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

昆明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2-07-26 18:00

核心提示:打造“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商业氛围浓厚、宾客游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消费夜间经济,提升夜间消费载体、丰富夜间消费业态。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一)社会消费和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二)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三)商业发展基础持续巩固

(四)新经济新业态取得突破

(五)商务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六)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七)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实现良好开局

二、发展基础

(一)区位与通道优势明显

(二)产业经济基础良好

(三)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开放型平台战略地位日趋提升

三、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形势变化带来的新背景与新挑战

(二)国家战略转向带来的新机遇与新任务

(三)省市发展加速带来的新基础与新优势

(四)横向对比显差距、明方向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四)坚持绿色发展

(五)坚持系统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昆明市商务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工程

(二)打造优质消费供给集聚工程

(三)打造南亚东南亚消费窗口工程

(四)打造国际消费融合创新工程

(五)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工程

二、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一)提高贸易发展效益

(二)优化贸易发展格局

(三)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四)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五)优化贸易发展环境

三、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一)构建国际物流通道体系

(二)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三)优化商贸物流服务网络

(四)提升商贸物流服务能力

四、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一)着力推动会展业运营模式创新发展

(二)多措并举提升会展业竞争力

(三)强化会展营销推广与招商招展

(四)夯实会展业人才智力基础

五、持续优化商务营商环境

(一)打造公开、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

(二)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三)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推进商务领域秩序建设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三、优化政策扶持

四、强化人才供给

五、完善实施机制

六、优化空间保障

七、强化法治保障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昆明市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昆明市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昆明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要成为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必须抢抓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为高质量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根据国家、云南省和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商务部、云南省《“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等规划,结合我市商务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我市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商务发展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引领我市商务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市各县(市)区推进商务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我市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昆明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商务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推进和深化商务领域改革,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一)社会消费和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2098.4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070.44亿元,累计增长46.3%;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5年的770.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05.3亿元,累计增长43.5%。

(二)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77户,合同利用外资14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76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80%以上;累计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32个,协议投资总额21.5亿美元,实际投资总额18.1亿美元,年均增长16%。国际产能合作排头兵功能日益显现。

(三)商业发展基础持续巩固

一是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日趋完善。昆明市列入国家物流枢纽载体城市,分别进入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空港型物流枢纽城市、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城市等三个建设专项。经开区王家营片区、空港区航空物流片区、安宁市桃花村片区、晋宁区青山工业园片区等大型物流集聚区基本成型。“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公路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8.3%,铁路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5.7%,航空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3.2%。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业联动”,产业合作层次从运输、仓储、配送业务向集中采购、流通加工、物流金融、仓储配送一体化等高附加值增值服务、个性化创新服务拓展延伸。二是电子商务平稳有序发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直购监管中心建成运行,禄劝、寻甸、东川、宜良、石林5县(区)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乡、镇实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全覆盖,活跃网店20000家。三是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稳步完善。获批云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认定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等6个园区为昆明市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昆明腾俊保税物流中心(B型)顺利封关运营。

(四)新经济新业态取得突破

一是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稳步推进。建成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供应链、云南现代花卉供应链、汽车零部件现代流通供应链、昆明城乡快消品供应链4个现代供应链,15家试点企业建设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市场主体资源更加丰富,全市4A级以上物流企业24户,其中5A级8户;跨境物流取得突破性进展,3家企业入选省级跨境直达运输试点企业,中欧、中亚、中越、中老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双向稳定运行,昆明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和“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重要节点。二是外贸新业态发展取得突破。我市获批全国第三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昆明俊发·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获批全国第五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天川滙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聚合作用日益显现。三是会展经济发展取得突破。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连续三年举办国际展览与会议100场以上,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之都和会议目的地城市”初见成效,会展业国际认证实现两个“零”的突破。四是夜间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我市位列“2020中国夜间经济二十强城市”排行榜第10位,夜间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市消费的新趋势。

(五)商务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商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得到加强,城市、农村消费同步增长;大型零售企业销售稳定,网络零售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二是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90%以上。三是市场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认定总部企业111户,新增评定“昆明老字号”“云南老字号”分别达到18家、11家,保有大型连锁商超1025家、加油站572座。

(六)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实施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重大外资项目跟踪推进机制,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昆明海关整体通关时效位居全国前列;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设立驻老挝、泰国商务代表处;认证家政诚信企业430余家、认证人员1.2万余人,64家家政企业成为商务部信用信息平台注册企业,家政诚信体系建设居全国前列。

(七)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实现良好开局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运行,建立了各项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印发了《昆明片区实施方案》,出台《昆明市促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重点突出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布局和政策创新,编制昆明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搭建昆明片区展示中心。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4.2万户,14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推进,累计梳理报送79项经验案例。

二、发展基础

(一)区位与通道优势明显

昆明浓缩了云南的区位地缘优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以昆明为综合交通枢纽中心,8条国内铁路交汇,5条国际铁路出境;泛亚高铁昆明段全线贯通,中欧、中亚、中越、中老国际货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新开通昆明至琅勃拉邦、万象等8条国际公路运输班线。长水国际机场客运航线达到396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达到63个,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达到45个、居全国首位。2014年昆玉河铁路开通至河口口岸,2020年12月大临铁路开通运营,2021年12月中老昆万铁路开通运营,2022年7月大瑞铁路大保段开通,铁路出境大通道雏形已现,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环印度洋国家的交通更加便捷、联系更加紧密,为昆明跨境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条件和新的历史机遇。

(二)产业经济基础良好

以“品牌花卉”“特色蔬菜”为代表的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形成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加速转型,初步实现融合跨界发展。我市集中了全省80%左右的规模以上生物制药企业,正成为全省大健康产业创业创新的“领头羊”。先后形成6个国家级、14个省级工业聚集区(13个省级工业园区),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安宁工业园、五华科技产业园跻身千亿园区行列,园区经济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及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为我市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和成长环境。

(三)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共有孟加拉国、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7个国家在昆设立总领事馆,在西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二。法国、德国等25个国家在昆设立签证中心,恒生、汇丰、东亚、渣打、大华、马来亚、泰京、开泰、安盛天平9家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昆明,外资银行数量在西部城市排名第三。缔结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交流城市44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重要城市国际友城全覆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正式缔结友城的数量居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持续向好发展,与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全球有57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我市投资兴业,109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在昆投资。我市拥有境外企业常驻代表机构300余家,已成为我市与国际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增强了我市商贸业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四)开放型平台战略地位日趋提升

