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就业冰河期”这代人的“消费疤痕效应”

场景观察   2024-09-06 15:00

核心提示:冰河期世代不仅表现出消费保守的特征,还推动了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形成。

大家好,我是商业地产王老狮。

前几天,我帮一位朋友的孩子留意工作,才看到年轻人就业市场魔幻的一面。‍

在我们周遭人眼里这孩子从小就是学霸的存在,重点高中毕业,考上一所南方知名理工类211大学,学的是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业。按理说,这样的背景应该让他在就业市场中如鱼得水。

可是,现实却完全不同:

不仅他自己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宿舍里一半的同学同样在迷茫中徘徊。

今年,各大厂的招聘几乎没有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位,甚至国内一些企业开始要求求职者交钱才能实习。我也帮着问了身边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相关的企业,他们目前只招有经验的。

“未来读书到底何用?”‍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有时我得是很心疼他们这代人的境遇。

从小到大,这帮可爱的孩子一路“卷”入211甚至985,到头来却找不到工作,这不仅让我为孩子的未来专业方向选择感到困惑,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就业市场似乎正在走上日本“就业冰河期”曾经走过的路。

上世纪90年代,正值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整整一代年轻人——后来被称为“冰河期世代”——在进入职场时被经济衰退的寒潮吞没。他们发现,自己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并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让他们长期处于就业的边缘,或被迫从事低收入的兼职工作。那些幸运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也往往没有获得长期雇佣的机会,只能成为企业的“派遣工”,没有社会保障和晋升机会。

更令人警醒的是“疤痕效应”。这种职场起步的困境不仅仅是一时的打击,它的影响深入到这些年轻人一生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收入的不稳定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得冰河期世代逐渐放弃高额消费,转而追求性价比高、生活稳定的小额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代人的消费萎缩逐渐在社会层面上显现出来,日本的内需市场陷入疲软,整个经济增长也被抑制。

对于当下的中国,伴随经济增速放缓和毕业生人数的持续上升,我们似乎看到了类似的迹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这一代年轻人陷入长期的就业困境,中国或许也将面对一个“消费疤痕世代”。

本文将探讨日本冰河期世代的消费特征,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并以此为警示,讨论中国应如何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在就业困境的背后,隐藏着一场可能持续几十年的消费萎缩,这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更关乎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

/01/

迷惘的冰河期世代

“冰河期世代”是指那些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日本年轻人。

1990年代,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崩盘,整个国家进入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衰退期,也被称为“失落的十年”。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企业大幅缩减招聘,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招聘名额更是急剧减少。于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发现他们无法获得应得的职业机会,只能从事临时、低收入的工作,甚至长时间处于失业状态。

佐藤,就是一名曾在冰河期期间经历长时间求职失败的日本毕业生。

这位在1997年毕业的日本大学生,经历了就业冰河期的冲击。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佐藤始终未能找到正式工作,只能靠零散的兼职维持生计。即便后来他进入了一家中小型企业,但工资增长缓慢,工作压力巨大。进入四十岁后,田中依然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房产,而他身边的朋友有不少人依然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一些人放弃了再找工作的打算,做起了全职儿女甚至荒废自我。

真的是时代弄人。这群在1970年至1982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因为泡沫的结束成为了“冰河期世代”。

不是他们不努力,不管硕士博士都要比上一辈人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当时的招聘倍率(求职者与职位空缺的比率)从泡沫经济时代的1.4骤降至0.47。这意味着一个职位往往有两倍甚至更多的求职者争夺。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困境,开始被迫接受低薪、短期的临时工工作,缺乏长久的职业发展机会。日本的传统“终身雇佣”制度也无法为他们提供职业保障,导致他们在进入职场时就处于非常不利的起点。

影响最直接的是长期的升迁和收入的增长。

对于大部分冰河期世代的人来说,无法进入正式雇佣体系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机会受到长期压制。在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度下,员工的工资和晋升机会主要依据工作年限来确定,而那些从一开始就从事临时工的冰河期世代,无法享受到这样的长期积累效应。

数据显示,2002年,大约18%的男性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从事非正规工作。其中,到2015年,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仍未获得正式职位。

在日本,对于没有年功序列职位保障的男人来说,很难考虑结婚和组建家庭。这反过来又加剧了政府在试图扭转低出生率趋势并阻止日本人口下降方面的头痛。

由于缺乏晋升机会,他们的工资增长受限,导致生活方式和消费能力长期滞后。

尽管佐藤最终在几年的艰难求职后进入了一家企业,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但他发现自己依然难以追赶上泡沫经济时代进入职场的前辈们。他的收入增长速度极为缓慢,职场中晋升的机会也非常有限。

