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Mall,会一直无聊下去吗?

感性城市SCity   2024-01-15 10:12

核心提示:每每聊起深圳商业,“同质化”是高频出现的词汇,深圳本地商业人对此也毫不避讳,是一块心病。

撰文/宁来

编辑/梁贝卡

深圳是一个迷宫,梦想和现实在此交织。

这座城市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就像此刻正漂浮在深圳湾上的大黄鸭一样,远观憨态可掬,近看却透出一丝压迫。

我们特意去打卡,沿着指引地贴一路长途跋涉,抵达拍照点时,却发现鸭子被吹到了公园另一侧。看来,即使是全球知名的公共艺术,到了深圳也难免迷路。

不管是随波逐流的大黄鸭,还是挤在深圳湾里看鸭的人群,只要是在深圳,这种迷失感经常发生,当把目光投向商场,会发现更是如此,会发现它们似乎都长的一模一样,商场里随便拍张照片,朋友也不知道你在哪。

大黄鸭是深圳湾2023年公共艺术季活动的明星装置,与它一同出现的,还有十一件国内外知名艺术作品。因为霍夫曼的加持,2023年的公共艺术季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力的一届。

有趣向左,深圳向右。

探讨商业时我们通常要分出两种逻辑:一种是集中式的大型综合体;另一种是把商业活动散落到街道,前者高效集约,后者增添了城市生活的趣味性。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两种模式各有其适用场景。

如果要从城市发展脉络来看,很显然,过去三十多年的深圳,处于“效率”纪元,追求前者。

自从在香港得到真传后,深圳商场就像来料加工一样,成了批量化、标准化的流水线产品,运营策略也大同小异。

每每聊起深圳商业,“同质化”是高频出现的词汇,深圳本地商业人对此也毫不避讳,是一块心病。特别是与北上广成杭的朋友们坐一桌吃饭时,局促和自嘲的神态更加跃然脸上。

2000年初,深圳的商业地产开始进入“大工业时代”,无数个盒子像打了激素似的被快速制造出来,人、空间、时间被套在效率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下,坪效、客单价、翻台率成为了每个商业追求的指标。

这个时候的深圳,是一个以产业为立市根本的城市,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是这座城市的抱负,商业在以前只是配角。

改开以来,“深圳的中心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从罗湖、转移到福田、南山。城市新建小区也非常多,几乎每个大型住宅小区就会配备一个体量级次都不低的社区MALL,在港铁身上也继承了不错的结合TOD设计模式,很容易就形成分区消费模式,从“关内”的“繁花一朵朵”,到“关外”的“遍地开花”。

但也因为卫星城的快速复制铺开、短时间涌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场里你看到买到的、吃到的品牌重复率非常高,就连建筑形态也大多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站在人才公园,你能看到深圳湾的天际线就像海岸线一样波澜起伏,从后海一直延续到深超总。

这里刚被定位为世界级商圈。

他这十年的变化,节奏快得就像当年的上海陆家嘴。如果说东方明珠是陆家嘴的时代见证,那春笋就是深圳湾的精神图腾。从春茧体育中心的钢铁躯壳到春笋的尖锐轮廓,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是大发展留下的注脚。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承载梦想的容器。

春笋的脚下是深圳湾万象城,深圳人一般会亲切地叫作“湾万”。岁末年初,这里早已换上圣诞美陈,Dior的金色发财树在这个节日狂欢中被摆在C位,熠熠生辉,成为排队打卡的必争之地。也因此,这座城市有了一点香港的味道。

这几年,湾万的美陈场景俨然成了网络上的流量密码,出片率在全国商场里都能排到前几,在这拍照的时尚新贵们精致优雅,流连于各个橱窗和打卡点,他们被场景吸引而来,然后又变成了别人眼里的场景,吸引着更多人来。

在深圳的商业叙事里,像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从城到汇、从世界到天地……深圳的商业语境很少有小尺度表达,似乎每个商业体都有造城的决心,都想把自己定义为C位。

如果把深圳商业比作是一张棋盘,那每个新开出的项目都有着当“将军”的企图心。虽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层出不穷,但这也绘就了深圳商业的风云格局,以至于每过几年都要画一遍商圈地图,不得不说也算是一种商业奇迹。

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的城市深圳,是新生代的首选城市。快速增长的中产及富裕家庭群体基数,也造就了开放进取、野心勃勃的城市性格,以及更精英主义、更讲究的消费观念。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被长久地刻在每个来深圳搞钱的人的心底,这里鲜有对商业或城市文化好奇探索的群体。

也因此,大部分创新创业的产物最终都会归于资本化操作,不靠借力风口浪尖来谋生的个人创业多会因为承受不了高昂的店租成本而夭折,能栽培街巷商圈、沉淀下人文情怀和邻里生态的老社区也比较少,导致本就稀缺的独立品牌难以存活。

表达个性态度的有趣小店、新消费品牌依旧多是源自外地,而后平移到深圳。总体看来深圳的非标商业的项目尚存在提升空间,相较而言消费者更钟情于成熟的大mall。

既没有需求,又没有供给,所以这座城市的商业多数时候给人的体感就是:无趣。

如何在单一无趣中找到更多的个性和好奇,是值得深圳商业人深思的问题。

曾经有人这么形容,深圳的商业只有两种:城中村的猪脚饭,和万象城的LV。乍听粗糙,细想还挺有道理。

深圳的商业并不由想象力决定。在高租金和严格的商业规划之下,生意人只能做出更务实的决策。在我的从业经历里,无论去哪座城市考察,都能看到两拨商业人,一拨人从市场需求出发,无论是猪脚饭还是LV,他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生意逻辑。

