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商业地产风云诡辩,究竟怎样的开发商、品牌商能够适应时代变革!针对赢商网上海站近期推出的《100位商业地产人眼中的2015》专题采访,同昌盛业董事总经理唐耀忠告商业地产企业2015年要做好“过冬”准备,稳健、不要盲目扩张、现金为王。其表示,2015年商业地产领域挑战大于机会,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各行各业都是在稳增长、调结构的状态, 2015年将是一个收缩的年份,而非扩张的年份。
赢商网:如果用一句话忠告深处2015年市场的商业地产企业,您会如何建言?
唐耀:稳健、不要盲目扩张、现金为王,做好过冬的准备。
赢商网:对想要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的房地产企业,您有什么忠告?
唐耀:首先,不要盲目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要做好前期投入的准备和相应的资金沉淀的准备,因为这是一个高密集资金沉淀的行业,要看现金流是否足够充裕;另外就是要看自身的项目储备情况,是否在一线城市或核心省会城市有好的商业项目的储备资源很重要,否则如果只有商业配套也谈不上转型,转型比较差的结果是如果去一些三四线城市开出来的商业项目效果很差,这样会损伤企业做商业的口碑,转型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赢商网:如何分级看市场今年供需关系?
唐耀:拿品牌方来讲,2015年,像进入市场比较早的快时尚类的品牌方,他们在二三线城市还有意愿进驻的,因为牵扯到一个市场占有率的问题。在一线城市,我们最近还看到国外很多新的品牌进入中国、进入上海,因此在2015年应该有很多不错的国际连锁品牌会比较看好中国市场,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商业发展比较差一些的三四线城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国际品牌才会进去。作为品牌方来讲,2015年都不会太过激进。
赢商网:2015年商业地产人才会如何演变,是人才过剩还是人才紧缺,怎样的人才容易过剩,怎样的人才依旧紧缺?
唐耀:我认为商业地产未来还是人才紧缺,因为整个购物中心发展也就才是几年,培养一个商业物业从开发、建设到成熟最起码需要5-6年的时间,更何况带一个商业的团队,是需要长时间培养才会成为专业人才的。类似跳槽过于频繁的,或者是职位浮动程度过大的人,这种人才会容易过剩,现在市场存在的薪资泡沫,包括人员流动性过大,实际上都是由于人才短缺造成的。
赢商网:2015年商业地产与资本的结合会如何发展?
唐耀:商业和资本的结合是必然的,因为毕竟商业是一个密集型资金投入的行业,它跟住宅还不太一样,住宅拿到预售证就可以买房,有资金回笼;商业当然也可以像万达一样去散售,以达到资金回笼的结果,但是散售后会给商业带来一个更大的硬伤和痛苦,所以现在看来,做商业持有才是正确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做商业持有的融资渠道太少了,像我们一直说要开放的REITS,一直也没开放出来,这是有问题的。结果就是只能跟一些机构去做合作的动作,所以说商业地产跟资本的合作是必然的,但是合作方向上可以去考虑合作的手段多样化。
赢商网:2014爆发的O2O热潮是否会继续在2015年延续?
唐耀:肯定还是会延续的,毕竟是新兴行业的出现,它在市场里面还会继续的扩张,去加大投入,我认为线上线下是一个结合体,而不是互相排斥体,因此,找到线上线下的结合点是2015年讨论的一个重点话题,如何实现携手共赢才是2015年热点讨论的考虑重点,而非是谁吃掉谁。
赢商网:究竟怎样的业态符合2015年乃至接下来一个时间段的市场需求?
唐耀:根据项目不同和定位不同,在商业相对成熟的区域,需要以品牌特色差异化作为亮点来吸引消费群体;在相对偏远的区域,还是要主打体验式和目的性消费来作为客户群的吸引,这是因地制宜的两种方法,并不冲突。
赢商网:2015年乃至接下来一段时间,商业地产企业在未来格局上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唐耀:我认为,未来还会有一轮洗牌的动作,随着住宅楼市的回暖,很多开发企业或许会慢慢将重点转回住宅,而在商业地产领域,则会出现新一轮的商业收购潮,但这一轮的收购不会以外资为主,外资现在撤出的居多,这一轮收购会以国内的买家居多。
我认为未来2015年,商业地产领域挑战大于机会,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各行各业都是在稳增长、调结构的状态, 2015年将是一个收缩的年份,而非扩张的年份。
许多项目不是运营驱动,而是由“投资驱动or规划驱动”,或者是被“拍脑门驱动”得来。最终结果就是脱离实际,沦为“表演式商业”。
在Cindy Andersen看来,中国市场的经济增长和韧性表现喜人,是其对英格卡购物中心在中国市场的项目充满期待的重要原因。
英格卡购物中心中国区总裁朱洁敏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们能够在角色切换和时间流转中,自由充盈、观己悦心、从容安乐。
复星全球合伙人、商业管理集团董事长陈健豪坦言疫情对BFC的业绩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将抓住疫情的机遇,将项目做好。
“新天地能够在上海这样一个竞争环境里面,经过20多年依旧保持活力,得益于我们的长期主义发展视角”,瑞安新天地行政总裁张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