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昆明地铁1、2号线于4月30日全线贯通以后,社会各界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昆明的地铁。在此刻,地铁不再只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改变的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带动的是相关的产业。在中国,没有房地产就没有新中国的夸张言论里,无不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无奈,但这就是现状。各行各业都能与房地产搭上关系,尤其是商业地产。自然,人们也都不会放弃挖掘昆明地铁的背后的故事,因为故事的背后便是价值。。。。。。
龙头街站
也许这就是天意,昆明地铁1、2号线,在昆明地图上恰似一条南北走向的巨龙。北部,在起始站、新建的北部汽车客运站下面,进入昆明市区的第一个站就是“龙头街”。
龙头街最早只是一个小村子,老人们传说,这一代有神龙盘踞,带出了着很多个泉眼形成的“龙潭”,大名鼎鼎的昆明黑、蓝、白、青龙潭就分布在这一带。这条神龙的“龙首”,就是村边的一座小山。村子由此得名。
明代,龙头村成为昆明城北通往嵩明、昭通、四川的大道上的一个要地,为了保卫昆明城的安全,官府在村子的旁边设立兵营,于是,龙头村几百米内,又有了司家营、棕皮营的村子和地名。
清朝以后,从北部大山上下来的马帮商人和带着土特产的山民,走进第一个人烟稠密的昆明集镇就是龙头街。于是,昆明城里的一些商号和商人,纷纷把自己的采购销售店铺“前置”到了龙头村。龙头村日渐繁荣,成为昆明北部最大的一个贸易集市。昆明人把集市叫做“街子”,龙头村就成了龙头街。
那时龙头街商贾云集,店铺摊贩客栈、饭馆茶馆小吃摊人头攒动,村民的生活也被带动起来。民国,村民们把昆明的地方戏曲“花灯”从演出程序到曲目进行了修改。龙头街就成了昆明城外的花灯主要演出地。一有演出,人山人海。
上世纪30年代末,来到大后方昆明避难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为了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在昆明郊区到处找房子居住。西南联大的教授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都住到了龙头街。
那时,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也在棕皮营建造了他们一生之中唯一一次亲自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居所,旁边,还有金岳霖教授的一间耳房。
龙头街还搬来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大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那时就在龙头街简陋的农村土房子里进行着艰苦作卓绝的研究工作。
龙头街从贸易集市变成了中华文化的守护地,至今犹存的这些名人故居和机构遗址,象征着文明与文化在那个时代如同神龙所吐的甘泉绵绵不绝,滋润着后代的心灵。今天,昆明地铁的龙头,龙头街再次带我们走进一个新昆明的大时代!
东风广场站
在过去的年代里,每个城市都有一块地方被称为“政治心脏”地带。昆明的东风广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这一片位于昆明老城东面盘龙江边,南太桥旁边的平坦地块,最早是一片贫民窟。1952年5月,刚刚才解放不久的昆明市,百废待兴。人 民 政 府决定在这块空地上修建一座工人文化宫。贫民们安置搬迁住进了城里的楼房,腾出了地盘,工人文化宫建起来后,门前的这片广场被命名为“东风广场”。
工人文化宫建成后成为昆明时尚娱乐的中心,东风广场北面修建了检阅台,每年,昆明市各界庆祝“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群众聚会会场、游 行 的出发点都在东风广场进行。
1968年,昆明工人文化宫被拆毁,拆毁后的空地与原来的广场被命名为“红太阳”广场。供全昆明市“革 命 群 众”三天两头开大会,转达“最 高 指 示”,进行“声势浩大”的游 行。
70年代中期,在广场南端建起了几座体育训练馆,又围出了足球场和煤渣跑道,附近一些没有体育场的中小学校,都把学生带来上体育课。广场的中间,办起了少儿武术培训班。
改革开放初期,“红太阳广场”恢复了“东风广场”的名称,昆明市民纷纷来到广场锻练身体、学习刚刚流行起来的交谊舞,从早到晚热闹非凡,广场真正成了老百姓的乐园。1986年,广场上重建了昆明市工人文化宫,这座19层楼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是昆明当时第一高楼,很多昆明人乘坐电梯到顶楼,第一次俯瞰了我们这个居住了千百年的城市。
90年代后期,东风广场成为昆明民间歌手唱山歌、对歌的地方,很多老年市民、郊区、乡下的农民歌手来到这里唱小调、唱花灯滇剧,还有很多业余小乐队来伴奏,展示着云南人能歌善舞的民间艺术。
随着新昆明的建设,2013年9月,使用近30年的昆明工人文化宫老楼爆破完毕,东风广场将以崭新的CBD——城市商务中心区形式展现于市民面前,这里将建设云南第一摩天大楼“南亚之门”,地上地下的商业广场,以及昆明市步行交通联系轻轨的换乘中心,昆明城市轨道交通的枢纽。
东风广场,几经凤凰涅磐,再次成为昆明耀眼的城市中心!
