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医疗系统的分工极细,人们看病总要打很多预约电话,跑好几个不同地方。这家医院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终于换下了灰暗厚重的冬衣,心情也随着天气变得明媚起来。女人遇到心情很好或很糟的时候,总喜欢把购物当成宣泄渠道。
我家附近就有一个购物中心。那天虽是周末,购物的人却不是太多。阳光从天窗里洒下来,照在花坛和盆栽的棕榈树上,优雅的环境令人感到十分惬意。透过喷泉飞溅的水花,我远远地看见一楼的西北角处好像有家新店开张了。那个地方最早是家宠物店,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常领着他来看小动物,留下许多快乐的回忆。后来赶上经济危机,宠物店关门。不久换成了一家连锁书店。书店也是个好去处,每次来购物,全家人都会在里面逗留半天。只可惜,书店苦心经营了数年,还是在去年年底停业了。之后那一大片店面就一直空置着。那么这一次的新主人又会是谁呢?
我上前一看,却发现原来不是什么商店。西北角的两层楼现在变成了一家健康医疗中心。商场里边儿开医院?这事儿我可是头一回遇见。
在美国,医疗系统的分工极细。光是为了安排全家人每年的例行体检,我就得分别预约家庭医生、儿科医生、妇科医生、眼科医生、血液化验、X光、B超等等。假如例行体检查出点儿问题来,还要再去约专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由于第一线的医疗服务大多在医生的诊所里完成,所以在国外,人们习惯于把看病统称为“看医生”,而不是我们在国内常说的“上医院”。美国这种分散的医疗体系有它的优点,比如为民众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保证了医疗服务的竞争机制。又比如就医问药的需求被合理分流,避免造成医院负担过重。但是,这种繁琐的程序却也给就医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很多项检查需要用大型的仪器,在医生的诊所里不能完成,所以必须拿着医生的处方到医院或是专门的检查中心里去做。这也是在美国看病总要打很多预约电话,跑好几个不同地方的原因。上班族的生活节奏快,不愿为看个小毛病打乱工作和生活的秩序。长此以往,很多人渐渐养成了不到万不得已不去看病的习惯。例行体检也是能拖就拖,两三年才做一次。
那么这家新开的医疗中心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它又为什么会选址开在购物中心里呢?在我陆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后,不得不赞叹那个初始创意者的匠心。现代社会是建立在消费型的经济模式上的,医疗业虽然不属纯商业消费,但仍要根据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经济效益才能随之而来。为了给就医者尽量提供方便,这家医疗中心的营业时间和购物中心保持一致,一周开放七天,并且增加了很多晚上的时间段,上班族不必再为请假发愁了。最让我高兴的是,这里各科齐全,接受大多数的医疗保险,无论是就诊还是做各项检查,一般可以不用预约,一次搞定。另外,需要医疗服务的人群里老年人占大多数,在美国,很多独居老人出门不太方便。购物中心门前共有八路不同的公共汽车,四通八达到周围各个地区,像这么便利的公共交通在郊区实属难得。这样一来,老人们坐上公共汽车,舒舒服服就可以来到这里,不但看了病,还可以约上几位朋友一起购物吃饭,时间过得十分充实快乐。实际上,医院网站上的宣传词就是这么写的:Jewelry、Shoes、MRIs (珠宝、新鞋、核磁扫描),快乐就医、健康购物。哈哈,虽然这样的宣传词似乎有忽悠之嫌,但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医学理念讲究治病不如防病,应该使积极的防病保健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型的医疗中心一改传统医院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形象。无论是时尚的外观设计、舒适的环境氛围,还是令人愉悦的就医体验, 无不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习惯。
当我正要转身离开,一位慈祥的祖母牵着她的小孙女从医疗中心的大门走出来。小女孩一蹦一跳,手里还举着一个大大的红气球。那温馨的画面令我动容。我知道,明年的体检我肯定不会再拖延了。
洛杉矶西部的商场Runway把诊所带到商场里来,把 32000平方英尺的空间给Cedars-Sinai医疗中心,成立包括心脏外科和整形外科在内的门诊部。
近期,上海各大购物中心纷纷推出基于“地摊经济”+“夜经济”结合版的“夜市”或“主题市集”,极大激发了消费者对于两者结合的美好体验。
以互动体验为主,如快闪主题展、跨界联名活动、美妆节以及时下比较关注的互动直播等正成为深圳各大购物中心备受欢迎的营销活动。
6月22日,华润置地(01109.HK)公布关联交易称,其以总代价约为人民币25.57亿元收购母公司沈阳、北京、宁波、深圳项目全部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