“十三”五期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成立,昆明综合保税区、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营。2020年昆明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物流枢纽第二批建设名单,昆明宝象万吨冷链港和东盟冷储中心入围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认真开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创建,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云南宝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联合商务有限公司等已获批全国第一批示范企业。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蔬菜、花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国家第二批步行街提升改造试点、流通领域创新与应用试点、国家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先后获批并完成国家验收,产业经济要素进一步聚集。

三、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同潮共涌,世界呈现竞争优势重塑、贸易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我市商务发展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爬坡过坎关键阶段,面临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但也面临诸多矛盾交错叠加的严峻挑战。

(一)全球形势变化带来的新背景与新挑战

一是全球化遭遇逆流,商务发展面临更多外部不确定性。大国的战略博弈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逆全球化势头明显,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欧美外资审查趋严,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增长下滑,货物贸易面临较大压力。“十四五”时期,昆明商务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大环境,倒逼昆明市加快贸易和产业转型升级,谋求新技术、高质量、强品牌和优服务的竞争新优势。二是数字商务的不断发展,赋予了商务经济发展新动能。随着经济、数字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和地区间经贸合作更加密切,相互间开展经贸往来已成为常态。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开放的门户枢纽,昆明在开展对外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等数字经济,有利于充分发挥昆明自身优势,为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推动跨境产业链的优化布局。三是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商务发展新机会。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深刻变革,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刻重组。东盟、环印度洋经济圈对中国实现战略破局的作用与功能将进一步凸显。长期看,中国将取代日、韩,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中间品供应基地,中国与东盟将形成新的供应链关系,昆明有望依托地缘优势,在跨境产业链合作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国际力量格局重构,地缘优势赋予昆明外贸发展新定位。中美贸易摩擦从关税向科技领域蔓延,美日澳等加强合作推动印太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地区和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支撑。云南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开放合作的最前沿、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将在推动出口多元化布局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落实贸易强国等国家战略的主力军。

(二)国家战略转向带来的新机遇与新任务

一是“双循环”战略格局下,昆明需在做强市场方面有新作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有利于昆明进一步放大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加快构建内外统筹、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二是多重政策持续加码,为昆明商务发展提供新支撑。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新发展战略实施,以及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成渝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群引领支撑我国西南向全球战略布局纵深推进,有利于昆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领域和更广范围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昆明区位独特、生态优良、资源富集等优势更加凸显。三是消费升级时代全面到来,为昆明商务发展提供新市场。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未来内需市场活力和规模将持续释放,全市商务工作在培育和壮大高质量内需市场上大有可为。

(三)省市发展加速带来的新基础与新优势

一是软硬基础建设加速,为昆明商务发展提供新基础。昆明托管磨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品质提升、营商环境改善等新发展支持增强,有利于昆明在区域发展合作、汇集资源要素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二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为昆明商务发展提供新动能。云南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张牌”内涵不断加深,以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大健康等为特征的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健康消费不断扩大和升级,健康消费成为大健康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大健康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昆明以自身生态气候优势,率先在全国举起大健康旗帜,围绕“医、药、养、健、游、食”全力打造六大中心,着力打响“中国健康之城”品牌,将有效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带动全市康养消费迈向新台阶。三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加速,为昆明商务发展带来新优势。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助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为全市商务发展建立新优势。四是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加速,为昆明商务发展注入新活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改革先行先试,为商务高质量发展奠定政策基础。建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将以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生动力,将为昆明商务发展注入政策创新活力。

(四)横向对比显差距、明方向

从“十三五”期末(2020年)几个重要经济指标对比数据来看,我市与西安市还有一定差距。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我市2020年完成3070.44亿元、同比增长-3.6%,西安市完成4989.33亿元、同比增长-2.9%,我市的绝对值仅占西安的61.5%、增速比西安低0.7个百分点。从外贸进出口来看,我市2020年实现进出口1105.3亿元,同比增长21.6%,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1.2%,增幅高于云南省6.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9.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的第5位;总额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5位,居西部省会城市第3位,位于西安(第6位)之后。我市进出口增速较快,但规模总量小,外贸依存度低,进出口额仅为西安的31.8%。从贸易结构来看,结构不优,产业支撑力度不足。在贸易方式上,2020年一般贸易占全市外贸总额的93.2%,加工贸易仅占6%,而西安加工贸易占比为62.6%。在商品结构上,资源性商品和农产品占比大。进口方面,原油、铜矿砂、大豆进口额共占全市进口总额的81.3%,分别为45.9%、28.6%、7%。出口方面,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手电筒、灯具、小型电子产品等)、化肥、农产品四类商品共占出口总额的77.8%,分别为36%、18.9%、15.5%、7.4%。从会展业来看,我市连续3年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殊荣。2019年我市会展业竞争力在全国93个会展重点城市(19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74个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排名中位列第18位(74个省会城市及地级市中位列第4)。会展行业统计监测体系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涵盖全市会展企业、部分酒店、会展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昆明市会展行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

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深刻变化,昆明提高商务创新能力、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提高经济开放水平、推动绿色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必须抓住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多重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奋力开创新时代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目标,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做强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强贸易创新;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商务发展的绿色转型,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始终当好全省商务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努力成为国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商务实践、推进商务工作,为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商务发展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践行商务为民初心,促进共同富裕。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挥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载体优势,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强改革探索,积极先行先试,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绿色消费政策文件,着力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流通发展。推动绿色商场、绿色饭店建设,推动二手车等工业品下乡以及蔬菜、水果、禽肉等农产品进城,构建绿色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践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进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五)坚持系统发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准确把握商务发展和安全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运用新发展动能着力扩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市本级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和与省级、县(市)区间的纵向联动,推动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昆明商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双循环驱动的消费市场体系、高度融合发展的国际贸易体系、内外流通的现代物流体系、引领示范作用更强的开放型平台体系;重点建设“四个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着力提升“七项试点”: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第二批步行街提升改造试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国家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持续激发商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活力,到2025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加突出。初步形成循环畅通、功能完备、城乡一体、辐射周边的高质量市场体系,消费业态持续创新,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国际消费目的地基本建成。“十四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年均增速达到8%,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力争年均增速达到10%,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力争年均增速达到8%;到2025年,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

——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通过着力培育“互联网+”等新业态,打造具有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的特色楼宇和品牌楼宇集群,形成一批“昆明特色楼宇”。到2025年,力争总部企业认定数达380家,保有税收亿元楼宇数55幢,税收千万元楼宇数105幢。

——会展经济拉动作用更加显著。以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会展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会展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基本建成产业运行机制更加成熟、会展企业更有活力、会展品牌更具影响力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会展之都和会议目的地城市。“十四五”期间,会展业直接收入力争年均增速达到13%;到2025年,年度国际会议及展览活动举办次数达到200次。