还有另一拨人,开始寻找另一种叙事,更强调自我表达。

他们对某个领域有更深的洞悉,不再单纯迎合市场,试图创造新的生活主张,做产品的动机也多是出自热爱和欣赏。这拨年轻的老板们,在这个时代下,会称之为“主理人”。

深圳商业人心里的白月光,就是这些小店主理人。

的确,当我们无数次带着艳羡的目光看向成都和上海,羡慕的不仅是小马路和小公园,还有这种文化沉淀之下所滋生出的个性小店,这些是构成我们生活趣味的最小单位。因为它们,城市变得鲜活有趣。

《Monocle》杂志在评价一座城市时,往往不会过多关注GDP、社会零售总额或人均收入等传统经济指标,而是更注重城市的生活品质,像独立咖啡店的数量、自行车道的长度、艺术策展的举办频率等等。可以看到,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最小生活趣味单位是更重要的参考维度。

而这恰好是深圳商业欠缺的评价维度,也是深圳商业发展必须要创造的新维度。

看见齿轮之外的旋转。

虽不像北上广成杭那样有着滋生文化的肥沃土壤,可在宏大叙事之下,深圳也在努力创造着自己的闲暇,特别是,当我们抛开商业地产的“租赁”维度,用城市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商业,是会观察到一些惊喜的。

往往我们评价一个城市的有趣程度,关注的是城市“抽离感”,按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非标。

然而,“非标”商业不会凭空出现,在一般城市很难有它的生存市场。“非标”的背后是人口结构、资本积累、消费理念以及合适的空间标的和文化土壤,即使是深圳,能具备这些条件的也只有华侨城和蛇口。

拿华侨城来说,对于深圳人,不管开出再多的商业项目,都无法替代华侨城的地位。这里的非标生态像它的自然生态一样枝繁叶茂。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聚集了大量的文化人士和创意小店,而且十分难得的形成了非标“飞轮”,通过自生长,实现了生态迭代。你可以认为,华侨城就是深圳版的“梧桐区”。

再看蛇口,也具备类似的条件。很多人说,如果深圳有一条安福路的话,那一定在蛇口,这里,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资本和贸易十分活跃,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化的人群和业态。加上蛇口的街道肌理也更加适合街区商业发展,在南海意库、G&G创意社区以及很多条街道,你都能看到深圳商业的另一种形状。

当然,像金威啤酒厂、梅林apark(成丰电子厂)、园岭的咖啡集群以及最近刚刚官宣的Kaledo等等,这些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改造空间的出现,也都能进一步丰富深圳的商业场景。

也许它们不一定会掌握主流的商业话语权,但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深圳商业有了更多层次的叙事结构,有了更特定的人群、场景、故事和情绪。

这是深圳这座不断运行的齿轮之外,最美丽的旋转。

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深圳精神,那就是:闯。

尽管眼下深圳的商业都表现得非常务实,但求变的精神其实一直在酝酿,越是商业低迷时期,这种冲动就越是强烈。

比如,2017年,随着深圳万象天地开业,深圳商业迎来了商业物种大爆发时代。之后开出的项目里,虽定位各有不同,但都在标准范式下尝试着打破教条。

再比如,这两年间,我们见证了在南头古城,一条真正Chill&Culture的街道正被创造;万象前海用一场又一场的美学场景践行着自己的主张;华南首座大悦城也将在2024年呈现……

虽然目前消费市场的震荡,让疫情期间开业的这些项目或多或少陷入窘境,但商业不是百米冲刺,也不是马拉松,商业是自由驰骋的旷野,需要的是长期主义和沙盒精神。

这正是“闯”的含义,也是每个深圳商业人要实现的自我突围。

找寻深圳商业的未来图景。

岁末年初,大家又萌生出对新年的展望。说到对2024年深圳商业的期待,那“港人北上”是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

从2023年香港通关以来,深圳不断放开限制,还出台了多个刺激政策,港人北上已是肉眼可见的浪潮。层出不穷物美价廉的好玩、好吃,吸引了北上来深圳购物的港人游客,流量进一步加速向深圳聚集,甚至出现了“反向代购”。

老商业人说,这是深圳商业几十年来没有过的。

虽然目前港人消费还只集中在性价比业态上,但这个趋势里一定蕴含着更大的商机。如何拓宽港人消费业态、提升客单价、增加消费连带率、打造复购率和忠诚度,这是深圳商业2024年值得关注的焦点,也一定是能大放异彩的方向。

因为港人和直播的流量加持,让东门仿佛梦回90年代,虽然有些场面很辣眼睛,而且东门改造也没有成为之前所设想的涩谷和原宿,但巨大的声量势必会带来新的元素。

2024年,希望这些场景不要简单的一禁了之,而是能用更大的智慧来引导,让东门实现真正复兴。

最后。

一座城市是很难能清晰地描述清楚的。深圳有1700万人,就有1700万种解释。

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这座城市需要怎样的商业?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自我提问。

当然,对于深圳,我们也还有更多期待,比如一个能被年轻人喜爱的菜市场,一个能席地而坐的路口,一场有趣的商业对话,城中村里一面新鲜的涂鸦墙,或者一只咖啡杯里的小黄鸭。

这些碎片,角落和日常,是令人期待的另一种叙事,都会指向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