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市场分析、行业趋势、存量调改
上周末,作为一名光荣的朝阳群众,作者又双叒叕“喜提”高风险区域,虽然比较5月的半封控期,商业营业与消费者活动的自由程度都已经有所增强,但更谨慎、更趋于保守的消费习惯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过虽然现实如此,但疫情也并非能使商业全盘停滞,那些能够迎合疫后消费者心理与消费习惯的新生商业体,将会迎来难得的增长契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圈地运动”让商业地产在抢商圈、抢品牌(招商)、全业态、全品类的怪圈之中持续内卷,导致同质化、固定化、公式化的商业设施比比皆是。
这些虽然可以对应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刚需”,但在疫后更加复杂、更加细分的市场情况与消费者面前,流程化的“短平快”思路将越来越难。同时,进入到“新冠历”三年,商业设施本身已经开始呈现出多极化的裂变趋势。
01.
首先,拥有奢侈品牌完整梯队的高端商业体将在“脱离群众”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全球经济持续下行期间,社会财富将不可避免的向富裕层、甚至富豪层的消费者手中持续转移。所以,在城市核心区域甚至地区型的第一梯队高端项目中,针对且仅针对于这一部分消费者所提供的商品、业态、服务等会进行精细化、定制化、私密化、管家化、以及提案化的升级。
02.
其次,社区商业、近邻型商业体会与线上电商/生鲜/家庭服务类平台等进行更为深入的互补与跨平台合作。
对于消费者的实际的、生活的、家庭的在地化需求进行快速对应。而在这一模块内,更高效率、更加便捷、以及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智能化的业态、服务、以及商业体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03.
再次,城市次商圈、次级的第二梯队商业体将会进行细分类别的二次裂变。这一部分的商业体是过去大开发进程中数量最多,也是同质化最为严重的“重灾区”,言之皆是“年轻客层”,逢人必聊“生活方式”,但稍有差池,其在实际经营中基本都难以摆脱“炮灰”的宿命。所以,面对未来可预期的较长时间内的“微增长”趋势,尽早进行项目重新定位、客层再次细分、营运效率提升、存量体量调整才是正确的做法。
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策展艺术型、区域对应型、圈层社交型、空间场景型、IP主题型、文化集合体类型、大康养与运动类型、城市度假型、服务体验型、奥莱观光型、核心项目(区域店王)补全配套型等等都是进行商业形式的二次裂变的参考方向。同时,上述的多个方向,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打散之后重新进行组合搭配。04.
最后,持续跨业态甚至跨次元。
疫情之后,消费者对于商业设施的需求,早已经从生活对应型的物质层面提升到能够放松身心的精神层面,商业体与消费者的融合互动,已经不再以消费为核心,而是更加倾向于在家庭、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间之中,体验服务、感受愉悦。
所以,除了商业设施本身的裂变之外,来自于外部的跨界叠加、甚至融合就成为了未来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这两年来仅靠具有“网红打卡”的建筑与环境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了,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园、具有情怀的集市与街市,以及元宇宙体验空间、新能源汽车综合馆、儿童成长中心/职业体验、城市露营广场、生活方式集合店、具有社交功能的咖啡轻餐等商业业态已经开进商业地产,另外具有大文娱属性的密室、剧场、汉服体验馆、LiveHouse、清吧CLUB等非传统商业业态也纷纷试水与购物中心的“亲密接触”。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综合型购物中心而言,与其说是一次危机,不如说是一次被动的意想不到的转型契机。将依靠营销活动带客流、招商能力带销售的定式打碎,才能裂变出适应疫后新市场与消费者特征的新型商业体。
如何能发掘可深耕的需求,进而以此促成多元化融合、形成多维度链接互动,无疑是未来每一个商业人都要攻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