——现代物流的支撑保障更加有力。全面完成以中老铁路等战略交通线为物流通道、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中亚跨境班列集结中心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并重的现代商贸流通支撑体系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以昆明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支点的现代商贸产业集群构建,工业制造、现代商贸、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与物流实现深度融合。高标准建成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等作业模式在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干支联运、分拨配送中得以全面运用。到2025年,全市物流业总收入力争突破5000亿元,进入全国物流强市行列。

——对外贸易稳中向好态势更加巩固。紧紧抓住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两大目标,巩固传统发展优势,依托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及服务外包,加快外贸进出口转型升级,实现昆明市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力争年均增速达到15%;到2025年,力争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200亿元。

——双向投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国际经贸合作及全面开放载体建设不断加强,成功培育一批“走出去”企业主体,建成一批重大对外合作项目和园区;外资利用规模持续扩大,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国内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不断被引进。利用外资实现量质齐升,对外投资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基本构建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格局。

——数字驱动商务增长作用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对商务发展的转型提升作用显著,消费、流通、口岸、会展等行业经济加速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拉动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重要动力。到202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达3100亿元,年均增速力争达10%以上;网络零售额力争达781亿元,年均增速力争达17%以上。

展望未来,到2035年,昆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国际化特征更加鲜明,立足国内、辐射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辐射力影响力持续增强,服务全省、承接国内、辐射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取得新进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成效凸显。绿色商务持续稳步发展,商贸秩序更加规范有序,开放型经济更为发达,各类开放型园区、平台不断创新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大通道日益畅通,连通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

“十四五”时期昆明市商务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昆明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发展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业态,引入高端商业品牌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餐饮美食街区和主题街区,将昆明建设成为规模大、能级高、时尚引领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市场聚集力影响力显著、民族文旅特色突出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根据《昆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昆明市将着力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优质消费供给集聚、南亚东南亚消费窗口、国际消费融合创新和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等工程。

(一)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工程

1.构建“一主多辅”的城市消费商圈格局。以一环路以内商业聚集区为核心,发展城市核心消费商圈。依托传统商业中心优势,深入推动商业新潮流、新业态与本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国际国内、集中展示昆明商业文化发展成果的窗口。突出区域、文化、业态定位,推动同德广场、新迎新城、北市区、西北新城、草海东岸、广福路片区、斗南片区、新螺蛳湾、呈贡新区、大学城片区以及空港区等商业聚集区错位发展城市区域高端消费商圈,在服务本区域居民消费的同时,不断强化特色,与主城核心消费商圈互补互促,不断强化对全市、全省及国内外的辐射吸引力。鼓励各商圈融入文化元素,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R(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等技术,围绕主题化、特色化发展,推广“智慧+”。设立商圈出行专线,实现各大商圈间的互联互通;组织“昆明商圈系列+”商圈活动轮流制,实现商圈“月月有活动”,鼓励商圈共同开展促销活动,实现名品名店名街联动。合理规划发展一批县级新型消费商圈,支持嵩明、晋宁、宜良、富民等发展特色综合体商圈。

2.打造国际品牌首选地。大力引进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连锁店,举办新品首发活动,打造新品发布平台,鼓励高端知名品牌、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等在昆首发新品。支持知名品牌企业在昆明设立全球总部、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设计中心,拓展高端消费服务功能。打造一批新品首发地标性载体,以公园1903和南亚风情第壹城为核心地标,以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恒隆广场等为主要新品发布场所,构筑“点线面”的全球新品发布载体布局。制订“新品发布”“首店落地”相关标准,为新品发布营造最优最好的制度环境。提升昆明商业的服务能级,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3.打造消费聚集新阵地。持续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力争国家级南屏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早日达标授牌,按照“立足存量、市场主导、注重联动、彰显特色”的原则,在“公园1903”等步行街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层次多元、供给效能较高的步行街。打造“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商业氛围浓厚、宾客游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消费夜间经济,提升夜间消费载体、丰富夜间消费业态,带动餐饮、娱乐、购物、旅游等多行业发展,不断突出夜间经济作为城市消费的新载体、新名片、新亮点地位。建立健全县域商业体系,不断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

4.打造消费聚集示范区。聚焦网络消费、定制消费、网红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场景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拓展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新兴时尚业态空间,打造南亚东南亚特色、云南特色餐饮、人文科技、休闲娱乐消费品牌,不断推进国际消费聚集区建设,繁荣消费市场,推进消费升级,激发城市活力。发挥云南“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通道优势,改造提升综合商贸城和专业市场,建设周边国家特色商品贸易及服务贸易采购中心。

(二)打造优质消费供给集聚工程

5.丰富进口商品供给来源。通过驻外商务代表处、商会等寻找中高端品质商品货源渠道,确保进货渠道的稳定性和多元化,满足货源多样性和充足性的需求。通过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多渠道扩大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特色优质产品进口,加快优质消费商品集聚。加快市内免税店、机场口岸免税店、免税购物中心、区域性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跨境电商展示展销中心等建设,拓宽国际中高端消费品购买渠道。

6.增加国际化商品供给。引导主城区及周边县(市)有条件的实体零售企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商品品类,增加服装、文体用品、钟表、家用电器、化妆品、酒类等中高端商品品种,建立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依托昆明综合保税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智能货物集散中心,探索在昆明综合保税区开设跨境电子商务O2O(线上线下)体验店。支持有条件的零售企业整合进口和国内流通业务,依托昆明长水国际航空枢纽和泛亚铁路交通枢纽,发展进口商品集采分销,拓展全球直采业务能力,扩大进口商品经营规模。

7.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消费产业。引导企业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提升消费服务水平。重点培育以培训、动漫、旅游、文化、体育、美容、养生、中医药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产业,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效果好、服务品质优的服务企业。引进南亚东南亚各地风味美食和特色服务,增强“食在昆明”的全球影响力。

8.集聚全球高端品牌。瞄准世界500强、中国100强、行业100强等领军企业开展商贸流通领域精准高端招商,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牌。鼓励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在昆明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旗舰店、体验店,鼓励品牌商在昆明开设直营门店、引入品牌工厂,提高中高端品牌的投放首位度。以品质化的线下消费带动线上消费,促进居民消费观的转型和消费活力的提升。

9.培育“云南造”品牌。打造“健康饮食”精品工程,优选一批昆明小吃、特色菌锅等经典老昆明美食,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种新、质量好、附加值高的方便食品和半成品。促进“滇菜”发展,落实“舌尖上的云南”行动计划。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完善“老字号”名录,举办“老字号”嘉年华活动,打造、提升、扶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老字号”。

