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各大城市解封了、开放了的消息扑面而来,互联网上四处弥漫着欢欣与自由的“香气”。但不到一周的时间,随着朋友圈开始变得越发“阳”气逼人,看得见的封控已经不在,而线下商业体将要面临比之前两年更为严峻的心理“封控”时期。
商业设施属于城市第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面对解封之后的市场与消费者,无疑将成为商业团队必须要面对的一道考题。
凛冬已至
从北京目前的情况来看,是车也不堵了,地铁也不挤了,商场里也是真的没有人了。
的确,在刚刚解封的前期阶段,实体商业的客流比封控期间减少很多,不仅如此,再过一段时间,除了客流减少之外,商业团队还会面临现场一线员工大量减员的情况。
进入全国“无码”时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变得“危险”起来,尤其是商业空间之中,消费者会接触到的卖场人员、品牌商现场人员、商业中任何会与消费者产生碰触的设备设施,都会让消费者心生不安。
安全感重塑
在这个时期, 首先,能够尽早尽快更换客用无接触设备的项目会让消费者更具有安全感。其次,对于品牌商店员、一线团队的保护措施也非常关键,正视病毒本身、科学防疫、让现场团队尽快消除恐惧感。
同时,从2020年开始的“防疫定式”依然不可缺少,虽然不再封控但项目的消杀工作依然不可以马虎,通风设备系统保持良好运作、公共空间定时消毒;酒精、洗手液、口罩等物资依旧要保持常备物品的状态;促进与医疗设施、药店的联动、超市业态以“健康食疗”为指导推出新型“蔬菜包”、如果是社区类别商业体,可以与健康、运动、康养关联品牌商联动,提供居民疫情时期健康生活解决方案,这些都可以大大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感。
请开“门”
经过过去三年的时间,除了消费者心里的大门之外,商业项目需要打开更多的“门”,无论是盒子型还是街区型项目,下一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就是吸引以及引导消费者来店。
从硬件方面而言,让商业重新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与消费者的关联入口,发挥商业设施与社区融合的作用。
无论是项目内外的动线回游、停车场指引、公共交通到达方式等,都需要重新进行吸引客流的多点位入口设计与商业形象打造,转变之前冷清的“戒备”的形象,通过商业让街区、社区与城市重新热闹起来。
从软件方面而言,首先,进行商业设施的公共性重组。
前文提到,由于过去三年的影响,即使封控解除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消费者对于公共设施,依旧会保持一定的观望性。 商业设施的集客能力与活力的恢复,是破解畏惧心态的关键。只有商业恢复活力,社交热情、消费欲望、社区生活等方面才会真正的逐渐回暖 。
其次,消费者在精神方面的追求更加鲜明又富有特色。
经过过去三年,消费者或多或少已经完成了对于物质消费的沉淀与梳理,与之相反的是,在精神消费的需求就显得更为可贵与真实。
圈层与爱好消费、新型娱乐体验、多种文化呈现,都可以帮助消费者重新打开心里的那扇大门。
小结
在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资本红利已经逐渐消失,诞生于疫情之前的第一波新消费浪潮已经逐渐趋于销声匿迹,而在疫情管控防控之后,从消费者个体到商业行业全链条,都会迎来一个更为严酷的竞争时代。
2024年3月新消费市场共发生18起投融资事件,金额约为9.91亿元。环比2024年2月的12起,3.36亿人民币,数量涨幅为50%,金额涨幅为191.96%。
客群结构的优化、品牌丰富度的提升、空间场景的升级、长续运营力的进阶,成为西南大区应对市场大环境变动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