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街开街为何遇冷?
专家:市场应该是改造主体
位于合肥三孝口商圈的女人街,经过半年的改造后,于今年9月正式“开街”,宽敞亮堂的街道代替了凌乱不堪的小道,整齐划一的高档店铺取代了街头有特色的小摊点。但是改造后的女人街却遭遇人气不旺、生意清冷的烦恼,甚至有部分商家开始转让店面。
一个新的城市综合体的落户,对三里庵商圈整体提升作用非常明显。
女人街改造后,人气反而不如从前。
“这可能是由于女人街在改造过程中,缺少一个好的商业运营公司来操作。”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凌斌认为,商业地产的改造主体应该是企业,不应该由政府主导,“不是专业的商业公司,很容易忽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配套、经营等问题。”
实际上,有不少合肥市民表示,女人街改造的目的是想提高档次,但是有档次的消费人群去逛街却无处停车。“很多时候,商圈的改造是政府‘一头热’,没有发动商业经营者应有的作用,这也导致改造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作为合肥商业地产方面的专家,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专家委员何其琛也认为,对于政府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工作,“比如在前期规划上进行引导,给予相关的扶持政策等。”
之心城抢了国购生意?
专家:业态“补位”很重要
“对于老商圈来说,首先应该明晰自己的定位。定位清楚了,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缺少什么。”何其琛告诉记者。
合肥商业地产业内人士刘国生也认为,老商圈的改造,“要根据自身定位,引进新的业态或者业态组合,同时兼顾业态升级、业态组合和业态补位。”
对此,刘国生举了一个例子,“就拿三里庵商圈来说,过去的国购广场一家独大,带动了整个三里庵商圈的发展。但是随着万达、银泰等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国购广场的吸引力受到了冲击。但是之心城这个城市综合体的到来,虽然分流了一部分国购广场的消费人群,但是对三里庵商圈整体提升的作用非常明显。”
对此,刘国生建议,老商圈“再造”过程并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在明晰定位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业态,提升商圈的整体竞争力。
延伸阅读
老商圈改造势在必行
当合肥的新商圈“遍地开花”时,老商圈也面临着“脱胎换骨”。记者探访合肥多个老商圈了解到,随着合肥经济的发展,部分老商圈已经无法适应合肥人的消费需求,老商圈“再造”已经势在必行。
管理混乱遭“嫌弃”
自从庐阳宫的那场大火之后,城隍庙的管理方就将消防作为工作之重,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混乱不堪的管理,也让城隍庙日益受到市民的“嫌弃”。“没地方停车,门口堵得一塌糊涂,其实我想买便宜的东西在网上也都能淘到。”
合肥南七附近云集了几家大型商场、超市,但是整个商圈的购物环境却略显凌乱:从小型超市到大型商场,各种商业业态“摆放”在一起,缺少统一规划;不少机动车乱停在马路边上,给行人造成了不便;部分商店门口的路面破损严重,下雨过后的积水也成了消费者的“拦路虎”。
消费需求呼唤再造
“我有一组数据来说明老商圈改造的必要性。2002年的时候,合肥人一年的人均消费额大约是5600元左右;去年合肥人的人均消费额已经高达15600元左右,增加了三倍左右。”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凌斌老师向记者介绍,随着合肥经济的发展,合肥人收入的提高,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对于老商圈来说,十年前还能满足合肥人的需要,但是十年后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了。”
凌斌认为,合肥一些老商圈的“再造”已经势在必行,“经济指标的变化说明一点,老商圈如果不变化,结果只有被淘汰。”
地铁对于商业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引流,也可能导走,对项目的考验很大。地铁可以为商业项目人气锦上添花,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0月31日,赢商网合肥站城市沙龙成功举办,之心城副总经理马宁在此次沙龙对话中,阐述了自己的新思路。
今天(10月31日),由赢商网主办的以“寻找合肥商业成长新动力”为主题的“赢商网城市沙龙——合肥站”。
在汉博商业执行副总裁吴钧看来,合肥商业已经趋于白热化。作为合肥商业的成功代表,之心城从多维度进行创新,向数字化转化。
当商业地产进入集中调整期,合肥之心城为何能越做越好?在项目所在地铁站点处于修建、未投入运营的情况下,该项目为何能够获得市场青睐?
4月29日,合肥南翔茶博城第四届春茶文化节隆重启幕,与此同时茶里水街也迎来盛大开街,现场茶香四溢、美食汇聚、宾客云集、活动纷呈。
罍街、黉街、贡街……这些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开业。这些街区传承合肥的文化民俗记忆,分散在合肥的各个角落。
合肥城隍庙商业街重新开业一年多,但人气急速下滑,城隍庙商业街改造后似乎“遇冷”,二期改造计划打造徽风皖韵商业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