10.建设特色农产品网货供应基地。继续扩大昆明在全省的电子商务发展占比,充分发挥昆明高原特色农产品集散地优势,依托云南高原特色绿色农产品品牌,深化与重点电子商务平台务实合作,开展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昆明及全省农产品销往全国。支持电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共建云仓,提升电商快递集约化水平。支持直播基地等新载体建设,形成电商人才、产品、流量的汇集、转化。

(三)打造南亚东南亚消费窗口工程

11.推广“全国精品昆明购”项目。宣传推介“一部手机云品荟”,实现云南特色商品一站购买、诚信服务。支持制作《电商平台购物宣传手册》,详细讲解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方式,鼓励南亚东南亚国家游客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购物,实现“到达当日下单,离昆当日带走”,提升购物的便利性。

12.南亚东南亚商品文化“千里行”。加强时尚消费平台建设。支持建设“昆明—南亚东南亚”时尚设计师集聚平台、时尚品牌发布推广平台、时尚产业“西南最大订货”平台。举办南亚东南亚“时装周”“时尚走秀”“品牌新品首发”等活动,吸引南亚东南亚时尚设计师,把昆明打造成引领南亚东南亚时尚的风向标和吸引全球时尚人士集聚的时尚盛会举办地。引进南亚东南亚特色商品及文化。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引进南亚东南亚特色商品、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打造一系列文化“造节”活动。通过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精选南亚东南亚特色商品,包括休闲食品、饮料、新鲜水果、手工制品、家居饰品、珠宝首饰、SPA水疗用品、服装、婴幼及老年用品等,利用直播等新方式现场向云南居民及国内游客进行展销。引进南亚东南亚鲜果进昆明,举办“南亚东南亚水果大放价”活动,助力南亚东南亚水果从“尝鲜”到“常鲜”。

(四)打造国际消费融合创新工程

13.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支持购物中心、商场等实体商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业态融合、模式创新、主题营造、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创新融合,优化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鼓励中小百货店、品牌专卖店通过创意改造向时尚型、精品型、主题型、自主经营百货转型。引进国际品牌便利店与本土培育结合,加强核心商业区、成熟社区等便利店规划引导,推进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经营。

14.促进消费产业联动融合。加强商旅联动,推出一批商旅融合专线,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广场增加提升游客消费体验项目。加强商文联动,支持商业综合体引进剧场影院书店、艺术展示空间、手艺人街区等创新项目。加强商体联动,挖掘体育赛事资源,完善赛事商业配套。加强商展联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高水平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发展昆明“88购物节”、丰收节、美食节等节庆活动。

15.促进新型消费载体发展。引导在营、拟建传统购物中心、闲置工业厂区等进行差异化主题定位,充分改造利用主城区旧厂房,以旧修旧,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产品和服务设计定制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不断丰富城市商业业态、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服务能力、引导规范经营,提高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充分发挥便民生活圈在强大市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方面的平台和载体功能。加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开拓健康消费、银发消费新市场。引导数字消费,推动5G终端、无人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慧家电等新型热点数字产品消费。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商场、绿色饭店。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和税收政策,促进二手车流通消费。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全新能源汽车流通体系,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

(五)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工程

16.打造时尚新品发布地。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等发布新产品、新服务。支持薇诺娜、云南白药、雪兰牛奶等云南本土品牌在昆明进行新品发布。支持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等地标打造时尚新品发布载体平台。做强一批新品发布专业化平台,及时发布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消费信息,支持举办时尚走秀、国际展会、商业节庆、体育赛事等配套活动。制定完善一系列支持新品发布的创新制度,优化政府服务,简化新品发布活动审批流程,在活动保障、媒体宣传、氛围营造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17.进行全球性消费营销推广。推广“特色民族文化”品牌,讲民族故事、品民族菜肴、赏民族服饰、听民族典故、庆民族节日,充分挖掘云南民族文化的特色。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推送昆明城市宣传信息、特色美食资讯等。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城市营销活动全过程。邀请来自全世界的媒体、企业、旅行社、旅游达人代表,实地体验昆明的悠闲生活、舒适气候、丰富文化、特色美食等。

二、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把昆明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产业能级高、营商环境优、集聚辐射能力突出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一)提高贸易发展效益

1.扩大外贸经营主体规模。实施外贸企业引育工程,加快推进外贸主体培育升级,重点在装备制造、机电产品、新材料、农产品、花卉、香精香料等行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外贸企业。加强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围绕绿色食品、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引进一批商贸流通领域外向型企业落地昆明,大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强化商务、统计、海关等多部门联动,通过综合分析研究、退税发票比对、海关报关单比对等方式,精准筛选目标企业,“一企一策”推动外贸回归昆明。健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服务体系,拓宽外资外贸企业规模和产能,在技术人员招聘、要素资源保障和物流通关等环节上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支持主管部门、商协会、龙头企业等探索组建昆明市外贸企业进出口联盟,鼓励外贸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与民营中小企业的稳定协作关系,共同开展国际化经营,助推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制定出台中小微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推动资金适当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加快培育壮大中小微外贸企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培育保有60家重点外贸经营主体企业。

2.优化贸易结构。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培育打造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开展蔬菜、花卉等基地标准化创建工程。优化出口结构,着眼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稳住磷化工、有色金属、烟草制品、机电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特色发展水平,培育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大蔬菜、水果、野生菌、咖啡、茶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出口;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机床、成套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力、节能环保产品等开拓国际市场。到2025年,全市出口额达到1000亿元。优化进口结构,支持能源资源产品进口,稳定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砂、硫磺等进口,扩大优质农产品、能源等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用好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等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进口贴息、免(减)税政策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积极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鼓励增加优质消费品、农副产品、医药、医疗设备等进口;积极扩大咨询、研发设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和旅游进口。

3.优化贸易方式。稳步推进传统贸易发展,充分发挥其“压舱石”的基础性作用。做大做强一般贸易,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贸易,不断扩大一般贸易规模和效益。优化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支持加工贸易产业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等两端延伸,积极培育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加快高新加工贸易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昆明综合保税区黄金深加工、饲料保税加工等项目发展。培育外贸新方式,引导企业创新开展技术贸易、数字贸易、融资租赁、保税物流、保税维修等业务模式,提升保税仓储、库存管理、物流分拨和配送等服务水平。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引导外贸企业积极与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对接、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鼓励外贸企业进社区、进步行街、进商场、进超市、进平台,探索开展线上销售和免税、保税购物等,充分发挥现代易货贸易的积极作用。

