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的“自省”:学习香港房企模式稳步增加自持商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王营   2013-07-29 11:27
核心提示:经过多年的周期历练,龙湖内部每一次争论的结果,是让“先做长、再做强、做大”的共识越发坚定。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扩纵深,近城区,控规模,持商业”。这意味着龙湖暂时告别规模高速增长时代,转为精耕细作的香港房企模式。

  就在龙湖地产创业20年之际,这家一向被房地产界奉为学习楷模的榜样遇到了一些困惑。直接原因是,一度稳居前十的龙湖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房企销售排行榜”中跌落至第11位,尽管此排行榜并不那么精确。

  龙湖掌门人吴亚军在“写在龙湖创业20年”中说,“我们如困顿,定将反思”。面对销售增速赶不上同等规模企业,龙湖究竟是想加快规模扩张,还是坚定自身的战略?

  实际上,这也是众多大型房地产企业目前面临的分岔路,要么继续追求规模,要么寻求结构化调整。追求规模意味着要一路狂奔,或者高杠杆加速拿地,或者合作、并购;调结构则意味着一定时间内须经受增速降低后的失落与彷徨。

  有质量的增长

  吴亚军在龙湖内部论坛上发表了一篇近6000字的文章《坚定战略 假以时日》,分析了近几年龙湖的发展轨迹,解释了不并购、不合作开发的原因。

  吴亚军坦承,“公司1-4月销售业绩行业排名下滑只是一个暂时现象,而不是一个趋势。虽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公司从未来一年来看,销售会持续向上攀升。”

  龙湖内部所讨论的销售业绩下滑是指与同行相比,但与龙湖自身相比,他们仍然保持着同比与环比的上升,但增速的确开始放缓。

  2003年,龙湖销售额仅有10亿元,但2007年其销售额已突破百亿,5年内增长了10倍。2010年跳跃到330亿后,2011年为382.65亿,2012年刚刚突破400亿,增速放慢。

  经由高速扩张跻身全国房企之后下一步如何可持续的发展,并非龙湖一家所面临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房地产行业销售额全面降速。据中原集团报告显示,2011年度全国前十强企业市场份额达10.43%,较2010年上升0.32%,但与2010年1.97%的增长相比明显萎缩,TOP20、TOP30企业情况也类似。

  2012年初,当时曾参与房企排行榜制定的陈啸天还提出,房企追求有质量的增长将取代过去单纯的规模化增长。但这对习惯了以规模论英雄的房地产行业而言,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龙湖最终决定选择有质量的增长。吴亚军认为,龙湖的战略并不是为了给资本市场弄一个漂亮的曲线,而是依据对大势的把握来做部署。高管团队在关键时刻“作了艰难但正确的决定”。

  近5年房企的规模扩张方式,合作开发与郊区大盘成为典型。合作开发以万科为主,目前销售已经1412亿,创全球房企销售额新高;郊区大盘模式以碧桂园和恒大为主,但不少郊区大盘正在积累巨大的存量压力。

  吴亚军认为,这些规模扩张方式均不适用于龙湖。她认为,合作开发通常是人多、钱不够,又希望快速做大规模的公司的战略选择,龙湖不属于这种情况。关于郊区楼盘,龙湖一直坚持“加大区域纵深”策略,既围绕已进入的城市加密布局,也伺机进入新区域,从地域布局上增强集团对抗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

  学习香港房企模式

  经过多年的周期历练,龙湖内部每一次争论的结果,是让“先做长、再做强、做大”的共识越发坚定。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扩纵深,近城区,控规模,持商业”。这意味着龙湖暂时告别规模高速增长时代,转为精耕细作的香港房企模式。

  在香港房企中,典型代表诸如新鸿基、九龙仓以及香港置地。简单而言,便是住宅与商业物业投资并重,不再追求规模扩张,而是以更为长远的业态优化组合为主,销售与自持并重发展。

  增持商业便是龙湖学习香港模式的重要表现之一。龙湖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稳步增加自持商业,一是打造未来提升集团盈利水平的新引擎,二是从收入来源上进一步平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吴亚军称,布局商业也会有代价,假设把每年商业沉淀货值卖掉,会增加100亿-150亿销售额,但龙湖坚持执行既有的商业规划,每年投入10%以内的销售回款金额,预计用15年左右将商业利润在集团占比从不到5%提升到20%。

  吴亚军回顾过去10年说,龙湖一直在被质疑,但又一直用坚定的脚步以及真实的业绩在回答着这些质疑。“风物长宜放眼量。”吴亚军认为,“虽还要三四年继续完成城市布局,十五年完成商业布局”,但“相信五年十年后再来看答案,也不会例外”。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吴亚军中原集团龙湖
本文转载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王营,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