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四川蓝光入主迪康药业成为其大股东,市场就一直传言蓝光将借壳上市。
2013年11月18日晚间,停牌已达4月之久的迪康药业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蓝光集团、平安创新资本、杨铿合计持有的蓝光和骏存续公司100%股权,并非公开发行募集配套资金。
由于近几年迪康药业业绩持续下滑,市场已将其默认为壳资源。
此次迪康药业收购资产,无论从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较公司现有业务更好。若重组预案施行,蓝光则终拥有上市平台。
重组预案
公告指,迪康药业拟分别向蓝光集团、平安创新资本、杨铿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其持有的蓝光和骏75.31%、16.44%和8.25%股权。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发行价格为4.66元/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迪康药业股票交易均价。
同时,迪康药业还拟采用询价方式向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发行底价4..2元,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此次交易总额的25%。
经初步测算,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30.07亿元。最终融资规模将根据市场环境及公司业务发展情况确定。
资料显示,截至10月31日,蓝光和骏共有36个在建和拟建的房地产项目,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占地面积约为5700亩,按照目前的项目开发规划计算,重组后上市公司所拥有可供未来开发或销售的房地产项目面积达到996万平方米。
上述房地产项目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北京、昆明、长沙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根据拟购买房地产业务资产的预计开发进度,未来三年中平均每年可开发、销售的项目面积将超过460万平方米。
评估报告指,若以2013年10月31日为基准日,蓝光和骏模拟报表(母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未经审计)为23.42亿元,预估值为90.22亿元,预估增值66.80亿元,增值率为285.23%。标的资产模拟报表(合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账面价值(未经审计)为38.50亿元,预估增值51.72亿元,增值率为134.34%。
此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完成后,迪康药业控股股东仍为蓝光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杨铿,重组不会导致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并且,迪康药业股票将于其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后恢复交易。
迪康药业在公告中表示,通过本次交易,一方面,迪康药业可以整体提升资产质量,改变现有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弱的局面;另一方面,蓝光集团下属房地产业务实现上市,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实力,实现快速增长。
前景难料
从2008年成为迪康药业大股东,蓝光的借壳上市路走得颇为坎坷,一直未能成行。
2008年6月,蓝光集团以每股6.14元、总竞拍价3.3亿元,取代因债务问题而急欲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迪康集团,成为迪康药业的大股东,持有后者5251万股的限售流通股,持股比例占29.9%。
而在上述收购之前,已有不少媒体猜测,蓝光集团一旦顺利完成重组,ST迪康有望转型房地产,从而成功实现借壳上市。
然而,在蓝光收购迪康集团股份不久,国际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便开始加剧。加之汶川大地震以及此前过激拿地等影响,蓝光曾一度陷入资金困局。
眼看借壳迪康药业上市之路遇阻,蓝光集团在2011年迪康药业实施了超预期的10转15,股价一路暴涨之后,在2011年3月到2011年11月短短的8个月时间内,累计减持5299万股。减持的股份占总股本的14.9%。
到了2012年,蓝光集团对于上市似有退意,再次减持8.03万股。当时,蓝光集团对迪康药业的持股比例降至13.97%。
不过之后蓝光再未有减持动作,随着房地产重组"闸门"重启预期加强,蓝光集团似又再启借壳迪康药业上市事宜。
从7月12日,迪康药业首次称正筹划重大事项而停牌,后又陆续多次停牌。随着此次重组预案公布,蓝光将借壳上市并注入地产业务已是箭在弦上。
不过有业内分析称,此次上市平台"闸门"或开启,内部重组、发债定增、借壳上市三种方式对比的话,以借壳上市通过的可能性最小。
在借壳审核趋同IPO以及房地产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相对于此前的定增收购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此次审核门槛无疑将大大提高,这也为注入资产的持续经营能力、资产成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蓝光注入地产资源估值达90亿元,同时尚有30亿元募集配套资金,总额达到120亿元。如何通过国土银监证监三部门审核,业内称,还需打上大大的问号。
张刚认为,疫情影响下,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要在危机中看见机遇,开放式主题街区在疫情黑天鹅下存在发展机会。
4月3日,蓝光发债宣布,招商财富-华泰-虹桥世界中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额不超过10.65亿元获上交所通过,12个月内有效。
随着免税业务运营起步,以及通州文旅区商业配套综合体项目的落地推进,王府井的未来似乎更具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