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超市一哥”被传上市:华润万家的前世今生

灵兽   2022-05-26 08:03
核心提示:如今,华润万家又被传出仓促上市,这对其本身并不一定是个好消息。毕竟,ST的零售企业在资本市场已不稀奇。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这一 华润万家(需求面积:8000-15000平方米)终于不再因闭店而被提起,反而是被传上市。

5月21日,据彭博社报道,华润集团考虑让华润万家在2022年IPO,或筹资20亿美元,华润万家可能在IPO前融资4亿美元。目前,两者均未对此消息做出回应。

报道中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华润万家拟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前,于一轮私募融资中筹集约4亿美元(约31.2亿港元),在这私募融资中,不仅碧桂园领投,农银国际、中银国际、中金资本均有参与。针对上述信息,华润集团表示,市场传闻,不予置评。

如今的零售业被一团“迷雾”笼罩,行业利润率低、业绩不仅增长慢反而有下滑的趋势、市场饱和度高,且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需求还变化莫测,华润万家选择此时上市也让业界不解。

而这并不是华润万家首次被传出上市消息。

早在去年5月,就有消息称,华润集团拟考虑让华润万家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或募资20亿美元,IPO最早可能在2022年进行。

一位零售业内人士告诉《灵兽》,猜测华润集团应该会单独成立投资公司,把旗下的所有零售业务都会灌进这个投资公司旗下然后再打包上市的,如果以华润万家为主体的上市可能性不大。

1

扩张全靠买买买

成立于1984年的华润万家,是华润集团旗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根据官网显示,截至目前,华润万家拥有众多零售品牌,在中国自营的门店数超过3000家,实现销售近千亿元。

提及华润集团,或许有很多人不熟悉。但如果提到怡宝、雪花、万象城等,就不会陌生。这些耳熟能详,表面上却毫无关联的企业、产品都属于华润集团旗下。而上述这些企业加上华润万家,在2015年以前还都归属上市公司华润创业。

80年代末,华润超市成长为香港第三大超市集团。

当时,中国“自选商场”的概念迎来发展期,直到90年代,外资商超入华,百货遭受冲击时,也刺激了本土连锁商超的发展,而华润万家的起步与发展都离不开零售业潮水的助推。

1992年,华润万家开始向内地发展,在深圳开出第一家超市——爱华店,随后便以深圳为起点,逐步向华东、华南、华北等地区扩张。2002年,华润万家从万科手中全面收购万佳百货。彼时,万佳百货已在深圳开设国内最大的仓储式百货商场,甚至创造过“一家门店带旺一条街”的神话。

收购之后,华润万家迅速打开内地市场。

尝到甜头之后,为了扩大规模,华润万家开启了疯狂的“买买买”模式。

从江苏零售龙头苏果超市、天津月坛集团旗下月坛超市,到浙江宁波慈客隆超市、广州越秀集团旗下宏城超市,再到彻底接盘英国零售商TESCO(乐购集团)的中国资产,并购已经成为了华润万家在扩张路上的常态,华润万家也成为业内的“并购之王”的美誉。

可对于线下连锁企业而言,区域市场的网点密度,是各家公司特别注重的点。只有在一定区域内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可以帮助零售企业反向对供应商有议价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显然,相比深耕区域的本土商超企业,华润万家的志向并不在此。

直到2015年9月,华润万家迎来“拐点”,失去金主的庇佑。

这一年,华润创业以280亿港元(约合224.17亿元人民币)向母公司华润集团出售非啤酒资产业务。此举意味着,华润创业剥离占公司比重约八成的零售、食品和饮料三大业务,其中包括华润万家、苏果、欢乐颂Fun Square、太平洋咖啡、怡宝和麒麟等知名品牌。

这波操作也被业内解读为,华润创业被华润万家业绩拖累,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估值,为了减轻上市公司的包袱,才出此下策。据当年的财报显示,华润万家收购的Tesco(乐购)中国业务,让其公司旗下零售业务净利润将大降20亿港元。

即便如此,华润万家之前打下的市场还在。

“跑马圈地”的扩张依然让其坐上“超市一哥”的宝座,并霸榜《2019中国超市百强》名单之首。但好景不长,华润万家宛如夜空的烟花,从超市老大的位置到处境尴尬,只用了不到一年。

近两年受到疫情和电商的冲击,失去“金主”的华润万家规模也在不断缩小。2020年,华润万家全国的门店总数和规模就退居行业第三,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大润发和永辉超市。

2

华润万家“拐点”