(二)优化贸易发展格局

4.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日、韩、欧洲、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配合国家和省畅通与周边重点国家的沟通协调机制,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领域,提升贸易占比。深入研究RCEP协定内容,面向商协会、企业等持续组织开展宣介培训。积极对标RCEP协定,贯彻落实《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方案》,结合昆明片区功能划分,进行压力测试和持续制度创新,依托跨境园区建设布局跨境产业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和吸引外国高技术人才的管理制度。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开拓国际市场,综合相关因素,策划和组织团组赴境外开展贸易推广活动。大力培育市级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支持外贸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络。推动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点,支持重点贸易企业建设汽车、工程机械、机电产品、通信等境外售后维修服务网点及备件生产基地和培训中心,鼓励企业推进售后云服务模式和远程诊断、维修。

5.优化国内区域布局。加强与省外区域合作,推动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合作机制,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延伸配套加工项目、资金密集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配合省推进境外通道、产业基地等建设,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协同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鼓励茶叶、花卉、橡胶、中药材、高原特色农产品等商品交易中心立足平台经济发展,依法合规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强化平台数据整合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信息实时交互,实现上下游企业和周边服务企业的智能互联,线下商品线上交易,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尖转型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改善设施、拓展功能、培育品牌、强化特色、开拓市场,吸引国内外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昆明深度汇聚。加强与省内区域合作,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促进昆明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五城联动”发展,逐步形成“昆明服务+周边制造”模式。以昆明—曼谷、昆明—河内、昆明—仰光等国际公路为链接,加强与文山、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沿边州市的合作。加强与省内其他州市的合作,积极建立昆明生物产业、矿产资源开发业的基础原料基地。

6.优化市内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各类外贸聚集区,高效推进昆明经开区、昆明高新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创新管理制度,发挥集聚效应。昆明经开区要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实施意见,确保考核排名提升3-5位。昆明综合保税区要成立专班,结合海关总署绩效评估反馈,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组织申报国家级空港经济示范区。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外贸产业集群申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重点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培育一批进出口产业示范集群。促进主城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错位发展,引导高新区重点发展稀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智能终端等出口加工,空港、安宁、海口等园区结合产业定位发展出口加工。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加快将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经开区等培育成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示范地。积极申建国际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在进口业态、金融保险、公共服务等方面创新政策,积极打造进口商品交易、展示、金融服务、跨境电商进口等重点平台。

(三)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7.充分发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示范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开放型经济为抓手,以沿边跨境为关键,力争完成《云南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表(2025年)》中昆明片区主要指标,全面推动昆明片区141项试点任务落地实施,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昆明经验,抓好市场准入便利化、贸易及通关便利化、产业转移承接深化、产业协同联动培育、财税和金融扶持、土地资源精细化保障、劳动力区域化配置、资本要素跨境合作、科学技术创新、数字经济赋能等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十大工程,加快发展四大特色基础产业、五大战略性支撑产业、八大沿边与跨境业态,打造昆明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8.高效推动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落实省、市关于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若干政策等文件,加快“两平台六体系”建设,形成多平台推进、多模式并存、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跨境电商发展格局。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B2B出口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对接跨境B2B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全球贸易供应链平台。以昆明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以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昆明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等各园区为支撑,实现“保税备货”“保税集货”“一般进口”“保税维修”4种模式全覆盖,完善保税进口模式的“先入区、后报关”制度,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开展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维修,扩大维修产品范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仓和展示中心,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市级示范项目。鼓励直播行业发展,开展直播电商系列培训活动,壮大直播电商市场主体,利用直播平台和跨境电商体系促进云南及昆明商品出口。到2025年,全市完成跨境电商贸易额40亿元。

9.加快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科学制定昆明俊发·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的综合管理办法、支持政策、税务管理细则、外汇管理细则、监管政策等。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完善市场集聚区内经营主体、供货商、采购商的统一备案管理制度。会同税务、外汇、海关等监管部门制定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企业主体信用等级认定办法及信用管理规程。建立昆明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成立昆明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中心,为市场采购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试点海关与出口海关的对接,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联网监管”一体化通关模式,建立“大通关”机制。加大国际采购商和各类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企业引进力度,研究细化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特色培育方案和招商政策,支持符合市场采购贸易的产业汇聚。到2025年,全市完成市场采购贸易额70亿元。

(四)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10.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制定《昆明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按要求圆满完成122项试点任务。健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搭建服务贸易政策体系,出台昆明市服务贸易发展精准扶持措施,统筹使用好国家、省级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大平台的支持力度;深化“政银保”合作,探索完善针对小微服务进出口企业的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推动保险机构针对性地开发保险产品和服务。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优化服务贸易管理流程。建立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制定昆明市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统计办法,建立统计监测系统数据核查、退回和通报制度;建立系统集成、高效协同的统计分析机制,为试点成效评估建立数据支撑和科学方法。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成立昆明市服务贸易协会,建立完善昆明市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已建成平台与昆明市服务贸易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

11.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以软件研发、软件技术服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加快发展以运营服务、内部管理、数据库服务等为主的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努力向高端服务外包业拓展,发展工业和工程设计、动漫和网游设计研发等为主的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建立面向东南亚区域的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探索开展跨境数据交换、跨境离岸数据等业务,培植数据资产评估、大数据融资等新兴业务。制定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促进管理办法,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服务贸易示范园区和服务出口基地,形成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和示范效应。加快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探索开展服务贸易特色集聚区评选认定工作,力争把昆明建设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12.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探索货物贸易配套服务贸易,以技术优势带动货物出口等多种模式,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促进双增长。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加大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建设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等线上线下交易中心,重点建设提升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积极配合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康复、养老、养生保健与休闲旅游、特色餐饮等融合的中医药服务新业态。鼓励我市外贸企业与设计机构长期合作,把技术、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品牌、服务优势,提升出口产品层次。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推进跨境贸易数字化升级工程、数字经济开发区建设工程建设。建设大数据清洗加工基地和面向东南亚区域的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五)优化贸易发展环境

13.培育壮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每年培育一批资质信誉良好、服务专业高效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引导和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全球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贸易商以及物流、信保、支付和金融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资源,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和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方式融合发展,积极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利用跨境电商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外贸企业提供服务。通过境内外展会、媒体、政策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拓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与中小微外贸企业对接渠道。到2025年,全市共培育保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5家。

