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公司转型做O2O“嘿客”,一时间风头无两,可嘿客真的这么好么?定位是否明晰?存在意义又是什么?纵然各界齐唱赞歌,可笔者却认为,眼下的嘿客还处于传统便利店与纯粹电商之间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如果不能解决自身定位的问题,那“嘿客”真有可能变成“嘿嘿”,如昙花一现般,一笑而过。
顺丰嘿客要革便利店的“命”?
顺丰嘿客的出现,各界普遍认为第一个要被革命的首当其冲就是传统便利店的零售业务。没有满货柜的食品、成箱的饮料除了几台供购下单的触屏机,到处都是供手机扫码下单的“纸牌”,食品、服装、数码……品类将越来越丰富。传统线下店陈列商品只是“嘿客”里的几摞纸片。没有仓储压力、省掉了收银员、理货员,还节约了展示空间,门店的运营成本是社区便利店的零头。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传统便利店丝毫不占优势。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设炎热的午后,你想买一杯冷饮消暑。刚好在你面前,左边一家经营多年的便利店,右边是一家新开的顺丰嘿客。如果选择左边,那么是熟悉的购买流程,不超过2分钟你就可以吃上自己喜欢的冷饮。如果选择右边,那么购买流程应该是这样的,你拿出手机,在眼花缭乱的二维码中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冷饮,迅速下单,手机支付,然后等待顺丰的配送服务。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便利店真的不占优势么?当然不是!
顺丰嘿客的零库存反而成了短板,便利店胜在“便利”,赢在“体验”,尤其是即买即消的快消品,相信没有人会乐意兜一个圈子再回家等快递。在这里借用业内人士的一句话,“别看便利店体量小,销售的标准化商品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却是目前零售行业最难经营的零售实体。”单就这一点,传统零售店完爆嘿客。
顺丰“以物流为基础,逆袭电商”?
第二个方面,要革电商的命谈何容易。一向低调行事的顺丰总裁王卫,曾说过一句语出惊人的话,顺丰要“以物流为基础,逆袭电商”。这正说明王卫眼里从没把电商当回事,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当年马云到香港登门拜访,王卫避而不见。
分析指出,王卫与电商抗衡的招数有两个,一个是主打生鲜的“顺丰优选”,一个是主打商务高端礼品“顺丰尊礼会”。这两年面临“政府反腐”的局面,“顺丰尊礼会”惨败而归就不啰嗦了。“顺丰优选”的经营要相对好一些,顺风凭借成熟的物流链条,在派送速度上确实占有一定优势,但是单凭速度够快一点,并不能成就他的生鲜事业,仅仅能够维持而已。
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一次可以通过PC端或者手机端下单就能完成的网购,完全没必要跑去嘿客实现,至于送货快递的选择,在按时送达的基础上,是韵达、申通还是顺丰,区别小的就像左手与右手,顺丰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代理收发快递业务最“不靠谱”
最后一个,要说的是嘿客的代理收发快递业务,也是笔者认为最不靠谱的。资料显示,顺丰在2011年就开始探路便利店经营模式,顺丰雄心勃勃宣布:将在全国布局5000家顺丰便利店,但在第一批几百家便利店面世后,顺丰便利店却全军覆没,铩羽而归。
此次,518家同时开业的嘿客,更像是在经历和原有便利店授权合作及自营便利店探路不顺后的升级和改造。在笔者看来,收、发快递,消费者图的就是省事、快捷,这种代理点自然越多越好,518家店铺简直九牛一毛,如果几公里以内还看不到一家嘿客,我何必非要选择顺风呢?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有顺丰,还有申通,没有申通还有圆通,没有圆通还有中通,更有叫不上名的快递公司哭着喊着要帮你送。
顺丰嘿客单纯仿照美国和日本流行的“快递+便利店”模式,显然不适合国情。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眼下的嘿客更像一个四不象的怪物。综上所述,嘿客在与传统便利店、电商的竞争中都不占优。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或许只会在O2O浪潮中,充做看客们“嘿嘿”一笑了之的反例。
2021年相比2020年有必然的增长空间,在多个预测报告中,甚至是个重要的节点,新消费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增长。
与闲鱼、此前的转转等平台不同,爱回收的主营回收业务为自营模式,即需要平台出钱收购二手机,倒卖出去之后,从中赚取差额盈利。
盛时钟表的A股上市辅导工作于5月下旬全部完成,即将递交招股说明书,京东、深创投为投资方,目前品牌已布局约400家实体店和200个维修网点。
迅速崛起的新消费品牌证明它们的发展模式是可行且有效的,但速度掩盖不了问题,未来新消费品牌如何立足,如何建立壁垒?
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选择进驻购物中心,体验店模式能否支撑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购物中心长久立足,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