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屿
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茶饮出海,正在拉开序幕。
蜜雪冰城悉尼首店人气爆棚,首日营业额2.4万,众多品牌今年跃跃欲试。 但同时,海外茶饮市场竞争加剧,“新茶饮海外也卷”的声音不绝于耳。
站在2023之初,我们总结了中国茶饮出海面临的挑战与机会点,一起来看!
首日营业额2.4万
万众瞩目的“茶饮出海”
最近打开社交媒体,你一定会被蜜雪冰城澳洲店的排队盛况刷屏。从去年放出风声,到围挡施工,“雪王”备受关注的澳洲首店,最终选定悉尼。
现场视频中,当地华人的热情让队伍排到了拐角,据了解,该店首日营业额突破2.4万元。
伴随高人气而来的,是华人的自豪感,“在CBD黄金商圈开超大铺面,卖最便宜的柠檬茶,雪王太出息了!”
蜜雪冰城悉尼首店开业
更值得一提的事,蜜雪冰城开到海外,除了坚持性价比路线, 还在抢占年轻人注意力上继续“强势输出”,并且积极融入当地年轻人的话语圈。
比如预计3月开业的日本首店,“雪王”已经开始走中二路线,高喊“月亮不会奔向你,但我会,不远万里的那种”,完成了一大波造势。
圣诞夜,雪王身披红色披风、坐在敞篷跑车上开启东京原宿地区的巡街。一时间,无数在日留学生发出偶遇照片,当地华人纷纷前去蜜雪冰城门店前打卡。
再往前,2018年,蜜雪冰城就以“MIXUE”这一品牌,在越南河内开出第一家海外店,现如今,闪烁灯带、浮夸灯饰,再加上“雪王”门口蹦迪,这样的店在东南亚越来越多了。
蜜雪冰城泰国门店
不止蜜雪冰城,中国茶饮出海,正在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
比如在海外市场定位中高端的霸王茶姬,其新中式风格的店面一落地海外,就有了高辨识度,截至目前,霸王茶姬在东南亚开出了70多家门店,日均销量也是国内的1.5~2倍。
2018年,喜茶新加坡首店开业,产品线、门店设计都增添了当地元素。另外,喜茶还热衷于和当地KOL进行合作,开展线上活动与粉丝互动。
时至今日,喜茶也是深受“坡县”人民喜爱的新茶饮品牌,“一到假期就排队”。奈雪的茶、益禾堂等品牌,也都将业务伸向了海外。
“卷”到极致的新茶饮
出海,将是一场降维打击?
和多位考察过海外市场的茶饮人交流,不少人都提到了“降维打击”这个词。
过去几年新茶饮的高速发展,让国内茶饮品牌“卷生卷死”,也让新茶饮走出国门有了独特的优势。
1、不仅有好产品,还有创造消费认知的能力
国内茶饮品牌的产品和服务有多卷,已经不必赘述,更重要的是, 几年下来,茶饮品牌“卷”出了建立新消费认知的能力。
年轻人喜欢的新消费,往往是认知大于事实。比如养生茶饮的火爆,背后是年轻人的“养生执念”,创造出一个新的认知需求。
而新茶饮最早的国内的火爆,就是打破了“粉剂冲调”的固有认知。
如今的海外市场,新茶饮用优质产品和服务创造消费认知,还存在机会。
2、品牌化的输出,已有多条探索路径
行业人告诉我,其实在海外对“茶饮”的认知还是十分有限,海外门店也是更多的做华人的生意。 “但连锁品牌海外开店,在国内的关注度往往会高于海外。”
未来海外市场,新茶饮在品牌价值上的塑造,是赢得消费者口碑的必经之路。
一方面,“中国风”标签,是中国品牌出海的有力竞争点。
正如霸王茶姬的新中式风格的设计,在当地茶饮市场树立了差异化的标签。
霸王茶姬海外店
中国品牌出海,第一波粉丝还是当地华人、留学生。“中国风”,是最容易凝聚认同感的标签,也是最容易打出特色、和当地品牌形成差异化的方式。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在积极出海,这意味着外卖、电商直播经验都可以复制。
比如TikTok (抖音海外版) ,短视频+直播的电商模式,如今在东南亚市场很吃得开。新茶饮在中国市场上所探索的外卖经验、电商直播经验,也可以帮助在海外打开市场,
3、本土化、在地化的探索,已积累了充足经验。
了解当地市场,并能制定相应的产品和品牌策略,这是品牌“异地存活”的基础。 只有本土化、在地化的探索,才能持续而稳定地占领市场。
李宗伟担任霸王茶姬马来西亚品牌代言人
这件事,新茶饮也并不陌生。
毕竟中国之广,南北差异之大,足以让品牌体会到“异地作战”有多难。 每一个区域品牌的崛起,都要迈过这个坎;每一个全国大连锁攻破区域市场,都要有一个适应期。
