为严重。

  Ø很多国家由于汇率下降很快,如俄罗斯、墨西哥等,该国采购商出现大量的“弃单”现象,大量订单被取消。企业可通过“锁定汇率”的方式来规避此类风险,但是很多企业对“锁定汇率”不清楚如何操作,甚至根本不知道此种方式,建议政府可对其进行相应的辅导和帮助。

  Ø由于出口商品和内销商品存在不同标准,且很多代工产品不具备单独销售的品牌、渠道等问题,“出口转内销”的难度很大。

  五、卫生用品情况

  Ø母婴行业相关企业建议政府能给予该行业更多扶持和帮助政策,以保障母婴用品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实现特殊时期对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的关爱与帮助。

  Ø母婴行业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在疫情影响下,企业经营压力骤增。

  Ø母婴行业存在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监管差异化对待、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如某国外进口产品可为“滴剂”,而同类国内产品则只能为“饮料”,因此,使其在宣传、定价、市场、销售方面产生巨大差异。

  Ø为抗击疫情,各行各业的生产企业的车间都纷纷改为生产口罩。纸尿裤生产的原材料无纺布,口罩生产同样需要,因此改为生产口罩,致使纸尿裤生产原材料非常紧缺,难以维持正常生产。

  Ø对于一次性医用口罩,价格波动严重: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为0.3元/片,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四)价格涨至1.5元/片,2月3日(农历正月初十)价格涨至3.5/片。随着各行各业开始生产口罩,全国口罩供给量充足后,现在口罩价格又跌至0.9元/片。而现在生产成本至少为0.7元/片。

  Ø2019年,口罩设备生产线为18-23万/条。今年,各行各业纷纷涌入口罩生产行业后,口罩设备生产线涨至120万/条,而且高价购入的设备并不是平常购置的已经调试好的正常设备,更多的是库存设备、老旧设备、拼凑设备、临时组装设备或有残缺和缺陷的设备。

  Ø口罩设备生产线正常经营的难点在于调试,包括设备安装、设备调试、原材料调试、工人学习上手、熟练操作等全过程,很多设备购置以后,调试周期短则几天,长则数月,有些甚至无法正常生产。正常情况下,口罩设备生产线日产口罩10万片,而现在很多高价购置的设备即便调试好后,生产能力一般维持在日均1万片。

  Ø口罩生产核心原材料熔喷布,2019年价格为1.8万元/吨。随着口罩生产的大规模展开,熔喷布价格一路上扬,每吨的价格从4万到9.6万、12万,再到20万、40万、50万,直至60万。不仅价格上涨,市场上熔喷布异常紧俏,即便花再多的钱也很难买到。

  Ø熔喷布紧俏的原因在于制造设备的紧缺,生产设备的核心是喷丝喷头,全球所有熔喷布的喷丝喷头生产力极为有限,仅有德国能够生产,而该设备为预约订购模式,生产周期约为3个月(6-3-1的预付款模式)。

  Ø熔喷布仅供口罩生产使用,因此,常规情况下我国熔喷布产量较小。2019年,我国熔喷布产量为5万吨。

  Ø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口罩需求量下降,同时国内口罩供给充分甚至出现过剩,新入口罩行业的口罩生产商倍感压力。

  Ø国外疫情日益严重,口罩生产商开始探索口罩出海。但是,国内外口罩标准差异较大。国内外很多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或相关用品的生产标准差异巨大,使得我国很多产品无法出口欧美。

  Ø对于一次性口罩,我国和美国的生产标准存在差别。我国的标准为一次性民用防护,生产条件要求为百万级洁净车间(每立方米大于20.5微米的颗粒不超过百万个);而美国的标准为一次性医用,生产条件要求为十万级洁净车间(每立方米大于0.5微米的颗粒不超过10万个),还需获得FDA认证。

  Ø关于FDA认证,2017-2019年曾做过出口美国的相关外贸业务,则可能已经具有FDA认证。而疫情期间的新进入者,则不具备FDA认证。正常情况下,办理FDA认证手续,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而目前美国疫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已经停止给中国相关企业办理FDA认证。

  Ø对于立体型口罩,美国的标准是N95,而中国的标准是KN95。欧盟的款式和标准均不同,其标准为FFP2/3标准。因此,此类口罩我国与美国、欧盟的标准明显不同,无法得到其认可。

  Ø美国和欧洲的口罩认证标准很高、周期较长,大部分国内口罩生产商不具有美国或欧洲认证。若口罩生产商选择挂靠在有认证的企业下面,利用其资质出口,挂靠费用过高,约为10万美元。

  Ø2月3日(农历正月初十)正常投产的口罩厂获得了高额利润,巅峰期日均利润为700-800万元,而2月3日(农历正月初十)之后开设的则很难盈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后投入的口罩厂,越难盈利,甚至亏损越严重。高昂的设备购置费和原材料采购费、3倍以上的人工成本、巨大的物流费用等多种成本压力,致使新进入者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

  Ø由于口罩属于医疗器械,正常情况下,口罩生产企业需取得医疗器械企业生产许可证,获得GMP认证。而该认证要求非常严格,且手续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因此,国家卫健委只允许未取得生产许可的特殊时期临时厂商生产口罩至5月9日。

  Ø2019年,我国口罩生产能力为2000万片/天。目前,我国口罩生产约为5亿片/天。口罩保质期为2年,疫情期间大量的口罩供给无充足需求匹配,而正常情况下人们没有戴口罩习惯,则大量的口罩将无法消化。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