14.推动贸易与双向投资有效互动。持续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为制造业配套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促进外资进入医疗养老、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放宽外商投资准入,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充分发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利用外资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外资投向大健康、大文创、大旅游、大数据产业。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外资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通过远程推介、视频会议、网上洽谈和“云考察”“云洽谈”“云签约”等在线招商方式,持续加大外资“云招商”工作力度。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和布局,加强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在传统产业和新兴领域合作。深化与重点国家(地区)投资合作,拓展对RCEP成员国家投资力度,建立重点项目对接清单。完善境外生产服务网络,加快金融、咨询、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建立健全企业走出去“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资讯、会展及海外推广、商事法律、海外网络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支持等全方位服务,提高企业“走出去”能力。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进一步发挥驻外商务代表处功能,促进双向投资合作,设立6家驻外商务代表处,利用境外机构的联络优势做好营销工作,健全境外网络。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替代种植,加强与缅甸、老挝在禁毒和替代发展方面的合作,培育替代产业,发展替代经济;引导企业从单一品种种植向“种养加”一体化转型,探索构建替代种植发展新平台,提升综合效益。

15.推动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抑制高污染、高耗能、高环境风险类产品出口,强化废物进口监管。推动环保产业贸易,鼓励我市新能源企业、节能环保企业等积极发展对外业务,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提供技术指导、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影响评价等服务。贯彻执行《云南省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实施方案》,加大规范企业境外投资经营力度,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动我市境外投资持续合理有序健康发展。指导和规范我市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中的环境保护行为,推动对外投资贸易合作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聚焦通道经济打造和枢纽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全产业链思维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实施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做好物流枢纽建设、跨境通道构建、市场主体培育、冷链服务供给、航空货邮增量、电商快递协同、城乡高效配送、智慧物流提升、绿色物流运用及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创新,争创国家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全力推进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

(一)构建国际物流通道体系

1.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昆明东、中、西泛亚铁路交汇点、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建设昆明国际铁路港和通道物流运营组织中心。发挥与河口、磨憨、瑞丽、清水河、猴桥等陆路边境门户口岸的联动优势,提升通道跨境功能。协同发挥境外包括曼德勒、万象、曼谷、河内、金边等城市的中心区位作用,依托重点“走出去”企业协助建设包括海防港、琅勃拉邦、密支那、皎漂港、仰光港等多式联运交点城市的功能。根据昆明在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核心地位,密切联系成渝、黔桂地区经济圈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以昆明为枢纽城市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陆路通道新方向。依托综合交通路网中已基本形成的铁路八纵八横干线特别是沪昆、广昆、京昆等通道,以昆明市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依托,延展辐射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内主要经济圈。

2.建设国际班列运输平台。以国际铁路班列、国际铁海联运班列为支撑,构建承内启外的公铁、公铁水、公铁海等跨境多式联运体系,高效衔接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实现昆明与欧亚大陆及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多方式、多路径快速联通。依托现有云南洲际班列运营平台、南亚陆港公铁联运中心、昆明市供应链平台以及在建的安宁云仓配送中心等优质资源,建设云南省国际班列组货中心和打造昆明国际班列运营品牌。通过招商引资和招投标程序选择引入具有铁路货运和国际班列运营品牌和资源优势的央企与市属国资平台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国际通道运营平台企业,组织国际班列前端组货业务,开展公铁运输、多式联运、国际货代、仓储配送、生产销售、供应链金融、黑色有色金属贸易等服务于一体的中欧(中亚)班列跨境运输业务,以及投资总部基地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和国际通道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项目运作。借鉴国内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城市的成功经验,系统性地出台针对国内外班列的扶持政策,并针对运费、货物接续、基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等方面提供扶持资金。

3.促进跨境通关便利化。深入推进口岸通关一体化改革,完善现场查验联运机制,进一步压缩整体通关时间。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将昆明王家营铁路场站列入中欧(中亚)班列枢纽节点,加快推进落实简化海关程序规定,完善区域内多双边跨境物流合作协调机制。按照口岸管理试点的申报要求及《国家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海关监管场所(场地)设置规范》《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场地)监控摄像头设置规范》等标准和要求,完成昆明口岸管理试点运行场所(海关监管作业区)的申报及建设。规划建设监管场所信息系统、围网及电子围栏、称重装置及必要的查验设施设备,补齐水果、肉类、木材、邮件、跨境电商等指定监管场地和必要的熏蒸、查验等设施短板。及时组建昆明口岸运营管理公司,配合海关部门探索安全智能锁在跨境铁路班列和跨境公路运输中的应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境内海关监管场所一次性办理进口清关和出口报关报检手续、货运车辆快速通关等模式创新。在全域围网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全面推行“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满足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需求。

(二)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4.夯实枢纽经济发展基础。抢抓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规划机遇,补齐多式联运、铁路专用线建设等基础设施短板,以“双十”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国家物流枢纽和衔接全省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先支持干支联运、集疏运体系、冷链仓储、分拨配送、快递分拣、智能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现有货运场站和物流节点设施资源,以枢纽为物流支点,以战略交通线为物流通道,形成“物流枢纽+物流集聚区+物流通道”的空间布局体系,支撑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承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区位优势等条件,坚持整合优化存量物流设施、统筹补齐枢纽设施短板的原则,构建以三个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省级重点发展物流枢纽为支撑,省级培育物流枢纽为补充的物流枢纽体系。

5.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全力推进昆明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依托王家营物流集聚区和腾俊国际陆港,立足昆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充分整合周边物流资源,形成集快消品配送、供应链服务、先进装备制造、国际物流和智慧物流等于一体的物流功能体系,主要服务于区域百货商品流通和粮食流通等,建设成为对内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对外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以安宁桃花村物流集聚区为核心申报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充分发挥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优势,提升公铁联运作业能力,形成集大宗物流、区域分拨、保税物流等于一体的物流功能体系,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覆盖全国及南亚东南亚国家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补齐航空物流集聚区基础设施短板,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产品、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形成集航空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于一体的物流功能体系,申报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三)优化商贸物流服务网络

6.加强商贸物流网络建设。建立滇中城市群、昆玉同城化等战略发展区域重要商业设施、物流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滇中城市群都市圈物流规划、政策、标准协同水平,进一步优化商贸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加强功能协同衔接互补,提高区域一体化物流效率。依托昆明市作为全省商贸物流一级节点和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紧密衔接国家物流枢纽、综合立体交通网,围绕商贸集聚区、大型交易市场等商品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商贸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和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健全农村商业和物流网络。

7.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物流资源、网点设施建设和衔接共享。支持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综合物流企业建设和改造物流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布局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共配送中心。推进城市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城市配送车辆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管理,便利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和停靠。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促进交通、邮政、商贸、供销、快递存量物流资源开放共享,发展统仓共配模式,打通工业品、快递入村进户的“最后一公里”和特色农产品进城入市的“最初一公里”渠道,搭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网络。

