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被任正非华为内部讲话刷屏朋友圈。
其实即使任总不讲,在新冠疫情的第三年,叠加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经济与市场下行已经初见趋势,而商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到“冰河时代” 。
中国的商业地产早已习惯了经济高增长带来的消费高收益,而这个突如其来且或许将为期数年的“经济寒冬”,对于大部分从业者来说都充满了不安与焦虑。
未来怎么办?
出路在哪里?
这两个疑问将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困扰着我们。不过,先不要过度恐慌,因为隔壁已经“失去了三十年”的日本同行,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答案。
01.
细分
客层细分
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中产”这个源自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伪概念”正在逐渐瓦解。
大众正在逐渐回归生存必须与生活必要的理性消费;而富裕甚至富豪阶层将持续推动高端市场发展。
消费领域细分
在可支配收入有限甚至减少的情况,消费者个体在各个领域的消费将出现显著的差异化。在日本的商业社会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单品主义”、“俺推经济”(注解)等消费行为也将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出现并逐渐形成大趋势。
商业场景细分
在客层总体细分与个体消费者的支出领域细分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商业场景的细分化。
场景细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情绪链接与城市功能分解。
在日本的经济泡沫崩掉之后,有人追忆大正风华,有人怀念昭和热血,也有人无欲无求只想佛系躺平,所以,在日本的商业空间中,从三越百货的国宝级艺术品装饰到无印良品的“性冷淡”美学、甚至唐吉诃德的“爆炸式”店铺设计,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同时,随着大型开发项目与投资的减少,又使商业设施必须不断进行的自我升级,进行场景与功能更新。
例如,TOD、POD都不是日本原创的城市综合型商业体模式,但到目前为止,这两种形式在日本不仅发展的最为充分,也衍生出来更多、更适合亚洲城市的特点。
02.
多元化的性价比模式
在经济明显下行期间,虽然消费者都会选择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支出,而在必须必要的消费方面,提高品质与便捷度则成为商业可以突破的端口。而我国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追求是永恒的,并且随着商业的发展,对于性价比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性价比在我国消费者的认知中,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便宜皮实”,它甚至还包含了价格敏感度、购物效率、体验感受、社群链接与社交功能等多个方面 。由于目前我国尚处于各地区发展差异化较为显著的阶段,所以,每一个区域的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认知定会有所不同。 超一线城市消费者更关注重购物效率与全过程的体验感;一线与准一线则更追求体验与社交功能;而二三线以及下沉市场则还是高度的价格敏感度。不过,我国的消费市场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略有不同,日本商业困境源于泡沫崩溃带来的长期衰退,导致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严重缺乏消费信心。
所以,在过去三十年里日本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新晋品牌(例如无印良品与优衣库)都是即顾及了思想上“脱亚入欧”的日本消费者的面子;又同时兼顾商品品质,顾及了实际上平均年收持续走低的“钱袋子”的里子,甚至还能上升出一套“小确幸的生活美学”的价值观,向海外市场输出。
而国内消费者目前虽然认知到疫情将是一个长期(几年期间)的负面影响,但与日本的经济衰退(几十年期间)相对比而言,又只是一个单纯的“短期事件”,只是一个短暂的冬天,而“大地回春”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在过去十几年里,经济一片向好,似乎也给商业带来了圈地即可开店、营销就有快钱的“错觉”。
凛冬将至,希望你是那个最先砌好护城墙而能够等到春风临南窗的人。
注解:
“单品主义”即 虽然全身优衣库,但有一件单品或配饰是高端品牌。指消费者在购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某些重要品类商品的品牌需求依然存在。
“俺推经济”即 即使节衣缩食也要购买自己喜爱的偶像周边以及关联商品,泛指为了兴趣爱好等情感类需求而削减其他必要消费领域开支的情况。
END
中秋档全国电影票房为3.89亿元,国产影片贡献超八成票房;北京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2231.2万人次...
基于客群不断地年轻化,商业年轻化成为一个永远的大趋势。既然如此,商业如何做到真正年轻化,如何抓住吸引消费者的流量密码呢?
街区商业充分抓住人们追求松弛感和多样性的消费心理,与大型购物中心相辅相成,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购物中心、百货、商超、便利店、电商平台以及品牌商,都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会员服务来吸引并留住关键会员(或粉丝)消费客群。
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452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81772亿元,增长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