过去几年,国内茶饮在产品、选址、运营、商业模式和人才机制的在地化突围经验,可以让品牌在出海上少走弯路。
真正在海外立足
中国茶饮还有3个“未完成”
越来越多的茶饮品牌都在跃跃欲试,未来海外市场的竞争也会变得愈加激烈,充斥着各项挑战。
在我看来,中国茶饮走出国门,真正在海外立足,还有3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首先是人力体系的搭建。
饮品这门生意,是一杯杯产品卖出来的,单就门店里,收银、调茶、切水果……每个岗位都需要人,更不要提后端管理岗位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但事实是,东南亚的人力成本正在不断上涨,招工难是当地服务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就算招到了人,中国品牌和本土员工的磨合也需要时间。
CoCo都可海外店
柠季创始合伙人汪洁在东南亚探店时,经常遇到需要按照配料表做产品的员工,店内没顾客的情况,取餐要等十几分钟。
而反观国内,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升级等等都在为新茶饮“提速”,而且当地员工的培训难度,也大大高于国内。
其次是本土协同、运营成本问题。
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巨头在全球市场拓展时,通常会选择当地大型餐饮集团合作,借助本土力量,在选址、运营和推广上享受一定便利,以提升开店速度。
新茶饮出海,找到合适的境外合作伙伴,共同挖掘更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卖点,才能提升海外成功的几率。
运营成本也是个难题。 通常情况下,国外的人口聚集程度低于国内,市场集中度也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 海外门店都需要更高的运营成本,但却没有相应的开店密度去支撑。
越南饮品店
这个问题在岛屿众多的东南亚更加突出,市场分散,一个区域开不出太多门店,管理半径、运输成本都翻倍提升。
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让当地人爱上中国茶。
比如,第一波华人消费者之外,当地居民对中国茶饮的接受度到底怎么样?
就像我们经常问“中国人能像爱上茶一样爱上咖啡吗”,反过来, 外国人能像爱咖啡一样爱上中国茶吗?
年轻人的喜好,所有人都虎视眈眈,特别是建立起饮品认知的市场。以东南亚为例,我了解到,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本土茶饮品牌正在崛起,未来竞争不容小觑。
此外,还有一列证照资质问题,也需要提前考虑。选择海外开店,有哪些手续、经历哪些流程?是选择代理?还是自营?怎么管?
在出海圈,常听到一句话:做海外市场,绝不是“把中文翻译英文版即可”。
茶饮出海这件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它已经从一道附加题变成一道必答题,但“交卷时间”未定,我们还有更多准备的机会。
很显然,出海,对于新茶饮品牌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品牌们想要成长,走出去是必选题,未来新茶饮的巨头品牌必定是个全球性的品牌。
新茶饮品牌们想要在这个赛道上活下去,除了常规的产品创新、服务提升以及供应链完善,加快速度扩大规模或者多品牌抱团取暖是必然的选择。
东南亚处在快速发展期,消费与国内有相似之处。很多出海品牌的成功,都是先在东南亚站稳了脚跟。饮品业也在行动。
新加坡一个500多万人的小市场,就能够数出90多家连锁奶茶品牌,东南亚消费者一年在新茶饮上花费高达近40亿美元。
首批开放类目包括美食、茶饮、生鲜和百货,均有线下门店或前置仓,比如肯德基、喜茶、奈雪的茶、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
咖啡市场内卷外争日益激烈,大小品牌都难逃增长焦虑。打工人的一日三餐,会成为玩家们缓解焦虑的良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