8.推动供应链创新发展。依托全市花卉、茶叶、高原特色农产品等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契机,发展基于核心企业的“链主型”供应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型”供应链、依托专业化分工的“互补型”供应链、基于区域内分工协作的“区块型”供应链以及基于存货控制的“共享型”供应链,促进全市物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鼓励物流企业、商贸企业、生产企业通过签订长期合同、交叉持股、合作投资等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信息共享,将物流服务深度嵌入供应链体系,完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提升对市场需求响应能力和供应链协同效率。鼓励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向现代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融资渠道。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落地,加强农产品产地商品处理能力建设,支持优势农产品主产地建设集配中心和产地仓,开展检测、分拣、包装、预冷等业务,提升电子商务的产品支撑力。

(四)提升商贸物流服务能力

9.促进冷链物流发展。增设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出口口岸作业区建设和改造冷冻冷藏仓储设施。发展冷链物流智能监控与追溯平台,推广应用移动冷库、恒温冷藏车、冷藏箱等新型冷链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全程冷链配送系统,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昆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昆明宝象万吨冷链港、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腾俊国际陆港冷链中心、中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打破铁路冷链物流区域发展瓶颈,加快发展铁路冷链班列,推进铁路冷链的综合开发和冷藏运输联动性经营,提升生鲜农产品冷链仓储、流通加工和运输比重,鼓励和支持发展昆明至内陆其他省(区、市)的冷链物流班列。建立健全冷链食品疫情防控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冷链食品检测报告跨区域互认,减少不必要重复消杀。

10.培育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批发、零售、电商、餐饮、住宿、进出口等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化合作,优化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促进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协调发展。推广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分时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完善前置仓配送、门店配送、即时配送,网订店取、自助提货等末端配送模式。支持家电、医药、烟草、汽车、大宗商品、再生资源回收、粮食以及餐饮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全场景融合应用,提升商贸物流全流程、全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探索应用标准化电子货单。支持传统商贸物流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广AVG(自动导航车)机器人、自动码垛机、智能分拣、感应货架等系统和装备,加快高端标准仓库、智能立体仓库建设。完善末端智能配送设施,推进自助提货柜、智能生鲜柜等配送设施进社区。

11.强化商贸物流市场培育。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商贸企业、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联盟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连锁商超、城乡配送、综合物流、国际货运代理、供应链服务、冷链物流等领域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模式新的商贸物流骨干企业。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和工程建设,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加大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推动商贸物流型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打造国际物流网络支点。鼓励骨干商贸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大型货代物流企业等合作推进海外仓建设,完善全球营销和物流服务网络。强化全产业链招商,以世界百强物流企业以及中国50强物流企业为引资重点,谋划一批建链、补链、强链的物流项目,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具备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落户昆明,有效推动现代物流业的总部经济发展。

四、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建立现代会展业资产管理运营体系,推动会展业与商业、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联动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展会,形成以区域性会展为基础、国家级和国际性会展为龙头的会展业发展格局,将昆明打造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一)着力推动会展业运营模式创新发展

1.推动会展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借助5G技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在会展业的应用,促进会展信息资源库、基本设施管理系统、展期安排系统、展销系统等方面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和智慧管理网络布局,提升会展智慧化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管理使用好云南省“线上南博会”数字化会展平台和“一部手机游云南”数字化旅游平台,运用直播互动、VR、AR等新技术,打造集会展商务服务、会展信息服务、会展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昆明会展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创新场馆展示、现场直播、线上洽谈、网上签约、线下送货的 “线上+线下”展会新模式。

2.推进会展业与优势产业联动融合。发挥会展经济的溢出效应,积极推进会展项目与省、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瞄准高原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加快策划和创办一批专业性品牌展会,更好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会展项目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制定会展业联动方案,擦亮“三张牌”、生态和人文等名片,加快形成会展与文旅、商贸、交通、物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和夜间经济等有效集成,吸引一批高端专业会议来昆举办,拉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升值。以我市各县(市)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节庆活动为载体,依托各自优势,策划举办一批相关生活性服务业重点会展项目,提升昆明的城市活跃度和开放度。

3.构建绿色会展生态体系。加快制定我市绿色低碳会展地方标准,推进节能降耗新技术在会展运营周期中的运用,积极推广运用标准化、可循环、可再利用会展工程材料,提高再生纸展具、再生铝展架等环保物料在全市会展项目中的使用比例。强化绿色会展业环境,构建符合国际国内会展绿色化趋势的服务监管体系,在发展基金、奖补政策、评价指标中增设绿色会展评价体系标准,引导市场主体切实遵循绿色会展发展理念。加快对国际国内节能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等相关产业专业展览、会议的引进,搭建本地环保产业投资、交流、合作平台,加快推进绿色会展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二)多措并举提升会展业竞争力

4.全面提升会展市场化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办展行为,加大政府向社会采购会展服务力度,建立政府办展退出机制,加快推动政府举办会展项目市场化转型,进一步削减财政对会展项目的出资和行政参与。加快培育本土大型会展集团,支持会展龙头企业整合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战略重组,组建业务涵盖会展活动全周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昆明会展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中小会展企业,形成以会展业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会展企业有序竞争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重点鼓励中小会展企业通过联合办展办会或与展馆、商(协)会建立战略联盟,增强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扩规提档和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一批与会展业密切相关的项目策划、展装搭建等有资质的专业服务企业和交通物流、商贸旅游等配套服务企业,完善会展业专业配套服务。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在昆设立分支机构、代理服务机构和合作机构,参与昆明会展业市场竞争。

5.着力加强会展品牌化建设。以品牌化战略作为增强会展业影响力、竞争力的主要抓手,不断扩大中国—南亚博览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展会的影响力,从财税资金、宣传营销、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昆明会展”多品牌矩阵。争取引进一批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全国知名行业品牌展会和巡回展会在昆落地,逐步构建以国家级和国际性会展品牌为龙头、区域性品牌为基础的会展品牌体系。通过政府宣传、企业推介等多渠道共同运作,吸引一批跨国公司、百强企业、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等来昆举办企业、行业年会。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或区域性影响力的前沿品牌展会、知名时尚周、高层论坛对话、国际赛事活动等高端消费活动。推广面向南亚东南亚会展之都品牌,吸引更多南亚东南亚重大展会来昆举办。

