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是2015年房企的主旋律:绿城转战刚需有五点担忧

克尔瑞分析师:房玲 蔡建林   2015-01-28 08:48

核心提示:近日宋卫平披露了回归绿城后对绿城发展方向的思考,并提出未来绿城将逐渐由房地产开发商变成城市生活服务商,这也是符合大趋势的。但是就绿城转型的发展前景我们还是有几点担忧。

  近日宋卫平披露了回归绿城后对绿城发展方向的思考,并提出未来绿城将逐渐由房地产开发商变成城市生活服务商。具体来看绿城转型的内容,一是产品结构转型,把豪宅比例从40%-50%降低到10%-20%,提高刚需占比,面向都市“白领”市场。二是设置社区金融,采用信托、众筹、业主入股等方式进行资金筹措,同时帮业主进行资金管理,既给业主带来丰厚的回报,又帮助绿城发展。

  转型是2015年房企的主旋律

  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推进,似乎不提转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少大中型地产商纷纷提出自己的转型计划,无独有偶,纷纷都强调服务的重要性。万科提出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型,其中,要做消费体验地产,打造社区生活中心(包括发展社区商业)、社区养老及旅游度假。万达王健林在公司年会上正式宣布万达要向“生活消费及文化娱乐综合型平台提供商”转型,成为一家以服务业为主的跨国企业,到2020年,集团服务业的收入、净利占比将力争超过65%。绿地也在近期宣布要加快大消费大金融布局。花样年更是较早就布局社区服务,并分拆了彩生活上市。绿城在此时宣布生活服务商转型,也是符合大趋势的。但是就绿城转型的发展前景我们还是有几点担忧。

  对绿城转型刚需的几点担忧

  首先,提高刚需占比,将面临市场环境的挑战。

  当前我国城市住房需求结构已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刚性需求触顶回落的态势已逐渐显现,而改善型需求逐步抬头。据CRIC研究结果显示,十大重点城市(包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沈阳、天津、长沙和武汉),90平方米以下需求成交占比在2012年开始触顶回落,由最高的35%降至2014年下半年的32.28%;而改善型需求更为集中的90-120平方米户型产品在普通住宅中的成交占比呈现稳步上升,由最低的29.5%升至2014年下半年的33.12%,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绿城在这个时候提出转战刚需市场,似乎有点晚了,与市场趋势有所差异。

  其次,打造刚需的企业太多,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

  纵观50强房企的产品,万科、绿地、保利、恒大、碧桂园等等企业大都以刚需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竞争趋于白热化。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刚需产品的打造上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绿城这个时候进入刚需市场,想要脱颖而出,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压力也比较大。

  第三,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绿城的转型面临的成本控制压力也比较大。

  绿城在成本管控上一直比较欠缺,虽然做的是高端产品,但毛利水平却不及其他相近规模的房企,在管理费用控制上也相对较弱。如果转做刚需产品,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刚需的价格敏感度较高,如果价格偏高很难被市场接受,但在没有品牌溢价的情况下,按照绿城现在的成本控制体系,很可能会面临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的可能。

  第四,从管理角度来看,转战刚需之后绿城的执行力能否更上也值得担忧。

  宋卫平在绿城内部“一言堂”管控风格明显,绿城在执行力上也一直比较欠缺,做刚需要讲究快,然而绿城的周转却相对较低。2013年总资产周转率0.25,处于行业平均水平,2014年中期总资产周转率0.1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果转战刚需,还是现在的管理模式与执行力,周转跟不上也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绿城高端品牌形象或将面临冲击。

  使用绿城品牌向刚需转型,极有可能损害绿城的高端品牌形象。不管是青岛的“65折事件”,还是绿城业主对融创接手他们项目的“抗议”,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业主们对绿城品牌的“偏执”,绿城转型刚需,不排除会导致原有高端客户的流失。

  另外,此次转型的言论中提到“帮助绿城业主进行资金管理,保证业主每年25%到30%的增长”,绿城如何实现这么高的收益也让人质疑,是不是会加大绿城的资金成本?这些也值得担忧。我们不清楚这次转型言论,又是宋卫平的“一言堂”决断,或者是一时的激动,亦或者内部经过充分地探讨,但我们认为转型步子可以迈得小一点,先做一些试点,寻找更加适合方向。在转型的同时,也从企业管控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那样的话我们很乐意看到一个崭新的绿城。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克尔瑞分析师:房玲 蔡建林,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