塘子巷站
1910年,云南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通车了。铁路的昆明站选址在昆明城东南一个地方。法国人在修建火车站的时候,这里挖地取土,挖出了一个十多亩地的大水塘,也为蒸汽机车提供用水。
火车站周围很快就热闹起来,各种房屋在水塘边开始建盖,中式西式的房屋都形成了巷子,这里就被人叫做了“塘子巷”。
火车站是人来人往的地方。当年的云南人在这里的车站进进出出。其中不泛袁嘉谷、蔡锷等名人。1912年,法国人在这里开设了云南第一家西餐厅,塘子巷俨然成了昆明带有异国风味的自由港。
1935年,比利时籍天主教传教士雍守正,在塘子巷建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德勒撒堂”,后更名为“耶 稣 圣心堂”。作为云南云南省天 主 教活动中心,至今依然是云南省天 主 教“两 会”及昆明市天 主 教爱国会的办公地。
在周围都是粮店、煤店、旅店、商店、小吃店包围之中五层的谊安大厦,是30到40年代昆明的宏伟建筑,抗战时候还做过美 军军官招待所。五十年代改名为昆明旅馆,相当高档,一般人是不容易住进去的。
因为靠近车站,塘子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三教九流汇聚的地方,在这里,经常看得到打把式卖艺的江湖人表演。从民国年间起,还有一个小规模的黑市夜晚在这里交易,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1958年,火车站的大水塘被改建成“五一公园”。直到70时代,水塘被彻底填平,盖上了房子。
昆明在前进,60年代这里的昆明火车站已经被新建的昆明站取代,被称为“小火车南站”,再后来南站也取消了,热闹不复存在。
不过因为塘子巷依然在通往新昆明火车站的要到北京路上,1981年,塘子巷修了个街心公园,里面塑了两块石林“阿诗玛”的大石头,让乘火车来的外地乘客感受到昆明的风情。同时,在距塘子巷不远的尚义街开设了花卉市场,让乘飞机乘火车离开昆明的游客能顺路买上一束昆明的鲜花带回家去。
现在的塘子巷,四周高楼大厦耸立,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商业区。在昆明地铁线路上,塘子巷这个云南第一条蒸汽机车铁路形成的站点,与昆明第一条地铁交集。历史就这样奇妙地在不同的车轮下碾过。
交三桥站
在今天的昆明,交三桥无疑是最繁华的商业地带之一,同时,交三桥站也是地铁站点之一。相传元代时,一个姓焦的富人在盘龙江上修了一座桥,因为其在家排行老三,所以后来该桥命名“焦三桥”。后来,因为该桥系昆明东门出来与南北路汇集的地方,属三条路交汇,百姓就把“焦三桥”改成了“交三桥”。
有关其命名的来源只是传说,昆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风之末端表示,作为昆明东部出城的一座重要桥梁,当年该地段就已经非常繁华,“当年昆明的好吃去处,像东月楼、映江楼等有名的老字号餐厅都集中在这一片。”
繁华背后,交三桥上也曾洒满昆明同胞的鲜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战机轰炸最严重的地方当属交三桥。当时敌机来袭,出逃的人们纷纷拥堵在桥上,死伤者的鲜血染红了盘龙江……
与交三桥的繁华迥异,昆明另一繁华地点东风广场在解放前是一片开阔地,不少在城里盖不起房子的人们在那里搭建了贫民窟。解放后,1952年,政府在该处建立了工人文化宫。1968年,工人文化宫被拆除,东风广场曾一度重新命名为红太阳广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红太阳广场才恢复了原来的名称,并成为周边群众锻炼身体的场所,那时,国内刚流行交谊舞,东风广场从早到晚都非常热闹。1986年,广场重建了19层楼的工人文化宫,成为当时昆明的第一高楼。2013年9月,随着文化宫的拆除,一个时代也告一段落。重新出发的广场上将建成城市商务中心,此处也是轻轨换乘中心,其也属于昆明地铁的心脏地带。曾经的政治中心如今彻底升级为交通枢纽。