6.进一步提升会展国际化程度。强化展会国际合作,加大国际企业、品牌参展商和国际专业采购商邀约力度和精度,提高展会国际参展商和采购商比例。加强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会展行业协会、主要会展场馆以及会展企业的交流合作,完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积极承接北上广会展旺季期间外溢展会;加强与周边省会城市会展业的区域交流合作,建立嘉宾邀请组织、参会参展优待、引进会展项目、共享人才资源、加强宣传推介、抱团走出去等方面相互支持机制,适时推动联合办展办会。加强与国家级会展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合作,有效推广昆明城市形象和会展品牌,积极引进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定位的全国性专业展览、行业论坛峰会,做大会展增量。推进政府间交流合作,与友城联合举办投资洽谈会、境外推介会、网上展销会等活动,加强投资贸易信息共享。精心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开展洽谈、采购、签约等各项工作。

(三)强化会展营销推广与招商招展

7.着力创新宣传推介方式。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友好城市资源和商务对外交流渠道,通过城市推广、品牌宣传、招商推介、经贸交流等方式,重点在国内会展先进城市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会展专题推介活动,加强对会展环境和品牌展会的整体宣传推介,扩大我市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聘请全球知名行业专家、企业家和其他行业杰出代表等共同担任“昆明会展宣传推广大使”,助力提升我市会展业的美誉度和知晓度。创新打造昆明会展官方微信平台,增强我市重大知名会展项目的网络宣传效果。积极利用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开展营销宣传,传播昆明会展信息、直播会展实况。

8.精准会展招商招展。推动展会与招商引资、峰会论坛、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活动协同发展,以展带会、以会促展,推动会展成为我市重点产业联结和拓宽市场的重要力量。创新市场化招展机制与模式,完善多层次招商招展网络。加大对外推介力度,继续与中国贸促会等机构保持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加强与全国会展中心城市行业协会的沟通,积极参与相关展会的分展会申报承接工作。瞄准南亚东南亚重要市场、港澳台地区,加速推进设立会展推介中心,常年开展境内外采购商、供应商的招商招展工作。

(四)夯实会展业人才智力基础

9.积极培养和引进会展专业人才。加快制定配套更加精准的会展产业人才政策,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共促互进。鼓励支持会展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密切合作,重点培养展览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适时举办“高层次国内会展人才昆明行”活动,加大会展策划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

10.加快建立完善会展专家智库。建立由国内外知名会展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等高端人才资源组成的专业化产业决策、咨询、研究智库,对我市会展产业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进行咨询论证,为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定期开展会议论坛、考察调研、培训教学等多样化方式,完善专家智库机制,进一步发挥高端智库智囊作用。

五、持续优化商务营商环境

围绕提升商务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加强商务领域秩序建设,助推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公开、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法治在商务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以成品油市场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出台为抓手加强商务领域法制建设;持续做好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清理和修订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坚持依法行政,适时调整行政权力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做好商务政策制定和解读,坚持公平性和合法性审核,为商务发展提供法治服务。

(二)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市场规划引导、标准对接、市场驱动、政策支持为重点,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畅通高效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培育建设的内生动力,补足短板和创新提升相结合,保存量促增量,着重在重点外贸行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优势领域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支持国内流通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整合进口和国内流通业务,减少中间环节,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抢抓RCEP生效和中老铁路通车机遇,对标国际标准,推动管理制度、市场主体商事规则与国际接轨,健全有利于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并契合周边实际、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和开放,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商务发展增加新动能;加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政策系统集成性,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为对外开放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推动商务经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推进商务领域秩序建设

1.健全规范商贸秩序。稳步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健全肉菜追溯体系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促进市场营商环境的良性发展。发挥好市打私办上情下达桥梁作用,协调推动各成员单位完成各自职责内的打击走私工作。根据商务部《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做好预付卡管理工作。

2.防范对外贸易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出口管制和技术进出口管理规定,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审核;加强对重点贸易商品数量和价格、汇率变化的监测,协助企业应对进出口波动;及时发布贸易伙伴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经贸摩擦预警信息,提升企业应对经贸摩擦的意识和能力;指导企业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优惠支持措施,用好用足出口信用保险,合理规避系统性风险;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导企业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3.加强行业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商务领域的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统筹生产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应对、反恐等各类安全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着力防范化解商贸领域安全风险,做好商贸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全面领导,始终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做表率,增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及市委有关工作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和“一岗双责”的责任落实,坚持党建工作和机关建设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以党的建设统领全局工作促进各项业务工作取得新成效。建立由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健全商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形成促进商务发展的合力。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任务分工,继续推行主要领导对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制度,切实推动项目的引进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评价,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度,强化制度、规划和政策的综合协调,促进规划联动,统筹推进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对商务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消费升级、内贸流通、对外贸易、商贸服务等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要结合发展实际,持续加大投入,逐年增加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预算。完善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按照事后奖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商业模式转型、业态壁垒突破、双向投资扩大等。

三、优化政策扶持

加强商务领域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商务领域政策措施。加强商务领域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重点推动商贸转型升级、贸易持续增长、内需消费提质扩容、开放型经济层次提升,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完善商务领域统计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统计体系,加强研究改进适应新消费模式、新消费业态的统计方法,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监测体系。

四、强化人才供给

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引进制度,多渠道培养、引进一大批与全球化竞争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与周边外交相适应的战略型人才、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外向型人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为商务经济发展夯实人才支撑。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提高干部执行力,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人才力量。

五、完善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与发展改革、交通运输、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动态管理、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各项工作领导有力、组织有序、统筹有方、推进有效。围绕保市场主体、商贸业和服务业、电子商务、贸易便利化工作等,完善全市商务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阶段性工作分析会议机制,定期协商解决阶段性发展难题。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评估制度,制定导向鲜明、指标科学、权重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实行差别考核,发挥科学发展的导向、激励作用。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科学性。

六、优化空间保障

加强与自然资源规划、文化旅游等部门密切沟通,在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联合开展新建商业发展空间的规划研究,加强与商旅文融合发展,预留一定商业发展弹性用地,为新技术应用、未来业态发展提供拓展空间。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推广在建项目实施立体开发和空间综合利用。加强对配送中心、分拨中心、零售市场等重要商业设施用地的支持,城市空间规划与重点商业发展片区、商业发展布局规划衔接,优先保障大型商业中心、特色商业中心、新型商业中心的用地空间。

七、强化法治保障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机构设置,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时更新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健全完善网上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商务行政执法行为,修改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不断促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商务建设。立足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点在社会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服务外包、“走出去”、双向投资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本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由市商务局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政府批准实施

原文链接

https://www.km.gov.cn/c/2022-08-15/4651136.shtml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昆明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