佐藤从未能够实现像他父母一代那样的“中产阶级梦”:购买房产、养育子女、享受安稳的退休生活。

到了四十岁,他依然和妻子住在租来的小公寓里,每月的开支极为紧张,甚至连孩子的教育费用都让他感到压力巨大。

佐藤的情况并非个例。日本的“冰河期世代”经历了长期的就业不稳定后,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缩减生活开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租房,而非购买房产,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收入和贷款能力来承担长期的财务压力。

久而久之,这种与前辈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一道疤痕在潜意识中形成了。

/02/

低欲望的消费疤痕效应

“消费疤痕效应”是指就业困境对个人消费行为的长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就业初期,而是伴随着个体进入中年甚至晚年。

这种现象在日本的冰河期世代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2021年曾经有一个关于各代际价值观的调查,比冰河期晚10年的Z世代认为工作上重要的价值观第1位是“愉快地工作”,比他们早10年、享受过高增长的富裕世代则依然秉持“高收入”和“珍视私人生活”的惬意,

唯独夹杂两个时代中间的就业冰河期一代是如此的渴求“稳定”和“成长”,这两个选项显著高于其他世代。如今步入中年,依然为稳定的生活而挣扎,还在为稳定而追求不断学习。

(此处心疼这个世代一会儿,他们真太不容易了!)‍

由于早期职业生涯中的挫折和收入不稳定,冰河期世代的消费习惯逐渐从追求奢侈转向保守和理性。他们更倾向于储蓄,避免大额贷款和高额消费,尤其是在房产和汽车等高价值商品方面。

日本冰河期世代的消费行为转变,首先体现在他们对大件消费品的避让上。数据表明,冰河期世代的购房率显著低于他们的前辈,许多人选择长期租房,而非承担沉重的房贷。与此同时,汽车消费也大幅下降,冰河期世代更愿意使用公共交通或共享经济模式,这让汽车销售市场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低谷。

冰河期世代不仅表现出消费保守的特征,还推动了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形成。

低欲望社会指的是个体对物质消费的需求降低,生活方式趋向极简。不婚少子,不再追求高消费和奢侈品,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安全感。这一现象在冰河期世代中尤为显著,尤其是在中年之后,许多人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持谨慎态度,避免做出高风险的消费决策。

这一代人对于房产、汽车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标志”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简单和实用。

例如,冰河期世代中二手商品和共享经济的普及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世代。通过购买二手商品、参与共享经济,他们既能够控制支出,又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四十多岁的高桥也是典型的冰河期世代,他的消费行为非常谨慎。他不购买新车,而是使用共享汽车服务,每次只需支付使用时的费用。同时,高桥还经常光顾二手商店,购买家居用品和衣物。他说:“我并不需要拥有一切,重要的是生活简单,经济安全。”这种消费理念反映了冰河期世代对稳定生活的追求,而不是通过大笔消费来展示社会地位。

冰河期世代的消费保守行为,不仅是个人经济状况的反映,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经济结构。

随着大宗商品消费的减少,冰河期世代的消费重心转向了价格低廉、功能实用的商品。这一趋势直接影响了日本的零售市场,许多企业为了迎合这一代人的需求,开始推出更符合他们消费习惯的产品。例如,便利店文化的崛起和二手商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就是冰河期世代消费习惯转变的直接结果。

日本便利店(konbini)的普及和成功,与冰河期世代对便捷、低成本生活方式的需求息息相关。这些便利店不仅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还兼具快餐、邮递、账单支付等功能,成为了冰河期世代的生活支撑。这种“简单但足够”的生活方式,正是低欲望社会中的典型消费模式。

高桥可以一辈子都不买车,但他每天的生活却离不开附近的便利店。

无论是购买便宜的即食餐,还是取送快递,便利店为他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喜欢这种无需承担长远经济压力的生活方式,因为他认为这让他可以灵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冰河期世代对消费的保守态度不仅影响了传统的零售业,还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游戏和虚拟娱乐领域的快速发展。

面对物质消费的减少,冰河期世代将更多的消费支出转向了虚拟娱乐和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通常价格较低,且能提供长期的情感满足感和娱乐体验。

例如,日本的动漫和游戏产业在冰河期世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这一代人喜欢通过虚拟世界来寻找逃避现实的途径,动漫、游戏和虚拟偶像成为了他们娱乐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虚拟文化的崛起,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还让日本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文化输出的强国。

高桥和佐藤的相识是因为动漫,他们在一次活动上认识,自此两个性格内向的宅男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友谊,

他们从不花大钱购买奢侈品,但却愿意为自己喜爱的动漫角色购买周边产品和游戏道具。有时候也会互赠礼物。或许这种虚拟消费不仅能让他们获得娱乐的满足感,还能为彼此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寄托。

这种对虚拟文化的依赖,反映了冰河期世代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不安,也展现了他们对文化消费的独特需求。