穿心鼓楼站
昆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风之末端认为,龙头街站点作为起始站之一,我们或可会意地这样理解,其积淀的中国历史文化也将随着铁轨,绵延下去。
经过几年的历练,如今北京路美丽蜕变。排排林立的高楼下,五颜六色的鲜花在马路中争妍斗艳,已跻身昆明最具现代化气息的一条道路之列。据昆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风之末端的讲解,原来这些华丽的缩影后,都曾记录着一个个或美丽、或沧桑的历史故事。
比如霖雨桥站,风之末端说,传说黑龙潭系云南总龙王所在地,统管所有的龙。每逢天旱,官员们都到黑龙潭求雨。相传清代时,云贵总督林则徐到黑龙潭求雨,路过现在的霖雨桥所在地时,大雨突然而至,就将当地命名为"霖雨桥",合“久旱逢甘霖”之意。
“这也反映了昆明当年便属于雨水少之地,霖雨桥也寄托了老百姓的一种希望。”风之末端说。
在此次地铁站点命名时,专家们有意选择了能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的站点名。比如火车北站站点,其是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不久后修建,其主要用于货运。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火车北站也曾作为客运站投入使用,发车至河口、开远等地。现在,在火车北站站点,一座云南铁路历史博物馆见证了那段岁月,馆内收藏了9000多件历史文物,包括火车机车头、铁轨等。风之末端认为,火车北站见证了滇越铁路修通、云南迈向现代化这个重要的历史进程。
在昆明的公共交通中,穿心鼓楼系一个重要站点,在地铁站点命名中,该名字再次被沿用。风之末端介绍,实际上,该片地区以前曾经的确存在过一座穿心鼓楼。元代时,穿心鼓楼所在的路是通往昆明北边的一个要道,当时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人们修了一座鼓楼,楼上安了一面大鼓,每当有军队侵袭便鸣鼓以起到警戒作用。该鼓楼是一个过街楼,人和马车可以从楼下经过,于是,老百姓取名为“穿心鼓楼”。到清代时,鼓楼就被拆除了。解放后期,昆明建设公交车场,便建在穿心鼓楼处。
“这也说明当时昆明很小。”风之末端表示,随着昆明城市的发展逐渐扩大,公交车场也搬迁了。如今,尽管穿心鼓楼消失了近百年,但名称一直保留了下来,当时修建在该处的公交车场也见证了昆明公交的发展史。
巫家坝站
昆明地铁从北向南,昆明火车站的下一站是福德站。风之末端介绍,福德站旁的福德村最早并不叫福德村,而是叫“饵块营”,以制作出售云南特有的石屏饵块出名。上世纪50年代,饵块营才改名福德村,新村民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德的向往。多年来,福德村一直是昆明城外的小村子,直至到90年代,村里建设了昆明会展中心才慢慢发展起来。如今,它正向一个现代化社区迈进。