在属于华润系的年代,华润万家通过华润创业在港上市,而后因业绩利润拖累母公司的财报,被集团从华创剥离,如今的华润万家也是步履蹒跚。

今年2月,华润万家关闭了北京知春路店,这家门店占地几千平米,周围毗邻十几个小区,曾被一度认为商超最佳的选址。但却因为商品力不足,服务能力弱等经营问题,直到关店之际都未被周边的消费者所“惋惜”。

而这家店的关闭,只是华润万家一度盲目扩张被“反噬”的一个缩影。

被华创剥离后,无法自负盈亏的华润万家,开启了“闭店潮”。2016年,时任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曾对外表示,华润万家2016年计划关闭68家门店。

到了2019年,华润万家多地区的门店被行业“瓜分”,山东的7家门店被当地零售商家家悦接手,北京的三家门店卖给了物美。2020年,华润万家第三次出手,将陕西华润万家转让旗下青海华润万家100%的股权。

据媒体报道,2019年前后,北京华润万家、山东华润万家及青海华润万家均有数百万元到数以千万元的亏损额。其中,北京华润万家亏损在2019年前11个月亏损高达1526.41万元。

出掉“烫手山芋”的华润万家并没有因此好转。纵观整体销售数据,依然呈现下滑的趋势。2015-2019年,华润万家销售额从1094亿元下滑至951亿元。其中,2019年同比下降6.1%。

疫情以来,零售大环境每况愈下,像华润万家这样的老牌零售企业,经历了辉煌的黄金期和中国零售发展历程,突然“高开低走”,业绩和利润双双下滑,跌入近十年来的最低谷。背后是疫情的冲击,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行业的竞争以及渠道的分流和成本上涨等多因素所致。

而华润万家的形势更是严峻。据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华润万家关闭800多家门店,销售额再一次缩水。

在零售诸多业态处于风口时,华润万家为了自救,开始不惜余力地多业态协同发展,涉及超市、购物中心、连锁便利店、社区店等业态,多元化自然会帮助华润万家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但同样面临着效率、管理、供应链的挑战。

而多业态的发展,并没有让华润万家重回零售霸主的地位,反而被贴上了“掌控能力”不足的标签。

同时,华润万家在扩张过程中遭遇区域零售商的反击。

在华润系称霸天下的时候,华润万家在全国的盘子也越来越大,但显然供应链管理和对当地消费习惯的理解并不透彻,进而水土不服,而区域零售商的抵御也越来越强。最终,华润万家被当地企业挤出市场,山东市场如此,陕西也是如此。

3

启示

华润万家的前一部发展史,可以总结为成为并购、败也并购。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通过收购、兼并扩大规模是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和战略布局的重要手段。据私募通的数据,在2010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零售企业发生大规模的收并购案例,其金额巨大。

2018年之后,互联网红利期已过,互联网巨头将触角伸向零售企业,因此,收并购案大都开始发生在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零售商之间。

在这个过程中,有较为成功的案例。

永辉超市因2018年拿下红旗连锁21%的股份,而成功布局四川,并对中百“跃跃欲试”,想以此提升在华中市场的优势。

而与华润万家同样执着于“买买买”战略的物美,早在2006年以前,物美通过收购、重组以及托管的方式将美廉美、新华百货、浙江供销、天津大荣、京北大世界等招致麾下,为了巩固在北方市场的地位。

这些年物美的出手更加大方,除了之前提及接管华润万家在北京的五家大卖场之外,2019年,斥70.75亿元现金入股重庆百货,随后,又百亿入主麦德龙中国。

但与华润万家的境遇虽有不同,物美也是一味地扩张自己在全国的盘子,而兼并收购都需要钱,全力扩张的物美除了长短期借款之外,还不断发行企业债,导致公司有息负债规模不断扩大。

可近两年,零售业收并购案例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此前的并购大都发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零售市场环境会较好,好到至少有两位数以上的增幅。而202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不过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同样,如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零售商经营的参差很难直接体现,毕竟大环境好,大家都可以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但经济的马车慢下来后,所有收并购的隐患也将暴露出来,正如北京知春路华润万家门店突然关闭一般。

更为重要的是,华润万家强势“买买买”的同时,却忘记了零售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收并购企业之后,供应链、商品及采购体系割裂,而即便在运营中的门店也尚未统一标准,不少当地的消费者吐槽“只是把门口改了”。

整合的初衷是为了扩大规模,但终极目的还是想盈利。开了上千家门店的华润万家显然没有将规模效应和区域优势转化为商品的竞争力,一味的将并购作为增长方式之一,多年后发现,已深陷泥潭。

如今,华润万家又被传出仓促上市,这对其本身并不一定是个好消息。毕竟,ST的零售企业在资本市场已不稀奇。 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华润万家华润万家上市
本文转载来自:灵兽,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