/03/

社会隔离的心理疤痕效应

更大的疤痕,可能来自于心理的受挫与缺失。

日本的冰河期世代不仅在经济和消费行为上受到了深远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联系也在长期的就业挫折中受到严重损害。失业和收入不稳定造成了冰河期世代中许多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部分人逐渐与社会脱节,形成了日本社会特有的“蛰居族”现象。

还记得当年刚参加工作,团队里有个小伙伴特别喜欢日本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从他口中,我学到了一个新词:NEETs,当时叫“尼特族”。‍‍

说的就是那些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失去了信心,放弃了找工作,被称为NEETs,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

尼特族中,一群完全避世的一类人叫做:“蛰居族”(hikikomori)。

现在有许多中年“蛰居族”,他们基本上已经放弃了能够找到工作的想法。

根据日本内阁府的数据显示,2016年约有54万的日本年轻人被归类为“蛰居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冰河期世代的成员。长期的职业挫折和社会边缘化让这些人感到无力融入主流社会,他们的自信心逐渐被摧毁,最终选择退出社会,依赖父母的支持度过生活。

今年30多岁的小野选择留在家中,不再参与求职,也避免与外界接触。每天,她只通过网络与外界保持有限的联系,依靠父母的支持生活。对未来的恐惧与对自身能力的质疑让她陷入了一种长期的自我隔离。

这种心理创伤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在冰河期世代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

许多人由于无法在早期职业生涯中获得机会,导致心理上的挫败感和社会隔离感持续蔓延。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防御机制,避免参与社会竞争,因为害怕再次失败或遭遇拒绝。这不仅让个体陷入孤立,也对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冰河期世代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经济和心理问题,它还反映出日本社会阶层固化的加剧。由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职业发展机会的缺乏,冰河期世代的大多数人未能成功进入“终身雇佣”制度下的核心职场。这使得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获得与前辈相同的薪资增长和福利待遇,导致了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固化。

随着冰河期世代逐渐步入中年,他们的父母也进入了老年阶段。由于许多冰河期世代成员依然未能实现经济独立,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的支持,形成了“7040”或“8050”的家庭困境——即70岁或80岁的父母依然在供养40岁或50岁的子女。这种代际负担不仅对家庭造成了巨大压力,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小野们的困局已成为社会难题,政府开始出手干预了。

2016年,日本启动了一项计划,向雇用中年工人担任长期正式职位的公司提供补贴,以帮助15至39岁的NEET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来又将目标年龄组扩大到40至44岁的人。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冰河期世代的心理创伤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还在无形中影响到了下一代。

由于冰河期世代在职业生涯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他们对经济的不确定感和对未来的焦虑往往传递给了他们的子女。这种代际传递不仅体现在消费观念上,还体现在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上。

许多冰河期世代成员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更加注重储蓄和避免财务风险,

他们鼓励子女在职业和生活中做出保守的选择,避免追求高消费和高风险的职业发展。这种代际传递让下一代从小就形成了对经济和职业选择的谨慎态度,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出现了“继承”父母对社会不信任的心理 。

冰河期世代的经历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当一代人在职业生涯初期遭遇重大挫折时,这种挫折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人的经济状况,还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如果中国未来的就业市场不加以改善,类似的心理和消费疤痕效应也可能在年轻一代中蔓延,从而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消费市场和经济发展。

写在最后

摸着日本商业过河

我们生来,在季节中行走,

春天满怀希望,夏天张开了臂膀。

可当冰霜降临,它是那样悄无声息,

将心灵裹挟在寒冷的静默中。

生活被冻结,不是瞬间,

而是一次次的微小破裂,

直到希望本身也变得僵硬。

这样的冰河期——曾发生在日本,

如今隐约逼近中国。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里前行,有时,他们遇到的是阳光普照的日子,有时,他们却要在寒冷的风雪中行走。

就业冰河期,像是一场漫长的冬天,冻结了许多年轻人的梦想与希望。可是,即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能够找到一丝温暖的火光。我们知道,年轻的心灵可以承载更多的韧性与力量,正如种子可以在冰雪下悄然发芽。

而对于商业消费的未来,我们不能再依赖曾经的模式。

面对低欲望的时代,企业和社会应当重新思考如何去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也许物质的繁荣不再是唯一的答案,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能够唤醒内心共鸣、满足精神需求的创新与体验。

消费不应仅仅是买卖的交换,它可以是人们重拾信心、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契机。

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一点,找到平衡需求与责任的交汇点,那么他们不仅能够适应低欲望社会,还能在帮助这一代人中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与渴望。

这不是一个关于物质丰盈的故事,而是关于心灵丰盈的未来。

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继续追梦的权利,无论风暴如何肆虐,脚步如何沉重。

因为,总有一天,阳光会再次照耀大地,而那些曾在冰雪中行走的人,会用他们的坚韧和勇气,走向他们应得的未来。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场景观察,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