提到巫家坝地铁站,人们无疑会想到这里的老机场。清代以前,巫家坝原来是一片平地,还有几个水塘。因为居住在此地的居民多姓巫,便得名“巫家坝”。人们在水塘前耕田、放牧。清代末期,因巫家坝靠近昆明的军事要地关上,清军就在巫家坝驻军,以保证昆明东部的安全。后来,巫家坝的驻军在蔡锷的领导下往城里进军起 义,这便是著名的“重九起 义”。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云南政府要发展航空业,就选定巫家坝建立了小型机场。后来,巫家坝处还建立了航空学校和训练基地。抗战时期,飞虎队的飞机都在巫家坝起降。飞虎队战机在滇池上空抗击敌机,直至敌机不敢再来侵犯昆明。解放后,巫家坝继续扩大规模,建成了民用机场。从此,飞往全国各地的飞机都在巫家坝起落。如今,巫家坝告别航空,属于它的新时代正逐渐开启。
珥季路站
大理国时期,官渡是滇池的一个重要渡口。最早这里不叫官渡,而叫蜗洞,此地因该地区靠近滇池边长了许多螺蛳而闻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官渡开始热闹起来,古镇后期的繁华程度堪比昆明市内。
昆明地铁全线贯通后,毗邻珥季路站的官渡古镇或将迎来新的商机与人潮。
但凡到官渡古镇游玩的人们,总爱在古镇入口杨武的商铺里买上几个官渡粑粑。除了商铺有利的地理位置,杨武的官渡粑粑卖得好也得益于昆明市人民政府2010年颁发给他的印有“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官渡区官渡粑粑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武”字样的牌匾。
原本做喜洲粑粑的大理人杨武何德何能捧到官渡粑粑传承人的牌匾?杨武坦言,获颁牌匾后,的确有不少官渡粑粑经营者不服气,认为杨武“走了后门”。4月20日下午,在自家的门店前聊起这段往事,杨武一再强调,他的确没走后门,也没有花一分钱。
“靠的都是手艺和货真价实。”杨武说,1993年,他就开始在昆明做早点生意,由于他的面点做得好、价格实惠、分量足,不少机关食堂都向他定早点。那时,他卖的还是大理的喜洲粑粑,但总有一些昆明当地的老人询问他,有没有官渡粑粑卖。2003年6月,恰逢非典,人们不敢吃包子,杨武便决定趁机转型,并进入到官渡古镇卖起了官渡粑粑,他做的官渡粑粑一经推出就迎来了开门红。
在昆明官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游客们能欣赏到乌铜走银、滇派内画等传统技艺……随着轨道交通的推进,历史沿革,一代代沉淀的文化遗产不会被遗忘。
风之末端称,在建筑风格方面,国外的地铁多有显著的特点。为了让地铁沿线的这些历史文化遗珠能被更多的人知晓、感知,政府部门不妨在地铁站沿路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壁画、放映等方式,展现昆明悠久的历史。这样,每一位乘客等车时的短暂驻足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为了打赢这场已持续半个多月的“战疫”,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推出各种措施应对,比如山东多个商业项目对旗下商户进行减租、免租。
进入高速发展的地铁时代,山东商业格局如何改写?而尚无地铁的城市,又是如何依靠交通来刺激商业格局变化的?
进入高速发展的地铁时代,山东商业格局如何改写?而尚无地铁的城市,又是如何依靠交通来刺激商业格局变化的?
赢商网针对昆明地铁商业项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共有30余个商业地产项目受到地铁效应的利好。
疫情虽然还是肆虐,但是开发商与品牌商,零售业都在行动起来,共渡难关。舍小利,赢大义,这正是云南商业行业最精华的品格。
云南的购物中心与商户面对肆虐的疫情,通过各种办法来应对。一方面进行减租免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创新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